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复照射下不同时相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的表达和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以及益气活血中药干预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96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照射加氨溴索组(B组)30只、单纯照射组(C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6只。用直线加速器对前三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Gy/次,1次/周,累积剂量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4、6、8、12、26周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三组大鼠各6只,取肺组织切片行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TGF-β1的表达和胶原纤维含量的病理改变。结果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GF-β1于照射第4周增高,第12周达到表达高峰;胶原纤维合成在第4周开始,第12周明显增快,至26周达到高峰。中药干预组各时相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及Ⅰ、Ⅲ型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各时相值与照射加氨溴索组近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剂量重复照射过程中,组织TGF-β1表达与组织胶原纤维合成有明显的同步性,而早期应用益气活血中药可抑制TGF-β1的表达,并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因而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ILI)模型,研究肺宁颗粒对肺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部接受6 MV X线单次照射15 Gy,1周2次,共30 Gy,构建放射引起的肺损伤模型,不同时间段灌注不同剂量的肺宁颗粒。采用CT法检测肺损伤程度,HE染色法检测放疗后各时间段每组大鼠的肺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照射后的大鼠血浆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成功构建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放疗时间越长肺部损伤程度及炎症因子释放含量越多。放疗后第2、4、6周放射性肺损伤组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强表达,显著高于Con组(正常组)(P0.05)。不同放疗时间的大鼠肺组织经肺宁颗粒处理后TGF-β1、IL-1、IL-6含量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5),且呈一定浓度依赖性。肺宁颗粒高剂量组、肺宁颗粒中剂量组、肺宁颗粒低剂量组TGF-β1、IL-1、IL-6表达均不同程度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肺宁颗粒预防组上述指标表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肺宁颗粒主要通过降低炎症因子TGF-β1、IL-1、IL-6的产生从而防治放射性肺损伤。肺宁颗粒治疗作用低于地塞米松,但肺宁颗粒的预防作用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3.
郑海红  甘梅富  翁寿向  徐铖  葛震 《浙江医学》2015,37(2):104-106,110
目的 观察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及肺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扶正活血中 药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56 只SD 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前期干预组、后期短程干预组及后期长程干预组,每组14 只,通过单次大剂量6MV-X线加速器胸部照射制成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分别不用及照射前2 周内、照射后1个月内、照射后3 个月内用扶正活血中药灌胃,于照射后3、6 个月分别随机处死各组大鼠7 只,取大鼠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强度及观察不同时相肺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各干预组大鼠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放射性肺损伤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扶正活血中药具有抑制TGF-β1分泌,有效阻止或延缓肺纤维化的形成,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肺合剂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肺合剂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Gy组),照射组(30Gy组)、中药组(中肺合剂+30Gy组)3组,每组各15只。单次6MV-X线30Gy对照射组和中药组大鼠双肺照射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分别于第2周、第4周时间点从3组中各取5只大鼠活杀取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系数、血常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组大鼠肺损伤明显,白细胞数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肺系数、TGF-β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而中药组较照射组肺损伤程度减轻,肺系数、TGF-β1的表达较照射组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均P〈0.05),对白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中肺合剂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GF-β1的表达,使放射性肺炎及纤维化病变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小剂量重复照射下不同时相大鼠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以及凉血活血中药早期干预的影响,探讨中药早期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及机理。方法120只Wistar种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组(40只)、中药干预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用直线加速器对照射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3Gy/次,2次/w,累积剂量最高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3、5、8、12、26W 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两组各8只大鼠,取材切片行胶原纤维天狼猩红染色、组织TGF-β免疫组化检测,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TGF-β的表达和胶原纤维含量的病理改变。结果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GF-β于照射第3w增高,第12W达到表达高峰;胶原纤维合成在第3W开始,第12W明显增快,至26W达到高峰。中药干预组各时相大鼠肺组织TGF-β表达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P<0.01)。结论在小剂量重复照射过程中,组织TGF-β表达与组织胶原纤维合成有明显的同步性,而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中药可抑制TGF-β的表达,并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和后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因而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及肺组织中ET-1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改变及益气活血中药对其治疗作用。方法96只Wistar种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照射加氨溴索组(B组)30只、单纯照射组(C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6只。用直线加速器对前三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Gy/次,1次/周,累积剂量为30Gy),于照射开始后第4、6、8周3个时间点分别处死三组大鼠各6只.采血测定ET-1浓度,肺组织测定ET-1免疫组化。