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ing QL  Wang HL  Wang XF  Wang MS  Fu QH  Wu WM  Hu YQ  Wang ZY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0):692-696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检测凝血和止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将含杂合缺失突变外显子克隆入pMD18-TTA克隆载体中,对来自父母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应序列分别测序。应用限制性内切酶StuI、MspI进行酶切分析。结果 先证者FⅦ的6号、8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1个错义杂合突变:9482位G→T,导致Arg(CG-A)152被Leu(CU-G)替代;11348位C→T突变,导致Arg(C-GG)304Trp(U-GG)突变;克隆的pMD18-TTA克隆载体测序结果显示一个杂合缺失:在11487~9位(CCC)缺失一个C,引起框移突变(已证实,后两种杂合突变均来自母亲),使351位His变为Thr,在其后编码与正常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6个氨基酸后出现了翻译终止密码。其中,先证者Arg152 Leu杂合突变来自父亲,其祖父具有相同的杂合突变,父亲还含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祖母为Arg304Trp杂合突变且含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姑姑和大伯分别为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和Arg304Trp杂合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两种错义突变。结论 在该例家系中发现了Arg304Trp、Arg152Leu、11487~9位(CCC)缺失一个C三种杂合性突变,其中后两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3.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启动子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突变序列克隆入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用等位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家系1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杂合基因突变:11514C>T,导致Thr(ACG)359 Met(ATG)氨基酸替换,该突变来自其母亲;其父亲为11496G>A改变,导致Arg(CGG)353 Gln(CAG)杂合多态性。家系2先证者发现了三种杂合多态性:即—323插入10个核苷酸(—323P0/P10)、73G>A(G73A)及Arg 353 Gln均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和外祖父,三种多态性均位于先证者同一条染色体上。家系其他成员的基因型为野生型。AS-PCR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两个家系先证者的FⅦ缺陷症基因型与其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与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通过检测1例FⅤ缺陷患者及其家系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FⅤ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患者的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18.3s和44.9s,其FⅤ∶C为26.0%,FⅤ∶Ag为20.3%。患者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发现67868C→T的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同时在患者FⅤ基因第10和16外显子上发现2个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为Arg485Lys和Met1736Val;患者的母亲、二弟、三弟、儿子、侄儿同样存在上述的基因杂合突变和SNP,其FⅤ∶C和FⅤ∶Ag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患者的父亲和女儿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FⅤ基因第22外显子上67868C→T杂合突变,导致2031Glnstop与Arg485Lys纯合多态性的协同作用是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家系研究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血因子Ⅶ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单链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5078,属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正常血液循环中因子Ⅶ浓度约为0.5mg/L,活性为70%~120%。当血管损伤时,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的第一步。因子Ⅶ/组织因子复合物在钙离子作用下激活因子X,并与因子Va结合激活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在1951年首先由Alexande报道,国内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认识。方法: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与近亲婚配有关,该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伴有/不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与某些基因缺陷密切相关。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7岁,因头晕、乏力3年余,月经淋漓不尽20余天,于2010年10月25日入住我院。既往体健,自幼无皮肤黏膜、关节等出血病史,生育3胎,第2胎曾有大出血病史,否认家族出血性疾病病史,  相似文献   

8.
9.
