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段骨折伴脊髓压迫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从收治的10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中选取硬膜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的胸腰段骨折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3-72岁;损伤部位:T12 2例,L,2例,k1例。采用后正中单切口经椎弓根入路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VAS评分及吗啡用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ASIA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时间3.1~6.2h;术中出血量1000~2300ml;术后24hVAS评分为1~4分;术后24h吗啡用量为28.8—30.8mg。Frankel/ASIA等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1例;术后E级4例,1例从B级提高到D级。结论: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严重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 1年6月行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治疗的32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0~38岁,平均16.8岁;其中19例合并后凸.在术中椎弓根钉置钉完成后应用术中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并分级,计算在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下胸椎(T9-T12)和腰椎的螺钉评级结果及螺钉数目(比率),评估为2级和3级的螺钉为误置螺钉.计算术中应用CT次数.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合并后凸病例手术前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计算侧凸及后凸矫正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胸腰椎螺钉686枚,其中胸椎螺钉544枚,腰椎螺钉142枚,其中14例患者行截骨手术.经术中CT评估分级,在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和腰椎的误置螺钉率分别是5.6%,11.1%,6.7%和4.3%,在胸腰椎总计是7.3%,误置螺钉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术中平均应用CT 2.6次(2~4次).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5°(78°~123°),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34°(19°~53°),矫正率为64%;合并后凸病例术前后凸Cobb角69°(46°~82°),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为32°(22°~45°),矫正率为54%.术后有4例患者脑脊液漏,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及手术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重度脊柱侧凸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手术中应用术中CT可及时发现误置螺钉并进行修正,避免了因螺钉误置导致的二次手术,保障了手术安全,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17例以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15例以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含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径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有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等指标进行测量并随访。结果所有患者获4~42个月随访,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43.2±1.8)%恢复至(91±2.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4.2±3.0)°恢复至(5±1.0)°,椎管内矢状径占有率由(60.2±8.7)%增到(85.5±12.8)%。神经损伤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无恢复;B级2例恢复至E级1例,1例无恢复;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恢复至E级9例,1例无恢复。无死亡或神经损伤加重病例。1例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脊柱稳定性好、有效矫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技术在颈胸段骨折脱位(C6-T2)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1月运用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脱位患者26例,男17,女9例;年龄20-75岁,平均48.5岁。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17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9例。术后3d运用CT平扫及重建片观察评价植入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螺钉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观察患者颈胸段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平均36.5个月。4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6个月内死亡。共计植入椎弓根螺钉104枚,其中颈椎椎弓根74螺钉枚(其中:C516枚,C616枚,C74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0枚(其中:T1 22枚,T28枚),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均成功植入,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CT提示颈椎椎弓根螺钉11枚(14.9%)穿破椎弓根,其中7枚(9.5%)穿破外侧皮质,1枚(1.4%)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3枚(4.1%)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胸椎椎弓根螺钉中,3枚(10%)穿破胸椎椎弓根,其中2枚(6.7%)穿出椎弓根外侧缘,1枚(3.3%)穿破内侧缘(〈2mm),但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1枚C,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无螺钉松动及断钉情况出现。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5±2.0)分恢复到(14.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5)。ASIA分级情况,除3例完全性瘫痪患者脊髓功能术后无明显改善外,余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治疗中安全、可靠。术者应熟练掌握颈胸段后?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胸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5.5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11例,L1 14例,L2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7例,E级15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20枚椎弓根螺钉中,0级螺钉110枚,Ⅰ级螺钉8枚,Ⅱ级螺钉2枚。螺钉优良率为98.3%,无出现Ⅲ级螺钉。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管内占位、椎体高度比值及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术后Cobb角丢失<1 °,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 mm,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可以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内置物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6.