结果照射后肺组织炎症和肺水肿进行性加重;C组照射后5,15,30,60d血清及肺组织ET-1水平进行性升高,A组、B组各时相值表达相似,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T-1水平的变化能反映放射性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益气活血中药能抑制肺组织ET-1的表达,降低血浆ET-1水平,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一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氟伐他汀对放射性肺损伤TGF-β1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fluvastatin)对放射性肺损伤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氟伐他汀防治组,防治组于照射前1 wk以氟伐他汀20 mg*kg-1灌胃,1次*d-1, 直至实验结束.其他组灌服生理盐水.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单次剂量为20 Gy,照后5,15,30和60 d剪开胸腔, 取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并作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下观察染色结果. 结果放疗组显示随着照射后时间延长, TGF-β1在肺组织表达逐渐增强, 氟伐他汀防治组显示TGF-β1的表达不随病情发展而增强. 与各时间点放射组相比明显减弱. 结论氟伐他汀能明显减弱TGF-β1表达,为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照射剂量下的变动情况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C57/BL小鼠,右肺单次照射15 MeV电子线6 Gy或10 Gy,不同时间处死后取肺组织HE染色,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及TNF-α.结果不同剂量照射后,血清TGF-β1平均水平10 Gy组较6 Gy组、正常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6 Gy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TNF-α平均水平比较情况同TGF-β1.HE染色病理切片不同时段(照射后36 h~40 d)显示,10 Gy照射组肺照射区域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炎症改变,但并不严重;6 Gy组受照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基本无差别.结论放射性肺损伤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血清中TGF-β1、TNF-α的变化情况与照射剂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官键  刘来昱  李启生  陈龙华  刘英 《重庆医学》2012,41(10):964-965,104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照射组(30只,1d,1、2、4、8、12周各5只)。在照射1d,1、2、4、8、12周获取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细胞TGF-β水平变化。结果照射组TGF-β在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损伤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结论 TGF-β是肺成纤维细胞(FB)活化的最重要生物介质之一,阻断TGF-β通路及FB的活化,可能为减少照射后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放射性肺损伤SD大鼠肺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的影响,探讨苦参碱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纯照射组),地塞米松组,苦参碱低、中、高浓度治疗组(50、100、200 mg·kg-1·d-1),每组24只.然后对大鼠进行肺部照射,构建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实验模型,各组大鼠分别在照射完成第2、4、8、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其血清,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MDA、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结果:和单纯照射组相比,地塞米松激素组、苦参碱组(50、100、200 mg/kg)SD大鼠肺组织血清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和GSH-PX活性有所升高.结论:中药苦参碱能够降低放射性肺损伤SD大鼠肺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SOD活性和GSH-PX活性,从而抑制了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等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放疗+10 mg/(kg·d)泼尼松]、模型组(放疗+生理盐水)、替米沙坦低剂量组[放疗+8 mg/(kg·d)替米沙坦]、替米沙坦高剂量组[放疗+16 mg/(kg·d)替米沙坦]。观察大鼠的活动及体重变化情况,并于照射后3 d、7 d、14 d、28 d解剖,记录肺湿重、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及smad2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IL-2、IL-6含量;并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替米沙坦改善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结果替米沙坦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第14天、28天时炎症及纤维化情况均减轻,大鼠的一般状态得到改善,替米沙坦下调了大鼠肺组织中TGF-β及smad2的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血清中IL-2及IL-6含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分子与TGF-β蛋白活性口袋中5个氨基酸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可形成稳定构象。结论替米沙坦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β及smad2的表达量,降低IL-2及IL-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防纤汤对放射性肺炎大鼠肺部组织病理、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防纤汤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方法 将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和3个治疗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利用6 mV X射线对治疗组、模型组大鼠全胸照射,总剂量20 Gy,进行放射性肺炎大鼠造模处理,治疗组予灌胃防纤汤,模型组及空白组予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照射后第1天灌胃用药直至照射后6周,照射后第2、4、8周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取材,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7(IL-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 反应蛋白(CRP)、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A、SP-D)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肺组织充血及水肿较轻或无,炎症细胞浸润性少或无,间质内存在较少或无胶原纤维增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IL-3、IL-6、IL-7、TNF-α、TGF-β、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中剂量治疗4周,P值分别为0.012、0.033、0.027、0.018、0.024、0.009),SP-A、SP-D水平均明显降低(中剂量治疗4周,P值分别为0.004、0.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IL-3、IL-6、IL-7、TNF-α、TGF-β、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SP-A、SP-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结果分析发现,IL-6与SP-A、SP-D呈强负相关性,IL-3、IL-7与SP-A、SP-D呈负相关性,TNF-α、TGF-β与SP-A、SP-D呈弱正相关性。不同剂量的治疗组对大鼠肺组织病理和所检测的体液因子的影响具有剂量相关性。 结论 防纤汤改善放射性肺损伤炎性程度的疗效明确。