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思 《当代护士》2022,(5):90-92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并分析影响急诊科护士暴力氛围感知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11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量表、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得分为(94.26±21.06)分,得分率为67.33%,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年龄、半年内是否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职业压力水平以及应对方式为影响其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一般,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医院管理者应针对护士个体情况给予干预,提高其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预警与应对方案,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19年10月在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的6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螺旋式循环,构建急诊科护士预警与应对方案,以3个月为1个循环,实施2轮循环,比较方案应用前后急诊科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知晓、预见、应对能力以及组织支持程度。[结果]行动研究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资源得分为(59.88±14.14)分,行动研究后为(87.52±16.46)分,急诊科护士的急诊科工作场所暴力知晓、预见、应对能力以及组织支持程度得分提高,干预前后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构建的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预警与应对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急诊科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知晓、预见、应对能力以及组织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3.
张静  高薇  黄求进 《护理研究》2009,23(35):3216-3217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60名工作1年以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紧张问卷及一般人口学问卷.[结果]560名护士职业任务得分为191.905分±19.580分,紧张反应得分为106.732分±14.172分,应对资源得分127.014分±19.989分;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总均分呈明显正相关(r=0.381,P<0.01),与应对资源总均分呈负相关(r=-0.346,P<0.01);对护理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为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自我保健和理性处理.[结论]护士承受着较高的职业紧张,管理者应努力创造工作条件,减少不适应工作的因素,同时加强自我保健以减轻护士职业紧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并探讨与抑郁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64名在职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紧张状况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结果:1共收集到264份完整资料,OSI-R量表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等三个子量表的得分为(173.0±20.3)分、(99.3±17.3)分和(124.2±18.4)分;2SDS评估平均得分(48.7±9.8)分,有抑郁倾向者占到调查者的52.3%;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职业任务得分高和个体紧张反应得分高是出现抑郁倾向的危险因素,而个体应对资源量表得分高是抑郁倾向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临床护士处于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职业紧张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5.
张静  高薇  黄求进 《护理研究》2009,(12):3216-3217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60名工作1年以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肉客包括职业紧张问卷及一般人口学问卷。[结果3560名护士职业任务得分为191.905分±19.580分,紧张反应得分为106.732分±14.172分,应对资源得分127.014分±19.989分;紧张反应与职业任务总均分呈明显正相关(r=0.381,P〈0.01),与应对资源总均分呈负相关(r=-0.346,P〈0.01);对护理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为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自我保健和理性处理。[结论]护士承受着较高的职业紧张,管理者应努力创造工作条件,减少不适应工作的因素,同时加强自我保健以减轻护士职业紧张。  相似文献   

6.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水平并分析原因,为今后干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量表对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60.8%的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辱骂、威胁、语言性骚扰、躯体攻击(无损伤)、躯体攻击(轻度损伤)、躯体攻击(明显损伤)、性袭击的发生率分别是57%、39%、13.1%、8.8%、3.7%、1%、2.5%。80.2%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45%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结论:护士遭受高水平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形式主要是非身体暴力,急诊科护士较非急诊科护士遭受更多工作场所暴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大五人格、共情与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自制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及工作场所暴力量表对我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共9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过去1年内,儿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82.80%(77/93);儿科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可对其遭遇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大五人格特征得分中,严谨性得分最高(40.21±6.82)分,而神经质得分最低(28.92±7.16)分;共情得分总分为(63.43±7.21)分,条目均分为(2.88±0.33)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科护士的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宜人性、严谨性、共情(同情关注及观点采择)对其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其性别及神经质对其遭遇工作场所暴力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儿科护士的大五人格以严谨性人格为主,其运用共情技巧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较好,但其遭遇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仍不容乐观。护理管理者应结合护士大五人格特征及共情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职业暴力防范培训,从而降低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560名护士工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护士的工作能力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能力指数和职业紧张量表对560名临床护士进行间卷凋查。结果护士的工作能力平均得分为(38.327±6.213)分;应对资源与工作能力呈正相关关系(P〈0.01),职业任务、紧张反应与工作能力呈负相关关系(P〈0.01);工作能力下降的危险因素为婚姻、年龄、任务模糊、工作环境、心理紧张反应和理性处理。结论大部分护士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为婚姻、年龄、任务模糊、工作环境、心理紧张反应和理性处理。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明确工作任务,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心理紧张因素,保护和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田雪洋 《全科护理》2022,20(5):706-709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及暴力氛围感知情况,以期为预防急诊科暴力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4月—2021年5月选取3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267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遭遇暴力事件总人数为156人,其中言语暴力数量最多。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为(93.55±23.14)分。多因素分析显示,职务、职称、工作年限、遭遇暴力事件情况为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的影响因素。结论: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较为严重,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普通护士、职称较低、工作年限较短以及未遭遇过暴力事件的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较低,护理管理者应引起重视,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护士的暴力氛围感知水平,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护士职业忠诚度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护士职业忠诚度量表",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4所综合医院的304名护士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护士职业忠诚度水平为"很高""较高""一般""较低"和"很低"的比例分别为27.6%、41.8%、25.6%、4.3%和0.7%;职业忠诚度得分平均值为(89.56±15.65)分,各维度条目得分均值按高低顺序依次为:"对病人忠诚""对护理事业忠诚"和"对单位忠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护士职业忠诚度水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次数呈负相关。结论 :被调查护士职业忠诚度水平总体较高,工作满意度和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是护士职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对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4名门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4名调查对象中,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是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以减少门诊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锐器伤、血液暴露及工作场所暴力3种职业暴露的发生状况及防护行为现状。方法 便利抽取21所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依据每所医院急诊科排班整群抽取1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锐器伤、采血过程中血液暴露、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现状及防护行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结果 共收集问卷1 150份,有效问卷1 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在过去1年中,急诊科护士至少经历过1次锐器伤、采血中的血液暴露、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及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为37.8%、36.4%、68%、12%和5.3%;急诊科不同的工作区域,锐器伤(χ 2=16.805,P=0.010)、语言暴力(χ 2=98.509,P<0.001)、身体暴力(χ 2=79.916,P<0.001)发生率不同。