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疗效,为早期诊治梅毒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资料。结果 77例早期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7例,一期梅毒32例,二期梅毒34例,一、二期同时存在4例;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以21~50岁为主;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一期梅毒患者以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以掌跖及鳞屑疹型为主;主要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疗效满意。结论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必须准确掌握梅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及时发现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对母亲患有梅毒病史者以及临床怀疑为先天性梅毒的患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进行筛查,对于患者全部采用青霉素治疗,5万U/kg/日,分12q12h静脉滴注,共10~15天。结果:通过筛查对于早期诊断先天性梅毒以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结论: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性仍未被充分认识,加强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及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多脏器损害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多脏器损害护理的最佳模式。方法 对早期先天梅毒多脏器损害者进行特殊模式(消毒隔离、皮肤特护和改进吸痰方法)的护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或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早期先天梅毒新生儿多合并多脏器损害,而且具有传染性。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加强病情观察,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改进护理模式、做好卫生知识宣教及随访,对新生儿早期先天梅毒多器官损害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临床病情变化,探讨早期有效的治疗及良好的护理对策,以挽救患儿的生命,防止交叉感染及合并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我院收治的2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住院病历。结果2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累及多个脏器,依次为肢端掌跖脱皮、斑丘疹、肝脾肿大、低血糖、贫血、骨膜和软骨反应、血小板减少、吸入性肺炎、低氧血症、水肿及硬肿、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梅毒性假麻痹。结论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早期进行吸氧、输血、光疗等对症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预防交叉感染,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合理喂养,骨骼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出院指导等方法后,患儿的大部分临床症状好转,无1例院内交叉感染及严重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临床分为3期,表现极为复杂,对机体具有潜在严重的损伤.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防止其演变成晚期梅毒或传染给他人具有重要意义[1].全国性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急剧上升,而胎传梅毒和神经性梅毒的出现,更严重危害人们,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自从1986年淋病、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在本地区发现以来,梅毒患也在逐渐增多。由于前几年患对梅毒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梅毒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消失快,很难做到定时随访。现将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皮肤性病科就诊的108例早期梅毒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育龄妇女梅毒发病率的增加,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本院自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52例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早期梅毒的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对于控制梅毒的蔓延及新生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院使用的梅毒诊断方法有筛选试验RPR(血浆反应素环状长片试验)和TPH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前者试验方法简单,但易出现假阳性,适合于做筛选实验,后者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可作确诊实验,但操作复杂、价格较贵。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几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中对健康危害程度仅次于艾滋病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形势严峻,有呈上升趋势。因此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梅毒的蔓延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有重要意义。而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早发现、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并且近年来梅毒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梅毒的传染性最强,因此在加强对早期梅毒的检查诊断对梅毒患者的治疗以及预防梅毒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有敏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118-119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梅毒发病情况和传播途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住院病历。结果:梅毒孕产妇发病率有所增加,孕期筛查比例不高,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危险。结论:梅毒孕产妇的逐步增多,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对梅毒的治疗和消毒隔离有积极意义,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发生梅毒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诊断方法并且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胎传梅毒28例为此次分析研究对象,将早期胎传梅毒年龄在出生1岁以内设定为A组,将早期胎传梅毒患者年龄为1~2岁设定为B组,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诊断,然后对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的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有皮肤损伤、肝脾肿大以及骨骼受损的临床症状,A组和B组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异不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前经过实验室检查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各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差异,通过相应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好转。