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今奇教授为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他提出“精锐直击、综观合围、培元固本”的学术见解。袁老师从医60年,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大黄的灵活巧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现将其运用大黄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肝炎初期,重用大黄袁老师认为各型病毒性肝炎,无论是否出现黄疸,其初期通常是湿热邪毒内盛,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者,不必拘泥于大便秘结与否,均应通降解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方法:在本单位检验科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6月送检的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对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的检测,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结果: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共筛选出28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的不合格血液样品,占总样本数的0.28%,HBs Ag阳性样本数为550例,占总样本数的0.55%,抗-HCV阳性样本数为330例,占总样本数的0.33%,抗-HIV阳性样本数20例,占总样品数的0.02%。经检验,ALT不合格率与HBs Ag/抗-HCV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x2=8.563,P=0.003。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较低,是否继续采用ALT指标来筛选血液样本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下简称ALT)升高。但多见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胁痛、肝瘟、虚劳、急黄、鼓胀等范畴。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潜伏末期临床症状尚未出现前,ALT都可明显增高,据统计其阳性符合率为90%~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辨证为阴黄的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辨证为阴黄的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茵陈术附汤加味治疗辨证为阴黄的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苦黄注射液不同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苦黄注射液高剂量组(高剂量组)、苦黄注射液低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连续8周。高剂量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60 m L,每日1次,连续8周。低剂量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30 m L,每日1次,连续8周。观察分析苦黄注射液高、低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苦黄注射液高、低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且高剂量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苦黄注射液高剂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公培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76-1877
<正>1病例资料朱某,男性,56岁,因"乏力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一直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入院1周前出现劳累后感乏力,休息后恢复差,大便次数增多,尚成形,否认柏油样大便,曾至某医院就诊,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8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881 U/L,总  相似文献   

7.
白花蛇舌草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临床中以白花蛇舌革为主组方,治疗病毒性肝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疗效颇佳。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黛矾胶囊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佳平  王思印 《中医杂志》2002,43(2):129-129
我们用中药黛矾散加减并制成胶囊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并与鲁米那冶疗组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5年9月以来我院传染科收治的65例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及肝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恢复正常3周以上,血清总胆红素  相似文献   

9.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包括病毒性淤胆型肝炎、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自身免疫性淤胆型肝炎,以肝炎病毒引起的居多。一般急性淤胆型肝炎虽较重,病程也较长,但一般最终能够治愈,预后较好,而慢性淤胆型肝炎多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较易转为重型肝炎,预后较差。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皂术茵陈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32例,随机分组。西医治疗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皂术茵陈组在西医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皂术茵陈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皂术茵陈组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效果比西医治疗组高,P0.05;皂术茵陈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西医治疗组好,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皂术茵陈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和肝功能、血脂指标,无明显不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汁瘀积性病毒性肝炎(简称瘀胆型肝炎)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临床类型,其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2%~8%,临床特点是黄疸深、持续时间长、易转变为胆汁性肝硬化,退黄困难。我们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亮菌甲素治疗瘀胆型肝炎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其肝炎黄疸深,病程长,退黄难。传统西医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但禁忌症较多,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副作用[1]。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患者60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的  相似文献   

13.
肝炎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发炎。引起肝脏发炎的原因很多,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各种毒物(如砒霜)、大量饮酒、某些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引起肝炎,但引发肝炎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病毒,称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在医学上根据其起病情况、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等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活血解毒中药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约有2~3%的病人发展为瘀胆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具有长期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特征,同时伴有进行性肝肿大。我们采用活血解毒为主的中药治疗瘀胆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19例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西结合治疗瘀胆型肝炎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3.8%左右[1],由此看出瘀胆性肝炎并不少见。近10年来,诸多中西医学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综述如下。1 病机及治法探讨中医理论中没有“瘀胆”与“瘀胆型肝炎”之概念,瘀胆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范畴。在中医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有关资料中,病种混杂,有的则是肝炎后高胆红素血证,有的是重型肝炎,有的是阻塞性黄疸等。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的学者混同于“普通的黄疸”[2]。瘀胆型肝炎既然属于黄疸,就具有黄疸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性。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瘀胆型肝炎之特殊性。如李氏认为瘀胆型肝炎…  相似文献   

16.
淤胆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过去称为毛细胆管型肝炎或小胆管型肝炎、可发生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後肝硬化病人。据此,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和慢性淤胆型肝炎。其临床特征为自觉症状较轻.但黄疸往往较深、持续时间长、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为色浅或灰白.并可有明显的肝肿大。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运用自拟清肝泻胃降酶汤治疗病毒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异常6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我国中医与西医病名是不同的。中医没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病名,中医认为感受湿热所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困阻脾胃累及肝胆为急性无黄疽性肝炎。气滞血瘀,热伤肝阴为慢性肝炎。湿热痰瘀胶着。郁阻血分。肝胆失泄为瘀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属“急黄”或“瘟黄”。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5型均能引起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中医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张志发主任医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清利活血法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岚 《吉林中医药》2005,25(6):18-18
瘀胆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各型肝炎中均可发生。西医多在综合保肝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易引起并发症。我们用清利活血法为主治疗瘀胆型肝炎26例,获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