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探讨不同时期硬膜外地塞米松治疗对大鼠后足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确定炎症和压迫因素的不同作用。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置于L5神经根下,建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然后硬膜外置管,采用早期预防性给药及晚期治疗性给药方法,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结果早期预防性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完全抑制了大鼠2周内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而3周时机械刺激阈值降到最低时治疗性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对疼痛则无明显影响。结论椎间盘突出早期阶段,炎性反应是诱致疼痛的主要因素,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疼痛的产生;当椎间盘突出到达一定阶段,压迫因素成为致痛的主因时,硬膜外再给予地塞米松对已经产生的痛阈降低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刺激模式诱致大鼠坐骨神经痛中星形胶质细胞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00只,随机分组后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对大鼠L5神经根干扰造模,分为椎间盘压迫(compression,CP)组,无压迫的间盘移植(disc,DC)组、髓核移植(nucleus pulposus,NP)组、纤维环移植(annulus ...  相似文献   

3.
<正>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IVDD是一个由基因遗传、机械负荷、外伤和吸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过程[1-2]。在退变过程中,当髓核组织所处环境受到破坏时,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蛋白、蛋白聚糖等合成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水平增高,髓核组织脱水,难以抵抗外界机械负荷,严重时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出现疼痛症状[1,3]。然而IVDD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内注射药物对髓核所致炎性神经痛的作用。方法大鼠自体髓核移植至单侧L5,L6神经节周围,观察大鼠机械刺激,热刺激回缩阈值变化率及背根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给予相应致炎神经节内药物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行为学及相应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自体髓核移植可以导致明显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及神经节的炎性病理改变,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显著改善髓核所致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P〈0.05)及炎性反应的程度。结论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有助于改善髓核组织引起的炎性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在病变明显压痛点的上或下一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注入15~2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减轻椎间盘神经压迫及组织黏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76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每人治疗1疗程(3~4次,1周1次),平均随访14个月。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缓解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0~220 g),建立SNL模型,通过测定机械痛阈选取SNL模型建立成功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其手术侧L4~6脊髓背角钠钙交换蛋白(sodium calcium exchanger,NCX)定位情况;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成功后1周,制作SNL模型,于SNL模型建立的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不同剂量(5 μg、10 μg、20 μg)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通过行为学检测其鞘内注射后引起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记录成年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给予坐骨神经强直电刺激诱发C纤维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局部脊髓表面给予KB-R7943以及1% DMSO对照溶剂,记录C纤维电位LTP的幅度变化。结果 NCX表达在大鼠L4~6脊髓背角浅层的C纤维投射区内。SNL大鼠在术后第7天给予鞘内注射NCX反向转运抑制剂KB-R7943,KB-R7943注射组大鼠手术侧足底的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高于溶剂组(P<0.05),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大鼠诱发脊髓C纤维电位LTP后,给予局部孵育KB-R7943后可降低C纤维电位幅度,单纯给予溶剂不会影响C纤维电位幅度。结论 SNL大鼠鞘内注射KB-R7943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内的NCX反向转运功能,并抑制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
脊髓压迫症是由脊髓本身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晚期恶性肿瘤可以发生转移而产生脊髓压迫症。1993年3月~1998年12月间我科共收治转移性肿瘤致脊髓压迫症23例,就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7~71岁,平均42岁。原发肿瘤为肺癌4例、鼻咽癌5例、乳腺癌4例、恶性淋巴瘤2例、原发性肝癌1例、食管癌2例、恶性胸腺瘤2例、前列腺癌2例、膀胱癌1例。首发症状:肢体麻木乏力16例,神经根性疼痛15例,两者兼有4例,排尿、排便障碍21例。体征:感觉障碍20例、肢体瘫痪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p-内啡肽是否参与大麻素2型(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受体调节的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吗啡耐受.方法 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大鼠右后侧脚掌趾部建立癌痛模型.荷瘤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按需要分别接受鞘内注射CB2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皮下吗啡注射或联合给药,每天早晚两次,持续8d.每天早上给药后30 min应用von Frey纤维丝和热平板实验评估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刺激回缩潜伏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吗啡治疗可降低荷瘤大鼠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疼痛阈值.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治疗可下调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5.24±1.41)ng vs (12.46±3.50) ng,P<0.01].共同给予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8d可明显抑制吗啡所引起的机械性疼痛[(19.33±3.36)g vs (9.5±1.07)g,P<0.01]和降低热疼痛阈值[(21.83±2.89)s vs (9.5±2.01)s,P<0.01],同时抑制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10.11±2.08) ngvs(5.24±1.41) ng,P<0.05].结论 鞘内注射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吗啡诱导的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而调节癌痛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对抗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并探索其可能机制,进而为化疗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经侧尾静脉给予奥沙利铂4 mg/kg,每周2次,连续4周,共给药8次,建立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痛觉反应指标;观察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文拉法辛7.5 mg/kg、文拉法辛15 mg/kg连续4周,每天一次灌胃后测MWT动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第五腰椎背根神经节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差异。结果文拉法辛明显升高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MWT值,文拉法辛7.5及15 mg/kg组较0.9%氯化钠溶液组μ、κ、δ阿片受体高表达(P<0.05)。结论文拉法辛可有效抑制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胶原酶对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盐水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胶原酶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第0天造模前,第7天治疗前,第14天处死前)用vonFrey纤维测量双侧后肢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第0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共3只大鼠处死,测量双侧坐骨神经节段磷脂酶A2活性为基线,其余39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制作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Maves改良的Bennet-Xie模型),对侧行Sham手术;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处死,测量治疗前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第14天,剩余大鼠处死后测量各组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结果 所有大鼠在术后24~72h均出现炎症性单根神经病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包括步态紊乱、受累后肢的屈曲畸形和机械刺激痛觉过敏。