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采用德国Sie-mens 16排螺旋CT机扫描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7例,其中肝脏脂肪瘤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肝脏良性脂肪类肿瘤因含有特征性脂肪成分,CT表现典型。结论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极为罕见,充分认识本病,与其他疾病鉴别,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eiomyolipoma,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肾脏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12例病人共有15个AML,根据肿瘤内脂肪成分可分为多、少、很少及无脂肪AML。本组多脂肪AML7个病灶,少脂肪6个病灶,很少脂肪2个病灶。多脂肪AML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份,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机率。很少或无脂肪AML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CT检查对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经螺旋CT检查并做平扫及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5例CT平扫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5例病灶动脉期呈点状、片状、条状及扭曲血管样不规则强化。静脉期,肿块实质进一步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低密度区始终不强化。结论:病灶同时含有脂肪成分及血管影是HAML的CT特征性表现,结合CT薄层平扫及动态分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和CT资料9例,对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本组9例13个病灶中平扫呈高密度10个,等密度2个,低密度1个,未见脂肪及钙化影,增强扫描9个呈均匀强化、延迟强化。结论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这些表现,对提高诊断水平有相当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梁广路 《河北医药》2010,32(11):1388-1389
目的探讨CT对腹部脂肪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例证实的8例脂肪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该肿瘤的临床CT特征,及不同病理类型脂肪肉瘤的CT特点。结果脂肪瘤样脂肪肉瘤表现为均匀脂肪密度强化不明显,CT难与良性脂肪瘤区别。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扫为略高于液体的肿块,杂有云雾状略高密度界限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有时肿瘤绝大部分为软组织肿块所占据,无法与其他软组织肿瘤区别,增强时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但内部常有不规则坏死区。结论 CT扫描对腹部巨大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区别病例类型方面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静  闫胜利 《淮海医药》2009,27(4):348-348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认识,评估CT在诊断HAML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5例HAML的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5例CT平扫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不均匀低密度单发孤立肿块,动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中度强化。结论HAML是肝脏少见的良性肿瘤,CT检查对典型HAML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代丽茹 《河北医药》2014,(5):746-747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合并肝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强化特征。方法对5例结节性硬化症伴肝脏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及强化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CT检查均无肝硬化表现,强化扫描动脉期病变非脂肪成分也均呈明显强化,而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中度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肿瘤内可见明显强化点和线状血管影,周围示粗大引流血管影,经螺旋CT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脂肪成分。结论采用CT对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肝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进行诊断,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瘤体,并为临床提供科学治疗依据可做为该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增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45-1046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病理学特征及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术后病理证实EAML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及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0例病灶直径为2.8~13.5(6.7±3.4) cm; 9例平扫呈相对高密度(平均密度> 45 HU); 7例瘤内含脂肪成分; 3例可见坏死灶,10例均未见明显囊性及钙化灶;增强扫描9例皮-髓质交界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1例皮-髓质交界期及实质期均呈轻度强化;病灶主要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 4例瘤内可见畸形血管。结论:EAML并非为绝对的乏脂性肿瘤,其CT表现多样,与病理成分密切相关。其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有病灶体积较大,瘤体内出血致平扫呈高密度,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钙化罕见等,但确诊仍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蒋双兰  刘建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806-1806
目的: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B超诊断的图像特点,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确诊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B超图像特征。结果:本组B超检查时表现为肾实质内大小不一的强回声光团,界线清楚,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肿块周边或内部有少量短线状动脉血流信号。CT显示肾实质内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肿块,肾盂、肾盏受压变形,CT值在-50~-30Hu之间,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性表现是B超检查中的强光团和CT中的极低密度之间的对比。B超是发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B超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影像对提高肝脏大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30例直径>5 cm的肝脏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肝脏内直径>5 cm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大片状低密度占位,边界较清楚;部分患者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除具有肝血管瘤增强一般特性外,延迟扫描主要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区不强化影.结论:肝脏大血管瘤除具有血管瘤一般CT影像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CT影像特征,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和鉴别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确诊病例78例分组,肾癌52例列入研究组,微脂肪成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6例列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进行诊断鉴别,行平扫和皮髓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肿瘤低密度率、皮髓期及实质期CT值、不均质强化率。结果研究组肿瘤低密度率极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率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皮髓期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质期CT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不均质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有效诊断与鉴别肾癌具有重要价值,与微脂肪成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肾癌主要表现为平扫低密度、皮髓期高CT值和不均质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平扫和动态增强的CT、MRI表现,提高FNH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影像中心发现的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FNH病例影像学资料。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查,12例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15例病灶均为单发,肝右叶9例,肝左叶4例,肝尾状叶2例,大小1.58.0 cm,平均3.0 cm,均呈圆形或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及略低密度8例,等密度5例,高密度及略高密度2例。增强动脉期扫描除6例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强化,其中7例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血管。门脉期扫描8例呈略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2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9例,略高密度2例,低密度4例,6例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MRI检查12例,病灶均呈不均匀略长或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5例病灶延迟强化。结论 CT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查是诊断FNH的有效方法,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和其他肝脏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5.
俞腾先  郭宏伟  刘杰 《重庆医药》2009,38(13):1635-163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 GN)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其强化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7例腹膜后GN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37例全部接受CT平扫,其中2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37例腹膜后GN中,病灶位于右侧者23例,位于左侧者1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19例,不规则形18例。 CT平扫26例34个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11例17个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结论腹膜后G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及强化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无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无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CT差异.方法 对12例无脂肪AML和43例RCC进行CT扫描,记录肿瘤平扫的密度、强化表现等情况.结果 9例AML显示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根据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鉴别AML与RC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6.0%.结论 CT在鉴别无脂肪AML与RCC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腹膜后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腹膜后脂肪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分析其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中,5例定位明确,2例定位困难;6例明确定性。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 120Hu,并央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病灶内见小斑片状钙化影。4例增强扫描,1例增强后病灶内见轻度片状强化,3例病灶内增强后可见点状、条状血管影。结论腹膜后脂肪瘤大多具有典型的CT表现,大部分情况下C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