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病因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CR和ELISA技术对38例AA患儿的外周血进行了19、EBV、CMV及HBV系列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51例哮喘患儿(病例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GSTP1 Ile105/Ile105、Ile105/Val105和Val105/Val105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GSTP1基因的Ile/Ile、Ile/Val、Val/Val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分别为66.7%、27.4%、5.9%,Ile和Va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80.4%、19.6%;而对照组Ile/Ile、Ile/Val、Val/Val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0.0%、7.5%、2.5%,Ile和Va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93.8%、6.2%。二组GSTP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显著(χ^2=6.947 P〈0.05)。病例组Ile/Val和Val/Val基因型占优势(OR=4.5,95%可信区间1.375-14.729)。二组GSTP1基因Ile和Va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显著(χ^2=6.751 P〈0.05),病例组Va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GSTP1 Ile/Val、Val/Val基因型与哮喘存在相关性,Val等位基因与哮喘易感性有关,提示GSTP1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哮喘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分型标准。方法对已经确诊的61例儿童急性再障和45例儿童慢性再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再障患儿有如下特点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髂骨及胸骨骨髓呈多部位增生不良,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明显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小粒细胞面积<50%,细胞成分以非造血细胞为主;增生活跃患儿的骨髓中,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慢性再障患儿的特点是外周血呈血小板减少和(或)白细胞减少和(或)贫血的血象,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髂骨骨髓以增生活跃为主,但粒细胞系比例减低,红细胞系比例可正常,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减少,小粒细胞面积<50%,细胞成分以非造血细胞为主。结论儿童急性再障的表现与Camitta提出的重型再障的诊断标准相似,而儿童慢性再障的表现与Camitta提出的轻型再障不同,根据本文结果提出儿童再障的分型标准及胸骨骨髓在诊断急、慢性再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理论上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缺陷的基因进行原位的修补而使其成为疾病的一种根治方法。目前,基因治疗正处于研究阶段。而基因增补的方法在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性感染的治疗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设想在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已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包括获得性及先天性2种类型,是儿童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病之一,尤其重型再障(SAA),病情严重,死亡率高。80年代初,HLA配型全相合的骨髓移植被认为是根治SAA的唯一方法,近20余年,随着有关免疫介导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免疫抑制治疗经验的不断总结,认为儿童获得性再障大多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使SAA的治疗缓解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10%以下提高到60%~80%,长期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与骨髓移植相当[1~3],目前在我国因造血干细胞来源困难和昂贵经费等问题限制其广泛应用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理论上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缺陷的基因进行原位的修补而使其成为疾病的一种根治方法。目前,基因治疗正处于研究阶段。而基因增补的方法在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性感染的治疗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设想在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已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遗传,分布规律,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检测。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HH型占32.4%,HL型 43.2%,LL型占24.3%,患儿父母HH型占42.0%,HL型占37%,LL型占20.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父母红细胞免疫功能地匀低下,结果:提示临床该组患儿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异常,有明显的父母遗传倾向,并且该组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是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异常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免疫抑制治疗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应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112例患儿随机分3组:Ⅰ组(26例):单用环孢素A(CSA)组;Ⅱ组(30例):CSA+丙种球蛋白[400 mg/(kg·d)×5 d];Ⅲ组(56例):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3~5 mg(kg·d)×5 d]+CSA.所有患儿治疗均同时加用司坦唑醇或丙酸睾丸酬.CSA血药浓度调整到谷浓度100 ug/L以上,峰浓度300 ug/L以上.结果Ⅰ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26.92%;Ⅱ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33.33%;Ⅲ组免疫抑制治疗的总反应率为62.5%,明显高于Ⅰ组(P=0.001);比较Ⅰ组与Ⅱ组的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和Ⅲ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0.50±15.41)%、(39.77±9.77)%和(66.27±6.84)%.结论对无HLA匹配同胞供者的重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ATG联合CSA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30例CAA、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4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pre - ALL)做血象、骨髓象及骨髓活检分析。结果CAA组与MDS组血象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CAA组骨髓增生低下,原始 + 早幼粒细胞、原始 + 早幼红细胞、巨核细胞明显少于MDS,各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并见MDS各系病态造血。骨髓活检CAA组96%以上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巨核细胞缺如或减少(均〈2个/片),检出率9.7%,纤维组织增生检出率16.3%。MDS组70%增生良好,近60%检出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近90%检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全部病例见纤维组织增生和小巨核细胞等异常。4例pre - ALL示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0 ~ 6个/片,活检示脂肪组织增多,造血组织明显减少,亦可见病态造血,1 ~ 4周内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结论CAA患儿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态造血。MDS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良好,具有多系病态造血;ALIP、巨核细胞形态异常及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伴纤维组织增生是其特征。pre - ALL具有CAA和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但在短期内转变为ALL又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30例CAA、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4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pre-ALL)做血象、骨髓象及骨髓活检分析。结果CAA组与MDS组血象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CAA组骨髓增生低下,原始+早幼粒细胞、原始+早幼红细胞、巨核细胞明显少于MDS,各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并见MDS各系病态造血。骨髓活检CAA组96%以上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巨核细胞缺如或减少(均<2个/片),检出率9·7%,纤维组织增生检出率16·3%。