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患者男,62岁。因左上腹部疼痛3个月,加重10天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及,左上腹压痛,但未及肿块。化验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肾功均无异常。既往史:病人自述已有20多年的胃病史,发作后即在当地乡镇医院对症用药治疗多次,好转后停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 2000~ 2004年 5月收治的 12例延迟性脾破裂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 12例均有左侧胸、腹部外伤史,且伤后均有左上腹轻微胀痛或轻度压痛,入院时均有突然发生左上腹 剧痛. 8例(66.7%)伤后两次腹痛间有明显缓解期, 10例(83.3%)延迟性脾破裂发生于伤后 2周内, 4例于伤后腹 内压增加时突发左上腹剧痛;术中发现脾包膜下血肿破裂 7例(58.3%);行脾切除 10例(83.3%).脾部分切除及脾 修补各一例.全组无死亡.结论:延迟性脾破裂多发生于左侧胸、腹部外伤后 2周内,多伴有左上腹的胀痛和左上腹 的压痛,腹痛常有中间缓解期,腹压增加时可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它以脾包膜下血肿破裂最为多见,早期诊断困难, 诊断的关键是要有高度的警惕性.治疗以脾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再发性腹痛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再发性腹痛而就诊的76例患儿进行检查,常规进行全腹检查后,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结果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小儿再发性腹痛中68.42%(52/76)的病因,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阳性率为60.53%(46/76),其中肿大的淋巴结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下腹23例,脐周12例,左上腹1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复查,40例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痊愈出院.6例肿大的淋巴结无明显缩小,但症状好转.结论 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首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再发性腹痛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再发性腹痛而就诊的76例患儿进行检查,常规进行全腹检查后,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回声及数量.结果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小儿再发性腹痛中68.42%(52/76)的病因,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阳性率为60.53%(46/76),其中肿大的淋巴结位于右上腹10例,右下腹23例,脐周12例,左上腹1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复查,40例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痊愈出院.6例肿大的淋巴结无明显缩小,但症状好转.结论 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首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是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2岁.因"左侧腰背部酸痛1个月"于2006年1月3日入院,无腹部包块、血尿、脓尿等.查体:体温37.5~37.89℃,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阴性,腹平软,肝脾无肿大,双肾区叩击痛(一),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2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疼痛、腹胀1个月,加重ld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左上腹饱胀、隐痛不适.疼痛呈钝性,无扩散,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反酸、嗳气等,自服“胃药”(名称不详),症状略有缓解.入院前ld上述症状突然加重,疼痛剧烈,在外院B超检查示腹腔巨大肿物.为进一步诊治以“腹腔占位性病变”收入院.平素体健,近1个月自觉体乏无力,饮食、睡眠及二便基本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消耗病容,营养欠佳,未触及表浅肿大的淋巴结.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可触及一约15 cm× 15 cm包块,上缘位于肋下无法触及,肿物边界较清楚,表面尚光滑,质地硬,活动度差,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复查B超及CT检查显示:腹腔巨大肿瘤,与胃、结肠、脾、胰等周边组织边界不清.手术探查:腹腔无积液,腹膜无种植转移,肝未见异常,腹主动脉旁有肿大淋巴结.左上腹被巨大肿瘤占满,肿瘤位于胃后壁,直径近30 cm(图1),肿物以实性为主,表面不光滑,界限不清,与脾脏、胰腺体尾、横结肠中段粘连浸润,无法分开,部分肿瘤组织坏死,活动度欠佳,胃前壁光滑(图2).  相似文献   

