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纵向负荷作用于足跟部所致,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波及距下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属常见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治疗不当病残率高,笔者自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开窗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84例92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髋臼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28例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的髋臼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39.2岁.伤后3周内(3~15 d)手术的新鲜骨折24例,超过3周(29~58 d)的陈旧性骨折4例.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 & Judet分型:后壁骨折17例,后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5例,T形骨折1例.根据张春才等的髋臼三柱浮动分类法分型:28例均为涉及中柱壁的骨折,其中Aml型19例,Am2型6例,Am3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ATMFS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术中直视下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5例(89.3%),满意复位3例(10.7%).术后摄X线片复查未发现骨折再移位.28例于术后11.1~15.0周(平均12.7周)获骨性愈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按照改良Aubigne &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ATMFS是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其合理的设计更贴服于臼顶不规则解剖结构,持续应力加压作用可促进骨折愈合,多点多维锁定固定方式为局部植骨或重建提供了空间.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id-term results of acetabular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 (ATMFS) used to reconstruct weight-bearing area of the acetabulum. Methods From August 2003 to February 2009, totally 28 consecutive cases of unilateral severe fracture of the weight-bearing area of the posterior acetabular wall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ATMFS in our department. They were 19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9. 2 years (range, 18 to 70 years). Four fractures were old and 24 fresh. According to the Letournel & Judet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re were 17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5 posterior column fractures, 5 transverse fractures, and one T-shaped fracture. According to the Zhang Chun-ca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28 cases all belonged to middle column-wall fracture, of which 19 were type Am1, 6 type Am2 and 3 type Am3. A modified hip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was adopted for all the patients. Results The 2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6 to 30 months (average, 8. 5 months). None of the patients lost reduction after surgery, and there was no case of implant failure. By Matta's criteria, 25 cases achieved anatomical reduction (89. 3% ) and 3 satisfactory reduction (10. 7% ) . All the patients achieved bony union in an average time of 12. 7 weeks after operation (from 11. 1 to 15. 0 weeks) . At the final follow-up, according to D' Aubigne & Postal's criteria, 92. 9% of the patients were rated as excellent or good.Conclusions ATMFS, as a wise biomechanical method to treat fractures involving weight-bearing area of the acetabulum, ensures stability of the hip joint, consistent compressive stress which promotes fracture union,and convenience of local grafting and reconstruction. It is an effective internal fixator for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involving weight-bearing area.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41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其中男29例,女6例;年龄16-57岁,平均33.1岁;左足18例,右足11例,双足6例。X线片示:Bhler角0°-15°者19足,<0°者22足。按Sanders分类:Ⅱ型14足,Ⅲ型23足,Ⅳ型4足。并行切开复位普通跟骨接骨板内固定及植骨术。结果:41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31足,良(75-89分)7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7%(38/4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植骨术有利于早期负重及避免距下关节面的塌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 对16 例髋臼前柱骨折、10 例耻骨支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 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 于髂结节至髂前上棘做3~5 cm 斜行切口, 沿髂骨内侧骨膜下剥离至 髂前下棘、髂耻隆起、髋臼前柱, 再于耻骨结节向外2~3 cm 横行切口, 沿耻骨支前上方骨膜下剥离显露 耻骨支, 两个切口分别向中间潜行剥离后形成沿耻骨支髋臼前柱相贯通的骨膜下隧道, 复位骨折, 将重 建钛板预弯后导入隧道, 固定骨折。 结果 根据Matta标准, 术后解剖复位13 例, 复位良好11 例, 复位 较差2 例。23 例患者获得平均15.6 个月随访(6~30 个月)。髋关节功能按照D’Aubigne 评分:优13 例, 良6 例, 可4 例。骨盆功能按照Majeed评分:优12例, 良9 例, 可2 例。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 脉血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创 伤小, 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相对较高。髂耻前柱放置钢板对钢板塑形的要求低, 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12-1315
[目的]探讨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微创切口插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4年5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4例,采取耻骨上支和髂嵴两处小切口,行骨膜下剥离,形成髂骨嵴经髋臼前柱到耻骨支的隧道,根据髋臼前柱正常解剖结构,预折弯重建钢板放入隧道内,在耻骨上支给予2枚螺钉固定,维持髋臼前柱解剖连续性,在髂骨翼处给予3枚左右拉力螺钉,对髋臼前柱骨折端起到加压作用。[结果]随访6~39个月,平均16.9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按照Matta复位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可1例,总优良率95.8%,髋关节功能情况根据改良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髂腹股沟微创入路插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顶压手法结合钢针微创撬拨复位治疗不同类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微创撬拨复位的治疗指征。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方法,前瞻性对135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分别应用撬拨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撬拨组69例(82足),男60例,女9例;年龄18~64岁,平均(43.29±10.46)岁;左足30例,右足26例,双足13例;Essex-Lopresti分型舌状骨折54足,关节压缩骨折28足;SandersⅡ型33足,Ⅲ型49足。钢板组66例(75足),男58例,女8例;年龄21~63岁,平均(46.00±2.42)岁;左足31例,右足26例,双足9例;Essex-Lopresti分型舌状骨折48足,关节压缩骨折27足;SandersⅡ型28足,Ⅲ型47足。根据Kerr评分标准评价基于Sanders分型和Essex-Lopresti分型结合应用下的疗效,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35例患者术后24周获随访,所有骨折在8~12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2周。撬拨组中,针道感染2例,退针5例,无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钢板组中,术后切口皮缘坏死18例,腓肠神经损伤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疗效观察,在SandersⅡ型骨折中,撬拨组和钢板组的舌状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治疗优良率均在7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Ⅲ型骨折中,撬拨组和钢板组对舌状骨折的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关节压缩骨折,钢板组疗效优于撬拨组(P<0.01)。