MDS组70%增生良好,近60%检出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近90%检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全部病例见纤维组织增生和小巨核细胞等异常。4例pre-ALL示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0~6个/片,活检示脂肪组织增多,造血组织明显减少,亦可见病态造血,1~4周内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结论CAA患儿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态造血。MDS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良好,具有多系病态造血;ALIP、巨核细胞形态异常及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伴纤维组织增生是其特征。pre-ALL具有CAA和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但在短期内转变为ALL又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NF-α和Fas/FasL系统的表达与再生障碍性贫血(ziplastic anemia,A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结果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和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型AA(SAA)组与慢性型AA(CAA)组之间无差别。各型AA患者TNF-α浓度与CD3+4Fas+表达率呈正相关(r=0.542P=0.011)。结论TNF-α和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参与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凋亡过程。结果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4种哮喘相关基因位点在河南地区过敏性哮喘患儿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特点及与哮喘易患性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及测序技术检测4种哮喘相关基因位点在135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和98名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位点纯合子基因型(DD)频率在哮喘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26.475,P<0.01),且D型等位基因频率在哮喘组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24.242,P<0.01).ADRB2基因位点Argl6Gly基因位点杂合子基因型(AG)频率在哮喘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22.505,P< 0.01),且等位基因频率在哮喘组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6.759,P<0.01).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和ADRB2基因AG基因型与河南省儿童过敏性哮喘的遗传易患性有关,可能是儿童过敏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其他2种哮喘相关基因在本研究中未能得以重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生物学特性及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评价MSC异常在再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29例再障患儿进行了骨髓MSC培养,其中17例患儿接受IST,观察MSC体外生长特点、表面标志、细胞周期、对PHA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与5例正常儿童骨髓作对照;观察再障患儿MSC异常与IST疗效的关系。结果:55%(16/29)的再障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MSC生长异常,主要为MSC数量减少及增殖能力下降,其中以重型再障(SAA)、病程较长者或放/化疗后再障为多见。培养成功的再障患儿第3代MSC表面标志、细胞周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水平及对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17例接受IST患儿中,9例MSC生长基本正常的再障患儿经IST后8例达完全缓解,而8例MSC生长异常者仅2例达完全缓解,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数再障患儿骨髓MSC体外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其MSC异常对IST后患儿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种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T  Shi XD  Feng YL  Liu R  Li JH  Chen J  Wang TY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183-187
目的 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骨髓巨核细胞(MK)形态与造血功能,分析不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原因,以期对其进行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对 16例ITP、17例AA、16例MDS患儿,进行骨髓涂片CD41α免疫酶标染色检测;并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ITP患儿小巨核细胞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分别为 87%和 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巨核细胞总数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MK)、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 MK)分别为 602 /mm2、93个 /2×105 MNC和 6 5个 /2×105 MNC,高于对照组,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患儿小巨核细胞检出率、计数及CFU MK与BFU MK的形成率分别为 43%、0 5 /mm2、0个 /2×105 MNC和 0个 /2×105 MNC,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S患儿小巨核细胞检出率 8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数及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分别为 37 /mm2、7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U MK形成率 3个 /2×105 MN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 90%可信区间比较,有 63%的患儿CFU MK降低, 25%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早期疗效的办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胞霉素(CSA)联合治疗组与单用CSA组治疗儿童SAA的早期疗效(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和CSA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0%),P<0·05,联合治疗可降低早期死亡率,缩短脱离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时间。结论ALG联合CSA治疗儿童SAA是安全的且疗效佳,应作为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早期疗效的办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胞霉素(CSA)联合治疗组与单用CSA组治疗儿童SAA的早期疗效(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和CSA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0%),P〈0.05,联合治疗可降低早期死亡率,缩短脱离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时间。结论ALG联合CSA治疗儿童SAA是安全的且疗效佳,应作为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种哮喘相关基因位点在198例哮喘患儿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r,SNP)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儿童哮喘遗传易感性及某些哮喘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鉴定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检测4种哮喘相关基因位点SNP在198名哮喘患儿和110名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并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TIgE)水平及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同时对4种哮喘相关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TIgE及%EOS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位点纯合子基因型(DD)频率在哮喘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0.667,P<0.01),且D型等位基因频率在哮喘组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7.151,P<0.01);各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与血清TIgE水平及%EOS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与儿童哮喘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可能是儿童哮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