SP-A、SP-D的变化与IL-3、IL-6、IL-7、TNF-α、TGF-β具有相关性,推测防纤汤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SP-A、SP-D水平,抑制炎症因子IL-3、IL-6、IL-7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与炎症反应、纤维化改变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7.0 Gy放射损伤组、14.4 Gy放射损伤组.其中放射损伤组大鼠麻醉后用60Co治疗机单次照射右全肺;在照射后的1,7,30,90d,取大鼠右肺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放射前后肺组织中两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明确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35只Balb/c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照射组(全肺单次照射12 Gy)和对照组.各组于照射后15、30和90 d终止实验.肺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粢色观察TGF-β1、TNF-α表达情况.结果 照射组照射野脱毛、皮肤可见湿疹,部分有糜烂.30 d时即出现广泛胶原纤维沉积.照射后肺组织TGF-β1、TNF-α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增高,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增多(P<0.05).结论 TGF-β1和TNF-α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和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 雌性昆明种小鼠72只,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照射组(54只).全肺单次照射20 Gy,于照射后1、3 d和1、2、4、8周取照射组及相同鼠龄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和静脉血,分别用HE、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小鼠肺组织早期以渗出为主,表现为肺间质及肺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照射后期以肺泡间隔及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为特征.同时,ELISA法显示照射后7 d血清TGF-β1含量[(18.46±1.678)ng/mL]明显增高,与对照组[(9.61±2.027)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证实成功地建立了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天普洛安)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TGF-β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R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R及U组大鼠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一次,剂量为20Gy.照射后U组通过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000U/(kg&#183;d)],共计7d;C,R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照射后7,15,30,60d处死动物,取部分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学及肺胶原蛋白等,另取部分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1阳性细胞;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1水平.结果:R,U组在照射后肺间质密度、TGF—β1阳性面积以及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1水平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其中以R组30,60d时与C组比较最为明显(P〈0.01),同时可以发现U组与同期R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TGF—β1水平变化与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TGF—β1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间接地反应了放射性肺损伤程度,乌司他丁能通过显著降低TGF—β1的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发展,有效地防护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B1在不同照射强度下表达情况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BALB/c雄性小鼠,体重25g,6MV-X射线照射,按不同单次照射剂量和照射间隔时间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第1、2、3、6月处死后取肺组织HE染色,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结果TGF-β1含量从第2个月开始上升,6个月值最高。A组、B组、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C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C组TGF-β1血浆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放射肺损伤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与血清中的TGF-β1变化情况及照射剂量关系密切。一定剂量内增加大单次剂量,增加间隔时间不会加重放射性肺损伤,提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单次照射剂量和强度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18.
双氢青蒿素对大鼠照射后早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双氢青蒿素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γ射线单次全肺照射15 Gy,建立SD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108只同体重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36)。正常对照组灌服等体积溶媒;单纯照射组灌服等体积溶媒+全肺单次照射15 Gy;照射用药组灌服双氢青蒿素+全肺单次照射15 Gy。双氢青蒿素和溶媒皆于照射前3天开始灌服,持续至照射后15天。双氢青蒿素灌服剂量为60 mg&#183;kg^-1&#183;d^-1。对各组大鼠的肺外观、肺组织中炎症渗出、胶原纤维生成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照射用药组大鼠肺较单纯照射组肺表面光滑、弹性好、充血水肿表现轻。单纯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炎症渗出及纤维化征象最严重。结论双氢青蒿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放射性损伤肺组织的炎性渗出,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10 Gy组、20 Gy组、30 Gy组以及对照组(不照射),每组10只。于直线加速器下行单次全胸5 Gy、10 Gy以及15 Gy照射,2次/周。于照射后第2周、第4周行CT扫描后随机处死5只,行右肺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4周内无大鼠死亡,于照射2周后总量20 Gy、30 Gy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毛倒翻、无光泽,呼吸急促,以及饮食、体重减少等情况,其中30 Gy组最为明显。病理切片、胸部CT显示20 Gy、30 Gy照射组于第2周、第4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炎性反应,其中以30 Gy组最为显著。结论:30 Gy照射组为建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最佳照射剂量,为今后研究防治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筛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麦门冬汤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2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加中药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以蒸馏水、照射加中药组以中药每日2 mL.200 g-1体重灌胃一周,开始造模,造模期间依照上述剂量继续给以蒸馏水及中药灌胃。分别在造模第5、12、26周,检测大鼠一般情况、各组肺系数、肺组织大体情况及HE染色情况。结果造模大鼠自第2周开始出现精神萎靡等症状,且随照射次数的增加而加重,而中药对此变化具有拮抗作用;造模大鼠在第5周,肺系数明显高于正常大鼠,麦门冬汤可阻止造模大鼠肺系数的增长;大体解剖结构和HE染色后镜下观察发现,放射性照射导致大鼠出现炎症反应及肺组织纤维化,麦门冬汤对此具有改善作用。结论麦门冬汤具有较好的预防放射性肺损伤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