7.
1 病历摘要 男,48岁,因左上腹持续疼痛伴恶心、呕吐、低热4d于2001年3月27日急诊入院。左上腹痛无明显诱因,向腰背部放散,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波动于36.5℃~38.0℃,无腹泻及血尿。查体:体温38℃,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210/110mmH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各瓣膜区无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全腹软,左腹轻压痛,以中部为重,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10~9/L,中性0.82,淋巴0.18;尿常规: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4岁,住院号6926,1986年8月25日入院。1981年10月口服DDV中毒,在当地医院抢救脱险。数小时后感上腹不适,随后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胃纳差,1982年1月感左上腹部饱胀。手按发硬,明显高于右侧,逐渐可触到拳头大小包块,轻度压痛。饭后饱胀更加明显,有时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劳累后左上腹有持续性隐痛。既往无胰腺炎病史及腹部外伤史。检查: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不肿大,左上腹明显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未发现颈淋巴结肿大全喉切除的病人行颈动脉三角区淋巴清扫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术前未发现颈淋巴结肿大39例全喉切除病人随机分2组:实验组20例行全喉切除加双侧颈动脉三角区淋巴清扫术,对照组19例行单纯全喉切除术。所有病人术后均行常规放射治疗并随访3年。结果20例颈动脉三角区淋巴清扫病检结果,颈淋巴结转移7例(35%),其中双侧颈淋巴结转移2例;实验组术后3年无1例颈淋巴结转移,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4例(P<0.05);2组病人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总复发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6.8%)(P<0.05)。结论对术前未发现颈淋巴肿大全喉切除病人,行颈动脉三角区淋巴清扫术,可以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 患者男,61岁,突发左上腹部疼痛4h入院.患者4h前,工作时突发左上腹部疼痛,为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心慌胸闷、尿频尿急等表现,考虑泌尿系结石可能,给予解痉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急诊收入院治疗.既往史:否认既往类似发作病史,无经常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史,无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结核病病史.入院体检:T 36.5℃,P 78次/min,R 20次/min,Bp 150/85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痛苦面容,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左中腹偏外侧深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全腹未明显触及包块.肝、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35岁,农民.突然左上腹部疼痛伴紧缩感5小时.以急诊来院.体检:T36. 6℃,P60次/分,R20次/分,Bp 13/8kPa,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心肺正常,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正常,尿淀粉酶488u/L.以腹痛待查、急性胰腺炎?收住观察,给予对症处理.经过:住院次日解大便后腹痛加剧,呼吸急促.检查:神清,左侧呼吸音低,腹平坦,除左上腹轻度压痛外,余腹(-),腹穿(-).X 线报告:左侧气胸、肺压缩100%.即行左侧胸腔闭式引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因突然上腹痛,以中上腹为主,向左肩背部放射,腹胀、发热4 d入院,患者三年前经常有腹痛、腹胀、疲乏无力。 查体:体温38.7℃,急性病容,腹胀满,全腹压痛,以中上腹为重,肌抵抗及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肿大,未触及肿块,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3.
例1:男,50岁。中上腹部反复疼痛14年伴黑便多次入院。于1981年9月21日行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胃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分离粘连后可见近幽门后壁有一溃疡,约3×5厘米,与胰腺被膜紧密粘连。仔细分离后作Billeoth Ⅱ式术。术后第三天患者诉左上腹疼痛,并牵涉至左腰部。  相似文献   

14.
詹亚茜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3611-3612
目的:探讨三种子宫切除术对女性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5例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组(甲组),腹式次全子宫切除术组(乙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组(丙组),3组均保留双侧卵巢,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卵泡早期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调查性生活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半年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组手术对性生活影响小。结论:三种子宫切除术后均影响卵巢功能;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的影响较小;术后需检测性激素水平,适时激素替代治疗;慎重对待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6岁。1989年6月26日入院。2小时前被人用拳击左季肋部,即感左上腹钝痛,伴有头晕及呕吐,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无血吸虫病及肝炎病史。体检:神志清,痛苦表情。P86次/分,Bp13.0/7.5kPa.心肺无异常。全腹肌软,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HB100g/L.WBC17.5×10~9L.NO.81腹部透视膈下未见游离气体。临床初诊腹痛待查?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0岁,因宫颈接触性出血2次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黏膜光整;宫颈见5 cm×6 cm菜花状肿块,质脆,触易出血;子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宫旁未及明显异常.宫颈活检示: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免疫组化:LCA、Vim、CAM5.2阴性,CK、CgA、Syn、CD56、NSE阳性.遂行动脉介入化疗,术后半个月在全麻下行经腹广泛性子宫全切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经腹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离断复位吻合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行输尿管离断复位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采用经腹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6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腹腔镜组:中位手术时间100(80~12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90(60~ 120) ml,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2~3d肠管排气,无漏尿5d后拔除腹腔引流管,7d拔除留置尿管,中位住院时间7(4~8)d,双J管放置2~3个月;术后4、8个月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U)复查,显示肾积水明显消退2例,恢复无肾积水情况3例,证明无吻合口狭窄情况1例;术后无发热、腹腔炎性反应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开放组:中位手术时间165(120~ 21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45(90~ 200) ml,术后第2天下床轻微活动,3~4d肠管排气,无漏尿5d后拔除腹膜后引流管,7d拔除留置尿管,中位住院时间13(12~15)d,双J管放置2~3个月,术后4、8个月均行IVU复查,显示肾积水明显消退2例,恢复无肾积水情况2例,证明无吻合口狭窄情况2例;术后发热2例、切口感染2例,换药愈合,肠梗阻1例,对症处理后治愈,无腹腔炎性反应并发症.结论 经腹腹腔镜手术是治疗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与同期52例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比较,研究术中、术后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病人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且住院时间缩短,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适用于临床广泛开展应用的手术方式,适当的病例中可取代经腹手术。  相似文献   

19.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突发左上腹疼痛以“急性重症胰腺炎”收住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进食后突发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无放射性,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检:T38.3℃,Bp22/16kPa P100次/分,上腹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Murphy’s征(+),叩诊呈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腹穿:暗红色血性液体。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9.7G/L 分类:中性粒细胞82.8%;血淀粉酶:2038U/L,尿淀粉酶1562U/L。B超:胰腺肿大,胰管扩张,胆囊肿大并多发结石。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0岁,因“发现左上腹肿块1年”入院,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腹膨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0cm×8cm的包块,质中,表面光滑,移动度不佳,叩诊为实音.腹部B超:左侧腹部可见一大小为103 mm×89 mm的囊性回声区,边界清,紧贴脾脏和左肾下极.腹部CT:胰尾部可见一类圆形囊性包块影,直径约96 mm,边界完整,增强后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壁强化,左肾受压后移(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