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案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改变和用于营养支持方面的费用支出,以对营养方案进行评价。方法47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组、经口饮食(oral diet,OD)组。分别于移植后的0、7、14d用“测定人体组成的营养评价方法(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BCA)”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记录各组患者在观察期内的用于营养支持的费用支出。结果47例患者在移植后7 d,TPN组27.00%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EN组20.00%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OD组11.76%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14 d时,TPN组40.00%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EN组26.67%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OD组17.65%出现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滞留层流病房期间用于营养支持方面的费用支出,TPN组〉EN组〉OD组(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属于营养不良状况,并且随着滞留层流病房时间的延长,营养不良状况加重。加重的程度OD组最慢。患者用于营养支持的费用支出OD组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患者全胃肠内、全胃肠外以及混合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以及综合指标,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病病例,其中27例接受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26例采用混合营养支持。比较此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比较患者脱机时间、病死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14天后三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质、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较入院时增加,TEN组与TPN组比较,营养指标增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TPN组的肠道菌群失调、转氨酶升高、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TEN组和混合组,TEN组和T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各组之间的综合指标,TPN组脱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死率显著高于TEN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机械通气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基底节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症基底节出血病人分为EEN(早期肠内营养)组和TPN(肠外营养)组各20例,EEN组在术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TPN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TPN组相比,EEN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结论在基底节出血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基底节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重症基底节出血病人分为EEN(早期肠内营养)组和TPN(肠外营养)组各20例,EEN组在术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TPN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TPN组相比,EEN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结论 在基底节出血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51例胃肠道肿瘤且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补液5~7 d,肠内营养(EN)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5~7 d,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组术后采用TPN治疗3~5 d,.并检测术前、术后营养状况指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各项指标中,EN组、TPN组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EN组、TP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早期施行EN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多项指标评价 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 ,将此批病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2例 ,给予颈内静脉置管行全肠外营养 ;对照组 16例行口服饮食和 (或 )常规外周静脉营养。3周后再测定各项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均 P<0 .0 5 ) ,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 (P<0 .0 1)。结论 :全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力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常常会因为营养不良等问题延长恢复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因此找到一种能够保证患者营养补充的营养支持方式至关重要。肠内营养支持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同时管饲易于进行安全管理,也易于护理[1-3]。本研究分别对2组患者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比较了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同时探讨了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76-92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营养状况变化。方法 60例被临床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对其营养状况采用综合性评价,数字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之间营养状况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常规肝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采用肠内、肠外二者相结合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病综合治疗,不给予针对性营养支持治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用SGA营养评价表评价营养状况并测量患者的静息能量代谢、体重、体质指数。结果治疗前6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在营养支持治疗4周后,治疗组共23例转为营养良好(A级),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对照组共4例转为营养良好(A级),营养状况好转不明显;治疗组静息能量代谢、体重、体重指数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营养状况的改善更明显。结论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肝炎有效,营养支持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差异,依据患者自身病情及疾病发展过程制订合理恰当的营养支持计划,配合肝病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且无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部队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现状。方法选择部队老年住院患者203例,采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及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203例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总发生率较低为29.56%(60/203),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39.90%(81/203),高年龄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营养支持率为38.92%,营养状况良好组的营养支持率为19.36%。结论 MNA-SF适合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部队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支持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1208例危重患者ICU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方法对1208例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科室分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使用情况、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住ICU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721例,占59.7%。其中外科系统发生率48.4%,内科系统发生率47.2%。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025例,占84.9%。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EN+PN)占75.8%;全肠外营养(TPN)占11.4%。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sALB)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N与PN相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再评价PN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7)及肠内营养组(EN组,n=31),比较2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2周、第4周的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第2周、第4周,TPN组体重为(62.8±3.3)kg、(61....  相似文献   

12.