结论对于早期胎传梅毒患者,采用青霉素进行治疗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朱菊美 《临床医学》2008,28(3):79-8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治对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8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梅毒发现时间及治疗情况,分为全程治疗组(8例)、非全程治疗组(6例)、未治疗组(4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先天梅毒儿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疗程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关系.结果 全程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8/8),高于非全程治疗组的66.6%(4/6)和未治疗组的50%(2/2),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胎2例均发生在未治疗组;未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75%(3/4).高于非治疗组的33.4%(2/6)和全程治疗组的12.5%(1/8),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对于改善合并梅毒感染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率、降低围生儿死亡、减少先天梅毒儿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对梅毒治疗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加大梅毒防治力度,尽快控制梅毒的传播与扩散。方法:参照卫生部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标准临床诊断,采用RPR、TPHA实验方法进行确证。结果:男性病例35例,女性25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为出生15天婴儿。21~30岁年龄发病率为最高(50%),91%的病例经性接触传播,98%的病例为具有传染性的早期梅毒患者。结论:加强检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加大打击嫖娼卖淫力度,切断性传播途径,是预防梅毒传播与扩散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2月至 2 0 0 3年 2月 ,作者应用强力霉素治疗 16例青霉素过敏的早期梅毒患者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来源于本院皮肤性病科门诊 ,均符合梅毒诊断标准[1] 。以往未经驱梅治疗 ,青霉素皮试阳性。儿童、妊娠妇女及肝肾功能障碍者不纳入本次观察范围。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2 8(19~ 36 )岁。Ⅰ期梅毒 8例 ,Ⅱ期梅毒 5例 ,潜伏梅毒 3例。 2例为夫妻间传染 ,余均有冶游史。实验室检查 :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阳性 ,滴度在 1∶4~ 1∶32之间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  相似文献   

16.
52例早期梅毒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濮阳市早期梅毒的患病情况,总结临床治疗经验,降低误诊率。方法严格按照卫生部防疫司《性病防治手册》中诊断及分析标准,进行实验室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梅毒螺旋体被动乳胶凝集试验(TPPA)血清学检查。结果性活跃人群(20-40岁)、个体供销和服务人员梅毒患病率分别为86.1%和67.3%,误诊率为23.1%;传染源以婚外异性性伴为主。结论性活跃人群(20-40岁)、个体供销和服务人员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这类人群的监测工作;为避免较高的误诊率,对疑似患者应主动进行TPPA梅毒血清学检查工作;传染源多为异性性伴,预示应不断提高社会的监管力度,切实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毒荧光吸收实验(FTA-ABS)对早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FTA-ABS、TPHA和RPR同时检测88例梅毒患者、74例非梅毒患者以及82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结果]3种实验的特异性分别为FTA-ABS 100%、TPHA 98.1%、RPR 92、9%,FTA-ABS与TPH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RPR(P〈0.01);3种实验的敏感性分别为FTA-ABS 96.6%、TPHA 88.6%、RPR 83.0%,FTA-ABS与TPHA、RPR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一期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100%、TPHA 87.1%、RPR 83.9%;对二期梅毒的敏感性均为100%;对三期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92.8%、TPHA 100%、RPR 92.8%;对先天性梅毒的敏感性为FTA-ABS 87.5%、TPHA 62.5%、RPR 43.8%,FFA-ABS与TPHA、RPR比较,诊断一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诊断二期和三期梅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TA-ABS是诊断早期梅毒和先天性梅毒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妊娠结局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研究妊娠合并潜伏梅毒的诊断治疗方法,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5—12我院收治的11例确诊合并潜伏梅毒的孕妇,研究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妊娠合并潜伏梅毒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在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查时发现,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治疗组无死产、流产发生。结论:妊娠合并潜伏梅毒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检查,应对孕妇早期梅毒筛查,确诊梅毒感染后应规则、全程驱毒治疗,或有计划的人工终止妊娠,以改变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全身反应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抗感染治疗是脓毒症患者抢救的核心措施。抗生素治疗的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早期抗生素治疗的观点认为早期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同时抗生素延迟使用导致脓毒症病死率增加;反对早期抗生素治疗观点认为早期抗生素治疗与脓毒症病死率不相关或仅与较长的延迟相关,而且早期使用抗生素的危害是非脓毒症患者也被经验性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会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率增高,继而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因此,脓毒症患者抗生素治疗因人而异,提高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更有益。本文对脓毒症患者早期抗生素治疗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TRUST法和TP-ELIST法在梅毒检测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有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