术后7天时组间痛觉过敏的机械刺激强度类似。术后14天,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在地塞米松和胶原酶组明显比生理盐水组低(P〈0.01);磷脂酶A2活性在胶原酶组和地塞米松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地塞米松组和胶原酶组在机械刺激回缩阈值和磷脂酶A2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胶原酶在体内有抑制炎症反应特性,在炎症性坐骨神经痛活体模型中可以降低磷脂酶A2活性,改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变以及帕瑞昔布干预的作用。方法 12只正常成年二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CCI组(n=7)行单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对侧不做任何处理;帕瑞昔布组(n=5)手术同CCI组,术后3 d连续腹腔注射帕瑞昔布3 mg/kg。术前1 d、术后第4、7、14及28 d测定大鼠50%缩腿阈值(PWT)。术后第28 d测定PWT后取L5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按等距随机原则抽选5张切片行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体视学方法估计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腔的面积、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 CCI术后4~28 d,CCI组与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的PWT显著低于对侧未手术侧;帕瑞昔布组手术侧的PWT显著高于CCI组手术侧(P〈0.05)。术后28 d,与未手术侧相比,CCI组和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的面积无显著改变,单位长度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亚急性期,大鼠脊髓背角无明显的炎症反应,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困难性及其处理对策。方法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36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岁。突出节段L3~42例、L4~523例、L5~S111例。基于Lee分类法,将36例脱出分类为重度头端脱出5例、轻度头端脱出7例、轻度尾端脱出15例、重度尾端脱出9例。首先采用“Between”技术摘除椎间隙平面脱出物并行硬膜外松解获得操作空间,然后将鞘管移向脱出方向采用“椎管内”技术镜下摘除剩余脱出物。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08min。术后短期大腿前方麻木4例、短期髂腰肌肌力下降1例、硬脊膜损伤合并多根神经根损伤1例、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且脱出髓核摘除不彻底,其余35例脱出髓核摘除彻底。平均随访时间16(3~38)个月,术后第1天腰痛VAS)、腿痛VAS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3个月VAS、JOA腰痛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较术前改善(P<0.01),MacNab疗效优25例、良7例、可3例、差1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结合应用“Between”技术与“椎管内”技术治疗绝大部分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扩大成形、初始通道建立与鞘管椎管内移动、镜下脱出髓核的准确判断是其技术关键,但对重度脱出仍然是一项挑战,其手术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的变化,探讨CB2在骨癌痛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6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7组(n=8):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术后7d、14d和21d组),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B2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B2的表达部位。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7d组脊髓CB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CB2主要表达于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有CB2表达,早期为其表达的高峰,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 Dynesys 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 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 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ynesys 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Quinpirole(QNP)对骨癌痛大鼠镇痛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通过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液制备骨癌痛模型。将骨癌痛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10μg/kg QNP(QNP-H)、低剂量5μg/kg QNP(QNP-L)及生理盐水(NS)3组,每组20只;QNP采用每日鞘内注射方式,注射体积为10μl。选取20只同周龄大鼠作对照(C),NS组和C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5、7d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以上观察时间点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 1(Iba-1)染色以及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和大麻素受体2(CB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IO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及受体-2(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其余3组各观察时间点的MWT、WTL降低;Iba-1染色程度、OX-42和CB2的IOD、脊髓TNF-α和IL-1β水平、TLR-4和TLR-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QNP-H组、QNP-L组在上述指标与N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QNP-H组均优于QNP-L组(P<0.05)。结论 鞘内注射QNP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和评价骶管阻滞与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行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两组均以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1与生理盐水混合液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40%(16/40例)和88.2%f30/34例),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6/40例)和92.5%f37/40例),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P〈0.01)。A、B两组出现下肢乏力的发生率分别12.5%(5/40例)和2.5%(1/40例)(P〈0.01)。结论骶管阻滞和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比前者疗效更优,下肢乏力现象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pereutaneousPK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共44个椎体行PVP,7例9个椎体行PKP,术前VAS标准(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结果:45例53个椎体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轻度疼痛4例,中度11例,剧痛31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9.2±2.2分。术后3天疼痛完全缓解38例(84.4%);部分缓解5例(11.1%);轻微缓解1例(2.2%);NR1例(2.2%);有效为95.5%,VAS评分2.0±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个椎体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3例,硬膜外囊2例,椎旁静脉丛1例,椎旁软组织3例;骨水泥外漏发生率16.98%,其中PKP仅发生椎旁软组织外渗1例,术中及术后均无其它并发症发生。PVP式Cobb’s角术前19.3±8.7,术后为18.4±7.8;PKP术前为22.1±8.7,术后为12.2±5.8,术后Cobb’s角与术前比较,PKP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VP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为100%;重度疼痛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为93.6%,轻微缓解及无效为6.4%,轻、中、重度各级术后较术前疼痛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及PKP对缓解或消除由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无严重并发症。PKP术对塌陷椎体高度有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维库溴铵在预防膀胱侧壁肿瘤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URBt)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可行性。方法 统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109例患者,其中采用静脉麻醉配合喉罩通气,同时应用肌松药物维库溴铵患者65例(静脉麻醉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者4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闭孔神经反射情况、膀胱穿孔、出血量情况、是否中转开放手术、以及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情况。结果 静脉麻醉组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麻醉组中,有5例于术中发生了极其轻微的下肢抖动,其余60例患者手术全程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连续硬脊膜外麻醉组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9例。与硬膜外组比较,静脉麻醉组中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相对于连续硬膜外麻醉而言,全身麻醉同时静脉应用维库溴铵配合喉罩通气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