撬拨复位对SandersⅡ、Ⅲ型舌状骨折在疼痛评分、行走能力评分和Kerr总分比较等方面优于关节压缩骨折(P<0.05,P<0.01);SandersⅢ型关节压缩骨折使用钢板内固定较撬拨方法在工作能力评分、行走能力评分上更好(P<0.05)。结论: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对SandersⅡ型中的舌状骨折、关节压缩骨折、SandersⅢ型中的舌状骨折具有微创操作、并发症少等优点。SandersⅢ型中的关节压缩骨折应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经顶型移位髋臼横形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经顶型移位髋臼横形骨折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0年5月至2006年7月,手术治疗经顶型移位髋臼横形骨折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22~64岁,平均34岁.根据复位质量、臼顶骨折粉碎程度、髋关节稳定性、股骨头软骨损伤等因素进行分组,按Matta术后X线复位标准和放射学评估标准及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21个月,平均88.6个月.术后解剖复位31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2例患者术后X线片示髋关节不稳.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优16例(43.24%),良14例(37.84%),可4例(10.81%),差3例(8.11%),优良率为81.08%;远期随访MattaX线疗效:优14例(37.84%),良15例(40.54%),可4例(10.81%),差4(10.81%),优良率为78.38%.临床疗效与X线疗效存在相关性.临床优良率在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组分别为90.32%和33.33%,在臼顶粉碎性骨折和非粉碎性骨折组分别为58.33%和92.00%,在髋关节不稳组和稳定组分别为0和85.71%,在股骨头软骨损伤和无软骨损伤组分别为42.86%和90.00%.结论 骨折复位不佳、臼顶粉碎性旨折、髋关节不稳及股骨头软骨损伤等因素可直接影响经顶型移位髋臼横形骨折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治疗中后关节面的复位及维持固定的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31例38足累及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20~65岁,平均39.6岁.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Ⅱ型骨折22足,Ⅲ型骨折14足,Ⅳ型骨折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皮瓣坏死.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术后总评分(96.2±8.8)分,优32足,良4足,可2足.结论:术中使用Broden位X线监控后关节面复位情况,使用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能很好维持固定后关节面的稳定,为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跟骨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73(43.23±6.45)岁。所有患者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2例骨盆合并前后柱骨折,7例髋臼骨折并累及四边体,2例髋臼骨折伴中心性脱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0±6.45)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价:11例骨盆前后柱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7例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伴中心型脱位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13~17分。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辅以联合翼形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复杂髋臼、骨盆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放射学及临床结果,对复杂骨盆骨折及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软骨下阻挡技术联合钢板螺钉双平面固定治疗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髋臼后壁骨折47例,依据内固定技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3例(单纯外侧钢板螺钉支撑外围阻挡固定)和研究组24例(软骨下阻挡技术联合外侧钢板螺钉支撑双平面固定)。对照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68(40.9±7.2)岁,术前准备4~13(7.9±1.5) d。研究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0~71(41.7±7.9)岁,术前准备4~12(7.5±1.9) d。两组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且获得至少1年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术后1年的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6.042±1.517)分,高于对照组(14.696±1.222)分(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手术与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肩胛骨骨折患者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20~48岁,平均31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Hardegger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24例,外科颈骨折12例,解剖颈骨折3例,盂缘骨折6例,肩胛冈骨折7例。其中17例采用保守治疗;3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时进行临床检查,摄肩胛骨正位X线片,测量盂极角(glenopolarangle,GPA)。并采用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52例均经9~48周随访。Hardegger功能评定:非手术治疗组17例,优7例,良6例,可2例,差2例;GPA〉20°14例,〈20°3例。手术组35例,优20例,良12例,可3例;GPA〉20°33例,〈20°2例。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的治疗结果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结论:处理肩胛骨骨折之前,首先行CT三维重建,全面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两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1型AO/ASIF分型髋臼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后上后前序贯复位、内固定治疗C1型AO/ASIF分型髋臼骨折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8~64岁,平均42岁。术前经骨盆三维重建CT明确诊断分型后,于伤后5~20d手术,平均9.5d。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手术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为190~29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量1300~3000ml,平均1800ml。术后1例出现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于3周后愈合。根据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1例。术后1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0±8.0)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ded’Aubingne和Postel临床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对C1型AO/ASIF分型的髋臼骨折,采用后上后前的顺序进行序贯复位技术,手术流程满意,对提高手术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收治髋臼双柱骨折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7~52岁,平均39.6岁。高位双柱骨折11例,低位双柱骨折8例,双柱骨折累及骶髂关节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1 d,平均5.8 d。患者均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重建钢板和螺钉内固定。结果:除1例死亡外本组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6个月。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术后功能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经前后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经皮锁定接骨板固定结合四肢洗方熏洗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四肢洗方在改善胫骨远端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将4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41.3±13.2)岁;骨折AO分型:A型13例,B型9例,C型2例.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2±10.9)岁;AO分型:A型12例,B型10例,C型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皮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组切口愈合后予四肢洗方熏洗,配合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则常规功能锻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和钢板外露等情况.4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6个月.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价,治疗组优7例,良12例,中5例;对照组优5例,良7例,中10例,差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四肢洗方有助于改善胫骨远端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