个体化阶段性营养支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体化阶段性营养支持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意义。方法将1997年以来,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50例及个体化阶段性营养组(个体化组)50例,比较并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个体化组总并发症、导管并发症、二重感染、肝功损害、腹腔感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TPN组(P<0.05);个体化组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N组(P<0.05)。结论个体化阶段性营养支持可以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状况,且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经管喂养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不同的营养管理模式对经管喂养患者营养转归有无影响。方法:采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对经管喂养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前后营养评价,分析不同的营养管理模式对患者营养状况有何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观察后营养状况的MNA评分情况:集中喂养组89例,营养不良36例(40.4%),有营养不良风险26例(29.2%),营养正常27例(30.4%)。家庭喂养组86例,营养不良52例(60.5%),有营养不良风险19例(22.0%),营养正常15例(17.4%)。两组患者观察后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中喂养能够为经管喂养老年患者提供合理营养支持,规范的集中管理模式更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流动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及肠内+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1周、第2周的临床效果和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肠内与肠外途经均能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获得营养支持,PN+EN组第1、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TPN组(P<0.05),且PN+EN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PN组,预后亦优于TPN组。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流动期联合进行EN+PN联合应用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各种并发症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GCS≤ 8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2例 ,早期肠内营养 ;B组 36例 ,早期全胃肠外营养。两组营养支持均在伤后或术后 2 4小时开始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EEN组的营养状况优于TPN组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PN组 (P <0 .0 5) ,预后亦较TPN组有明显改善 (P<0 .0 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营养状态的患者营养指标、年龄及营养支持状况的差异,用以指导治疗。 方法:采用微型营养评价法简表(MNA-SF)对158例住院大于3个月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并结合人体参数测量、实验室指标、年龄及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营养正常仅7.59%(12/158),而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48%(45/158)、63.93%(101/158),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高。三组病人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MC)、小腿围(CC)、血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固醇(TC),肌酐(Cr)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05) 。营养正常组的AMC和CC明显高于营养不良组及营养不良风险组(P< 0.01)。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均以营养不良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营养不良组较营养不良风险组及营养正常组营养支持比例明显增高,但仍有较大比例未行营养支持。 结论:长期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明显增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且随年龄增长比例增高,营养支持状况不合理。  相似文献   

17.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代食管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及监护方法.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完全肠道外营养(TPN)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导管输入营养液,连续7天;TPN 肠内营养(EN)组:术后前3天给予TPN,自第4天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含膳食纤维的能全力营养液肠内营养4天.结果 70例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TPN 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较TPN组早(P<0.05).两组术后体重、上臂周径(MAC)、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均较术前略低,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病例术后均处于负氮平衡.结论 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均可改善营养状况,且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其术后正确的护理是确保营养支持有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外科住院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营养状况,判断营养支持合理性?方法:应用NRS2002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7例新入院患者进行调查,以65岁为界将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NRS≥3分为有营养风险,调查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方式以及预后? 结果:①老年患者出院及入院时NRS评分?NRS≥3分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青年患者,两组出院时的营养状况均较入院时差;②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有23例(20%)和12例(22%)获得肠外营养(PN)支持,完全肠外营养(TPN)提供的能量低于机体需要量,能量支持不足比例达60%和67%,热氮比偏低;而在NRS≥3分的患者中,两组分别有12例(24%)和11例(34%)患者获得PN,TPN支持提供的能量不能达到目标能量供给,能量支持不足比例达63%和73%,热氮比亦偏低;③NRS≥3分的患者中老年组与中青年组NRS≥3分的患者相比,住院天数更长?结论:应加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治疗;应根据NRS评分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TPN提供的能量不能达到目标能量供给,且成分不合理;在PN中,仍存在单氨基酸输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根据营养风险筛查对本科住院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探讨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本科室收住院对的500例住院患者,对患者营养不良的相关筛查。筛查出的营养不良患者进行随机计数的平均分组分为营养支持组与非营养支持组,对比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的临床结局情况。结果本文所研究的500例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8%。实施营养支持组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2%明显低于非营养支持组的24.96%,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1.5),天少于非营养支持组平均住院时间(19±2.8)天,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张威  冼翠萍 《海南医学》2008,19(5):67-68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IgA和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营养支持治疗后EN组营养及免疫指标均高于TPN组,临床相关费用低于TPN组。结论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EN更符合生理状态,更能有效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并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