男,20岁,因右颈部随吞咽活动性包块8年于2008年5月22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家族遗传疾病史和类似疾病史。体检:无贫血、出血和黄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颈部近锁骨上方隆起包块,纵行索条形,随吞咽上下活动,不随伸舌而活动,包块大小约2cm×3cm×6cm,无压痛,质软,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浆中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的抑制物。以PCR方法对F10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诊断;构建F10基因突变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表达产物的FⅩ促凝活性(FⅩ:C)和FⅩ抗原含量(FⅩ:Ag)。结果:先证者FⅩ:C和FⅩ:Ag分别为A和Asp368del。Asp368del体外表达显示FⅩ:C和FⅩ:Ag分别为(0.52±0.04)%和(85.9±5.0)%,为CRM+突变。结论:F10基因双重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Ⅹ缺陷症。剪接位点突变IVS5+1G>A导致内含子无法正常剪接,影响FⅩ正常表达。Asp368del突变蛋白能够正常表达,但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伴凝血因子Ⅶ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而肝功能正常时,应积极查找肝病以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及血浆FⅦa水平与PT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198例和对照组212例;采用PCR-PFLP检测FⅦ基因R353Q多态性,ELISA法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①FⅦ基因R353Q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携带频率在病例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FⅦa水平PT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③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后,吸烟、纤维蛋白原和血浆FⅦa水平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浆FⅦa水平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可能不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NG基因变异所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HHT)一家系的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个HHT家系3代共17人为研究对象。收集该HHT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患病情况。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疑似致病基因筛选, 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及母亲有反复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表现, 先证者及其母亲、女儿和表弟胸部增强CT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动静脉畸形。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ENG基因c.579599del非移码缺失突变, Sanger测序显示其母亲、女儿和表弟携带相同的变异。结论 ENG基因c.579599del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HHT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及血浆FⅦa水平与PT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 198例和对照组212例;采用PCR-PFLP检测FⅦ基因R353Q多态性,ELISA法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 ①FⅦ基因R353Q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携带频率在病例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FⅦa水平PT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③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后,吸烟、纤维蛋白原和血浆FⅦa水平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浆FⅦa水平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FⅦ基因R353Q多态性可能不是P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一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一家系调查。先证者自2016年1月多次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调查包括诊断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留取血样本。采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系成员行基因筛查,并利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利用蛋白质功能预测软件SIFT、PolyPhen2、nsSNPAnalyzer、MutPred2进行基因突变致病性预测。使用Swiss-Model在线同源建模软件对蛋白S野生型及突变型进行蛋白三级结构的同源建模,观察基因突变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该家系中4代共26名直系亲属中有4人临床诊断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先证者表现为反复肺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其舅舅及母亲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余家系成员无血栓/栓塞病史。测序发现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Ⅱ2、Ⅱ6、Ⅲ4、Ⅳ2)的PROS1基因第2号外显子存在c.200A>C基因突变。SIFT、PolyPhen2、nsSNPAnalyzer、MutPre...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一个家族性多囊肾伴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家系的基因诊断及相关临床表现,研究其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将患者外周血样本中分离出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法对多囊肾病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PKD1)和纤维蛋白原β链(fibrinogen beta chain,FGB)基因突变结果进行验证。肾脏超声检查多囊肾,Clauss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原。检索国内外2种疾病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PKD1在第15外显子发生c.6586C>T,p.Q2196X杂合无义突变,FGB在第2外显子发生c.130C>T,p.R44C杂合错义突变。患者超声结果诊断为多囊肾,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2.3 g/L)、活性降低(1.25 g/L)。文献检索结果显示2种突变在国外均有报道,在国内首次报道。结论:PKD1 p.Q2196X和FGB p.R44C杂合突变分别导致该患者的多囊肾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目前临床表型主要由多囊肾引起,应以多囊肾治疗为主,定期随访,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缺陷症(17OHD)1个家系4人进行分子诊断。方法 对2013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17OHD患者及其母亲、小姨和妹妹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设计8对引物,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17OHD,其家族中未有其他病例。先证者序列分析表明,其CYP17A1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9个碱基(GACTCTTTC)缺失,导致第487~489位氨基酸缺失,使P450c17酶完全失活,从而导致17OHD。其母亲和小姨为该位点杂合缺失,妹妹未检测到同一缺失。结论 建立了基于CYP17A1基因突变分析的分子诊断方法,可以对17OHD进行准确的分子诊断,并可为遗传咨询及其产前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17岁,从黑龙江省回老家探亲,因贫血、巩膜黄染就诊。查体:T 37.5C,P82次/分,BP15.8/10.7kPa。中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肝右肋缘下2cm,脾左肋缘下3cm,质较硬,无压痛。患者自幼面色苍黄,尿液黄染,经常感冒,疲劳时易发作,伴发热,皮肤粘膜黄染,尿色加深,腹部有饱胀感。在本  相似文献   

20.
<正>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一种血管壁结构发育异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以皮肤、黏膜等多部位毛细血管扩张性病变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我科曾收治1例重度贫血伴鼻衄的HHT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间断性鼻衄7年余,加重1 w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鼻衄,量约50 ml,易止,出血间隔时间约7 d。3年前鼻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间隔时间缩短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