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75%),患者生存时间短,仅为2年。骨转移最常见的症状是骨并发症和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乳腺癌骨转移中存在着“邪恶循环”:肿瘤细胞释放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等促进破骨细胞活性,从而造成骨质破坏;而骨质吸收破坏后可释放出生长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只有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破骨细胞活性才能有效抑制骨转移发生。紫杉醇类是目前治疗乳腺癌转移最常用的药物,但存在耐药性高、有效率低(0%~30%)等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
39例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是各种恶性肿瘤较常发生转移的部位,骨转移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且多是持续的顽固性疼痛:近3年我们对收治的39例65处骨转移癌患进行放射治疗,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50例晚期癌骨转移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汉明  丁生 《肿瘤》1998,18(4):295-298
250例晚期癌骨转移分析及处理郁汉明丁生孙建成关键词晚期癌骨转移分析处理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肿瘤防治院(上海200082)骨转移是晚期癌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但并非全部骨转移患者均为终末期。即使对那些治疗上已无能为力,但恰当、合理的对症处理也会对患者...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复杂,可涉及肿瘤细胞、骨组织及感觉神经元等多种因素。不同时期癌痛发生机制有所差异,早期主要与肿瘤细胞及其相关基质细胞释放的多种介质有关;进展期主要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有关;晚期主要与感觉神经纤维的病理性发芽和重塑有关。目前癌痛的临床控制不是很理想,故仍需进一步阐释其发生机制以便于开发新的药物或寻找更好的治疗措施。本文旨在对近10年来不同时期骨转移癌痛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博宁治疗骨转移癌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有50%恶性肿瘤患者死上后,1检发现有骨转移,其中半数以上患者有骨痛。由骨转移引起的剧烈骨痛、活动能力的限制及可能出现的病理性骨折都会严重影响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如何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自2000年7月至2004年5月,我们应用深圳海王药业公司生产的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治疗36例骨转移癌中重度疼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 晚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病率高,骨折、神经压迫、骨痛等并发症多,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肺癌骨转移后,癌细胞和骨组织微环境间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多种相关信号通路参与其中,通过复杂的机制最终形成成骨性骨破坏、溶骨性骨破坏及混合性骨破坏。尽管目前对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在调控成骨/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骨溶解方面的确切分子机制及相互作用方式仍未阐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揭开肺癌骨转移后骨破坏过程的完整机制,为临床有效防治肺癌骨转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治疗靶点。本文从溶骨性骨破坏、成骨性骨破坏和混合性骨破坏3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对肺癌骨转移后骨破坏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赵振国 《抗癌之窗》2012,(11):36-37
任何恶性肿瘤都可能发生骨转移,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晚期肿瘤患者发病率为20%~30%,其中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肾癌等可以在较早时期就发生骨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临床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量表(SDS)调查101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所有多发骨转移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和抑郁。其中单纯疼痛者轻、中、重度分别为SAS:81.20%、89.70%、95.30%,SDS:87.10%、92.30%、97.50%。伴有脊髓损伤感觉异常和行动障碍者SAS:71.00%,SDS:89.70%。结论:多发骨转移癌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尤其是存在疼痛、感觉异常和肢体活动障碍者,更应给予心理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5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灶大小、原发灶是否手术、是否放疗、骨转移灶数目、骨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水平、是否伴骨旁软组织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其他脏器转移等多项因素进行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26.0%和17.3%,中位生存期为(14.0±1.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LP水平≤150 u/L组与>150 u/L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因素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时的血清ALP水平、是否伴有其他脏器转移以及骨转移时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血清ALP水平、是否伴其他脏器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可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放疗分割计划及放疗剂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骨骼系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仅次于肝、肺之后居第三位,而脊柱为最多见的骨转移部位,约占骨转移的2/3。脊柱转移癌以胸腰椎多见,颈椎和骶椎则少见,发病年龄多为40~65岁。其中最易发生脊柱转移的肿瘤为乳腺癌、肺癌及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1.
晚期癌症患者肿瘤骨转移诱发的骨痛是癌痛的最常见症状。癌性骨痛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预后恶化。癌性骨痛包括背景痛及爆发性疼痛等多种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炎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并随肿瘤的进展而变化。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外周及中枢镇痛药物、破骨细胞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及放疗、神经损毁及神经调节等非药物治疗。阐明癌性骨痛的分子机制对优化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对转移性癌性骨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癌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常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单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38例(95.0%)高于对照组31例(77.5%)(P<0.05),两组治疗前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显增高(P<0.05),SAS和SDS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无失访案例,随访时间2~40个月,对照组存活2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观察组存活3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33)。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癌痛的疗效肯定,并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免疫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晚期肿瘤患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存在骨转移。虽然多数骨转移患者的治愈希望已非常渺茫,但是不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10年期间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肿瘤[1]。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甲状腺癌的90%左右,其临床特点之一是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首次就诊时约40%患者合并阳性淋巴结转移,对于 cN0(clinical N0)患者通过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亦可高达50%~60%[2-3]。大量研究结果均提示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快、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和病死率较高。因此认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患者疾病相关及无病生存期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4]。然而,目前针对甲状腺癌淋巴管转移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淋巴管是否主动参与甲状腺癌细胞的转移过程尚存在争议,PTC 淋巴管形成及发生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甲状腺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王守丰  熊进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8(6):372-375,380
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仅次于肺和肝。肢体骨转移癌的并发症主要是病理性骨折,发生率约10%~30%,长骨多见,其中又以股骨最为常见。在引起病理性骨折的原发肿瘤中,乳腺癌最多(约60%),其次为肺癌,然后是前列腺癌和肾癌。股骨近端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高强度的生物力学负荷在此区域传导,所以此处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很高。  相似文献   

16.
董笑  李琦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8):348-35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其发生与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Krüppel样因子家族(Klfs)是具有锌指结构的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家族,共包括17个家族成员。近年来,关于Klfs 与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Klf2、Klf4、Klf5 等家族成员参与肝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浸润转移等过程。本文就Klfs 家族成员的功能以及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60%~84%的癌症患者将发生骨受累[1].骨转移常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晚期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应用唑唻膦酸治疗56例患者,对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转移性骨病(Metastatic Bone Disease,MBD)是肺癌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预后较差。依班膦酸盐(邦罗力)是第三代双膦酸盐化合物,是临床上最强的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剂[1]。连续三天负荷剂量邦罗力治疗是快速缓解MBD患者疼痛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微小RNA(miRNA)通过调控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过程,也可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生物学过程。EMT是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步骤,部分转录因子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参与EMT过程。转录因子和EMT相关作用蛋白的上游靶基因可能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的预测性分子标志物。EMT不仅可参与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器官和组织的生成,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而miRNA可通过多个信号通路参与EMT的调控。本文对参与miRNA调控EMT过程的转录因子进行综述,详细介绍miRNA通过转录因子调控胃癌EMT过程的相关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进展及转移,往往发现疾病时已是肝癌中晚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及靶向治疗.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系统研究逐步深入,免疫治疗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其中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