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97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 d)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 97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83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14例首次CTA未见异常。结论 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颅内动脉鲻MSCTA检查,其中35例患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进行对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50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动脉瘤40例42个,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35例患者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28例30个,动静脉崎形1例,1例MSCTA发现动脉瘤,而DSA检查阴性;另有1例手术证实有动脉瘤,而MSCTA和DSA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MSCTA检查对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不失为一种安全、无创、快捷、可靠的检查方法,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4.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自发性SAH中,15%~20%在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这些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次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对于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发展、预后及是否需要再次血管造影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32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SAH患者诊断、治疗的回顾性研究,结合影像学资料,探讨其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霞  刘小红  郭欣  刘传金  郑磊 《江西医药》2021,56(6):835-837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MSCTA检出76个动脉瘤,检验结果阴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95.00%.M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瘤颈最大径、脑动脉瘤最大径数据相似(P>0.05).瘤体形态检测结果显示,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瘤壁血栓伴钙化检测结果中,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数据明显低于DSA检查结果,而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 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检出率较高,能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和结构等相关诊断数据,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及MSCTA的对照分析,发现动脉瘤发生部位与动脉瘤性SAH出血部位的分布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动脉瘤所致SAH患者的CT及MSCTA资料,CTA采用VR,MPR,Mip及VCR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0例动脉瘤性SAH中MSCTA检出36个动脉瘤,发现不同部位的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SAH在CT上可以有不同表现,其出血在颅内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结论动脉瘤性SAH的责任动脉瘤与SAH在颅内分布规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脑血管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出血、6例两次以上脑出血患者进行MSCTA检查。结果MSCTA在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阳性率达90%,其中检出动脉瘤22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烟雾病2例,血管发育不良1例,正常2例。结论MSCTA在脑血管病病因诊断方面具有简便、微创特点,并能补充DSA的诊断信息,对于筛查动脉瘤及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DSA阴性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120例自发性SAH患者中DSA阴性的3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中,有13例(43.3%)重新获得明确诊断.其中,5例行重复造影检查,发现1例左侧前交通动脉瘤,1例右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1例出血处手术探查发现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另2例重复造影仍为阴性.头颅MRI检查发现2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余8例患者CT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PNSH).结论 对在首次造影中有颅内血管痉挛,部分血管不显形或有再出血的患者必须行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173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A对SAH病因的检查结果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A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符合率为97.11%,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A在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宽度中的检测结果及在SAH中的诊断符合率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颅CTA可准确的检测出SAH病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CT平扫确诊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8例二次以上脑出血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观察其出血原因,并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及术后结果相对照。结果 MS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阳性率达90%。其中检出动脉瘤40例(80%),动静脉畸形4例(8%),血管发育不良1例(2%),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进行对比,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病灶、可以观察到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吻合率达100%。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明确其大小、位置,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面具有安全、快捷、有效、无创的特点,准确率高,还可以在计算机工作站上模拟手术路径,对临床采取及时、适当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全面、合理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方法收集在本院行MSCT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36例,使用Philips Lightspeed 16CT机,图像经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得VR、MPR、MIP图像。其中16例行DSA检查,并比较两者图像上的差异。结果MSCTA立体、直观脑血管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走向等。35例中与手术及DSA对照,准确率达100%。三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图像为最佳。3D-MSCTA与3D-DSA比较,在显示动脉瘤形态及瘤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术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技术重建,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正侧位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30例38枚,经3D图象处理后共检出动脉瘤33例46枚,检出率提高17.4%;同时发现AVM 3例,烟雾病4例.结论 3D-DSA在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DSA相比,病变检出率较高,能提供更为丰富、准确、快捷的信息,较理想的显示了颅内病变与周边血管之间的关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黎兴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54-36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CTA确诊。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做好检查时的护理配合,可使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显示良好,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CT血管造影(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术前腹主动脉瘤测量影像学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共100例AAA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并分析其中83例成功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应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建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数据测量,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15例(15.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0%)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83例(83.0%)行EVAR术治疗.行EVAR术治疗的83例患者中,Ⅰ型2例(2.4%);Ⅱ型66例(79.5%),其中Ⅱa型35例、Ⅱb型18例、Ⅱc型13例;Ⅲ型15例(18.1%).对比83例行EVAR术病例的MSCTA不同重建方法与轴位测量间数据,近端瘤颈长度、瘤体长度、髂总动脉长度,远端瘤颈长度、近端瘤颈内径、远端瘤颈内径、髂总动脉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应用轴位成像测量,会高估血管内径线,而对长度测量则会导致低估.结论 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或仅根据DSA测量数值均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应综合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DSA检查,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和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CTA漏诊动脉瘤均小于3mm。CTA诊断直径〈3mm、3~10mm和〉10mm的动脉瘤敏感度分别为84%、95%和100%;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62%和8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和94%。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方法8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DSA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6例(69.2%),动静脉畸形14例(17.3%),烟雾病2例(2.5%),矢状窦血栓1例(1.2%),正常者8例(9.9%)。结论自发性SAH病因多样,DSA检查多数能够发现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有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血管畸形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结论 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