在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中,92.8%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能够挤血,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并消毒;69.8%的护士在采血过程发生血液暴露后能够冲洗暴露部位并消毒;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时,41.3%的护士耐心解释,30.0%的护士忍让回避。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率均较低(<30%)。结论 急诊科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高,管理者需要重视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建设,加强采血过程和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防护培训,同时增强对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遭受深圳市3家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护士932名。运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情况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为86.0%、身体暴力为20.9%和性暴力为11.5%。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61.0/64.0分高于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29.0/4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734,P〈0.01);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在心理健康9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得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身体暴力及性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现状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Chinese nurses sources scale, CNS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于2017年1月-2018年8月对福州市5所三甲医院急诊科的70名二胎妊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70名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总均分为(2.48±0.43)分,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上感受职业压力最大(2.75±0.4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一孩年龄及护龄是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P<0.001)。 结论 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呈中度水平,护理管理者应促进其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急诊科二胎妊娠护士职业压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与工作倦怠的现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与工作倦怠问卷对上海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50名护士进行工作场所暴力和工作倦怠两个方面的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5.3%;本组护士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丧失维度得分分别为(19.56±6.63),(34.13±7.02)分,均高于常模的(22.19±9.53),(36.53±7.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81,3.776;P〈0.01);本组护士与常模去人格化倾向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暴力组护士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倾向维度得分分别为(20.13±8.65),(7.53±3.03)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护士组的(17.57±7.12),(6.43±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23,2.324;P〈0.05);是否遭受暴力和年龄是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倾向的影响因素,职称和年龄是个人成就感丧失的影响因素。结论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伤害可引起护士工作倦怠产生,采取减少暴力伤害的措施对减轻急诊护士工作倦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陆红  童玉芬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目的了解门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情况及其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06名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76.42%的门诊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门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方面症状评分均高于常模(P〈0.01);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门诊护士心理状况更差(P〈0.01)。结论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较为严重,应加强法律法规、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培训及心理疏导,以有效防范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维护门诊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医院ICU护士隐性缺勤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隐性缺勤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变革领导风格量表、职业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对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794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隐性缺勤平均得分为(15.83±4.44)分。ICU护士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为(63.46±12.48)分;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得分为(22.33±6.94)分;工作家庭冲突得分为(27.05±8.08)分。ICU护士隐性缺勤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328~-0.390,均P<0.05);隐性缺勤与职业负担、关系相处困难、职业应对自我效能总分呈正相关(r=0.441~0.478,均P<0.05);隐性缺勤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工作家庭冲突总分呈正相关(r=0.339~0.44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状况、感知工作压力、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领悟社会支持、职业应对自我效能和工作家庭冲突为ICU护士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合计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4.4%。结论 ICU护士隐性缺勤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临床护理管理者应关注ICU护士的特殊心理需求,给予正确引导,降低隐性缺勤的发生率,提高护士工作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及工作满意度量表对343名肿瘤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肿瘤科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得分为(24.19±4.12)分,工作满意度(58.55±11.31)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同事间心理暴力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肿瘤科护士遭受的心理暴力水平越高,其工作满意度越低;护理管理者应制定针对性上报流程,形成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护理团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workplace violence involving nurses and to identify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a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 was used. The final sample comprised responses from 1831 registered nurses collected with a whole-hospital survey from June 1 to June 15, 2016.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rses who had experienced any form of violence were collecte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nurses related to workplace violence.ResultsOu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urses surveyed, 904 (49.4%) nurses reported having experienced any type of violence in the past year. The frequencies of exposure to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violence were 6.3% (116) and 49.0% (897), respectively. All the incidence rates of violenc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studies based on regional hospitals in China and were at the same level foun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nurses at levels 2 to 4 and female nurses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were the most vulnerable to non-physical violence. For physical violence, the two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were working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having 6–10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ConclusionsWorkplace violence directly threatens nurses from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s.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WPV against nurses in this teaching hospital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regional hospital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material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nurses encounter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workplace violence in high-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hospi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