胸椎多节段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并总结22例胸椎多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后路手术疗效。方法本组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0~58岁,平均39.8岁。胸椎双节段骨折者18例,三节段骨折者4例。连续性骨折15例,跳跃性骨折7例。脊髓压迫完全来自前方者5例、完全来自后方者3例,前、后方均有压迫者14例。术前Cobb角平均34.3°。术前Frankle分级:A级11例,B级4例,D级1例。接受手术时间为伤后4 h~4 d,平均23.2 h。结果16例得到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个月(2~25个月)。最近一次随访Frankle分级:A级11例,B级3例,C级1例,D级1例。术后Cobb角平均22.5°。结论胸椎后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减压充分、椎弓根固定切实可靠,可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上述患者行AF、RF或DSS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5-25)个月,脊柱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4.5°恢复到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1.5%恢复到93.2%。31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改善1-2级。结论后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病灶单发、位于胸椎且伴有神经损害的脊柱结核患者共22例,行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结核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治愈率95.5%,神经功能改善率81.8%,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废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35例,术前后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使用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获随访,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46.3%±11.2%)恢复至术后的(89.7%±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7例Frankel A级患者未见明显改善,B级12例患者中,有8例恢复到C级,4例恢复到D级;C级8例患者中,有5例恢复到D级,有3例恢复到E级;D级3例患者均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时骨折达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临床疗效肯定,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在保证正确选择进针点及进针方向的前提下,椎弓根螺钉在中上胸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MSF患者在伤后2~11 d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与后凸角,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25±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30%~70%(48.3±7.8)%,末次随访时为80%~100%(9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凸角术前为20~35(28.3±5.8),°末次随访时为5~15(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无松动、断裂。Frankel分级:A级3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C级4例均恢复至D级;D级9例5例恢复至E级,4例无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SF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4.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和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评分系统用于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56例下腰椎单椎体爆裂性骨折病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3.1岁。高处坠落伤40例,交通伤12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部位:L337例,L4 16例,L53例。按AO分型:A3.1型17例,A3.2型14例,A3.3型25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40例。按A0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分别选择跨伤椎固定、经伤椎置钉固定、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手术方式。对比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的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进行评定。结果:56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情况:跨伤椎固定方式融合13例,经伤椎固定方式融合20例,联合后前入路和Ⅰ期后入路方式20例均获得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C级1例,D级3例,E级52例。患者局部疼痛评定:Pl52例,P23例,P31例。工作状态分级:W112例,W239例,W35例。结论:由于下腰椎与胸腰段在解剖、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其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而根据AO分型、后柱是否损伤及椎管占位程度进行的综合评分,是指导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选择的较好方法,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根据损伤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T1~4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上胸椎损伤68例(共384枚螺钉),上胸椎骨折/脱位45例,均行Ⅰ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核合并后凸畸形23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矫形术。所有患者结合术中胸椎椎弓根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体X线片、CT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及与椎弓根壁的关系和距离。结果椎弓根壁损伤54枚(14.06%),其中外侧壁损伤39枚(10.16%),包括Ⅰ级损伤27枚(7.03%),Ⅱ级损伤12枚(3.12%);内侧壁损伤15枚,均为Ⅰ级损伤。无1枚螺钉损伤上下壁,无1枚螺钉同时损伤超过2个壁,无术中置钉失败,螺钉松动位移2枚,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5.9分提高至术后的11.5分,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的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及器械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和椎弓根钉固定术。采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标准来判断疗效,测量术前和术后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66个月。随访期内无结核症状加重及手术相关并发症。Frankel分级:术前C级4例恢复至E级2例、D级1例,1例无恢复;术前D级8例恢复至E级7例,1例无恢复。Kirkaldy-Willis标准:优9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后凸角术前3°~23°,末次随访时-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变局限的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融合后路内固定术能够同时完成病灶清除、稳定脊柱结构,防止矫正损失,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患者19例,其中T2~T32例,T3~T56例,T5~T811例。17例存在明显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为24°~53°,平均32.4°。根据患者手术时间、Frankel分级、后凸Cobb角、骨融合、内固定物失效、血沉变化及结核复发等情况评价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5.4±26.7min,全部病例随访1.5~3年(平均20.7个月)。9例术前合并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肋间神经损伤病例。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至5°~17°,平均12°。术后6~12个月(平均6.8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松动、脱落。血沉均在2周后明显下降,在2~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颈前结核脓肿复发,后另行颈前结核脓肿切除术后痊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可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钉置钉安全性高,固定切实可靠,适合大部分中上胸椎结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2004年5月~2006年1月,行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植骨治疗2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0~65岁,平均42.3岁。按照AO脊柱骨折分类:A318例、B21例、C21例。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5例、D级3例、E级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植骨,辅以未减压侧后外侧植骨,全部加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凸畸形的矫正、病椎压缩程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行评估,观察融合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3月。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E级4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明显融合,术后6月Cobb角丢失4°~9°,平均7.3°。结论在严格的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