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后聋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言语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话是我国的规范语言,其语音学特点有别于西方语系,特别是声调。人工耳蜗植入作为治疗重度感音性聋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多为基于西方语系设计的国外产品,能否充分地体现汉语、特别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学特点,一直备受关注。我国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特别是更具代表性的语后聋使用者的普通话言语识别状况,目前仅报道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MACC)材科及北京协和医院耳蜗中心自编(声调测试)材科,评估14例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能力,其中使用Nucleus24型Sprint产品ACE方案者11例,Nucleus22型MSP产品MPEAK方案者3例。结果所有植入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率均高于机会水平,其中2例Nucleus24型Sprint产品使用者可达到100%。结论Nucleus人工耳蜗语后聋使用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普通话声调识别.Nucleus24型Sprint产品可为部分植入者提供充分的声调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方向性麦克风系统对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解决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言语识别困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以及自行编制的聆听感受自评问卷,对14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不同麦克风系统和拾音模式下的单音节词分辨能力、短句识别能力以及聆听感受评估,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言语识别能力: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得分有显著影响,SONNET/自适应模式得分最高,SONNET/全向模式、SONNET/定向模式和OPUS/全向模式的得分相当;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安静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得分无显著影响:SONNET/全向模式与OPUS/全向模式得分相当。(2)聆听感受自评: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条件下问卷得分有显著影响,SONNET/自适应模式得分最高,SONNET/定向模式得分次之,SONNET/全向模式和OPUS/全向模式的得分相当。麦克风拾音模式对人工耳蜗使用者安静条件下问卷得分无显著差异,SONNET/定向模式与OPUS/全向模式得分相当。(3)...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和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例植入手术半年以上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男性5例,女性7例。应用噪声下普通话言语测试系统(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评估植入者在安静条件下和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识别能力,其噪声条件下测试以每一个体在安静条件下所得言语识别率的50%为标准,获得该标准下的信噪比;应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ation Questionnaire,NCIQ)评价植入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植入者术后言语识别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①安静条件下平均言语识别率为63.5±26.6%;②噪声条件下的平均信噪比为10.3±3.7dB;③NCIQ总分及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言语功能、自信心、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六个子维度得分均有改善(P<0.05);④NCIQ总分及各子维度得分与言语测试结果间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其自我主观评价明显优于言语识别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心理物理测试及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对语后聋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的意义,比较语前聋和语后聋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方法:1997-03-2007-06共植入人工耳蜗353例,选择语后聋植入者31例,语前聋植入者59例参加研究.对语后聋和语前聋受试者的纯音听阈、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进行评估分析,并比较相同植入电极的语后聋和语前聋患者开机0.5年后的电听觉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有无差异,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声场测试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啭音)为25~45 dB(nHL).植入同种电极(澳大利亚直电极、澳大利亚弯电极、奥地利Medel C40+)的语前聋和语后聋患者之间听觉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和动态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语后聋患者的CAP和SIR得分高于语前聋患者.结论:CAP和SIR是一种对人工耳蜗植入者日常生活中听说能力的方便有效的评估方法.植入相同电极的语前聋和语后聋患者之间的纯音听阈、电听觉阈值、最大舒适强度、动态范围无明显差异,但语后聋患者听觉水平和言语可懂度效果好与语前聋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人工耳蜗(CI)植入者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方法:利用普通话版噪声下言语测试(MHINT)为言语测试工具,选取22例CI受试者,按照MHINT适应性得分规则,首先确定受试者在噪声下识别50%~74%的句子内容(评分规则3),达到该水平则继续进行75%以上难度内容(评分规则2或规则1),否则停止。获得受试个体在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语句接受阈、言语识别率和PI function曲线。结果:22例受试者中,5例在噪声下识别能力达80%~90%,3例可达60%~70%,7例达到50%,7例未能达到MHINT评分规则3测试。获得15例受试者的PI function并与听力正常人进行比较。结论:MHINT适应性得分规则测试法,可有效地获得CI植入者在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与听力正常者相比,CI植入者的PI function显示右移10dB以上,在噪声环境下仍需要更好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不同康复时段的听觉言语识别能力评估,探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听觉言语识别能力的获得规律,为评价及预测聋儿康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儿童言语听觉测试环境及测试词库,对863例不同年龄、不同康复时段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识别能力评估,包括自然环境声响、声母、韵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听力言语感知能力的测评,探讨人工耳蜗对语后聋成人言语康复的作用.方法受试者为14名语后聋成人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耳蜗植入年龄22岁~67岁,平均46岁;耳聋时间6年-42年,平均16年.在人工耳蜗植入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开放性单词和短句言语感知测试.分别在三种模式下进行:只听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听觉加视觉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加唇读)及视觉模式(关闭人工耳蜗只用唇读).结果在听觉模式及听觉加视觉模式下,患者对单词和句子的正确感知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改善.术后6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38%和54%;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70%和76%.术后24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65%和72%;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84%和88%.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显著改善语后聋成人的言语感知能力,并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增加,言语感知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确定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利用自主开发的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材料(ton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在Speech Performance测试平台的控制下对20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识别能力进行评估,获得各声调识别成绩以及声调识别混淆矩阵.采用χ2检验(chi-square test)对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识别成绩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总成绩(百分制得分)分布48.75%~98.75%,平均成绩(76.38±17.29)%;②各声识别成绩平均值差异显著(χ2=2358.357,P<0.01),由高到低分别为T3(85.75%)>T4(85.25%)>T1(69.75%)>T2(64.75%),即本组人工耳蜗植入者感知T3、T4较为容易、感知T1、T2较为困难;③声调识别混淆矩阵提示T2(35.35%)、T1(30.25%)混淆度明显高于T4(14.75%)、T3(14.25%),并且各个声调之间的混淆趋势不同,T1易被混淆为T2(18.25%)、T2易被混淆为T3(24.00%).结论 时域特性明显的声调更易被人工耳蜗群体识别,因此应根据声调感知难易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声调康复训练方案,综合利用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改善声调,特别是一声、二声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7例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应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 -MAIS/MAIS)、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三种问卷评估其听觉言发展水平,分析植入时间、植入年龄、实际年龄、术前助听器使用情况等对其的影响。结果107例语前聋儿童的植入年龄、植入时间对IT -M AIS/MAIS得分率有显著影响,植入时间、实际年龄对CAP、SIR分级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而术前是否佩戴助听器对IT -MAIS/MAIS得分率、CAP、SIR分级均无显著影响(均为 P>0.05)。结论植入年龄、植入时间、实际年龄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觉言语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而术前是否佩戴助听器对其听觉言语能力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对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语音识别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耳蜗植入者的语音识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验对象包括40名植入语前聋人工耳蜗儿童及20名听力正常儿童,采用口语给声、开集测试的方式测试其韵母及声母识别率,研究植入年龄和教育交流方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高于其声母识别率;(2)3岁前植入的儿童的语音识别率高于3岁后的植入儿童,且植入年龄与语音识别率呈负相关;(3)采用听觉口语法的儿童比采用综合交流法的儿童,具有更好的语音识别率。结论对于耳蜗植入儿童而言,声母比韵母更难掌握;植入时间较早、利用口语交流的儿童可以从人工耳蜗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脑膜炎后全聋病人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膜炎后全聋病人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科诊治的3例脑膜炎后全聋病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情况与术后听力学效果。结果:3例脑膜炎后全聋病人均有耳蜗底转轻度骨化,经面神经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磨除耳蜗底转骨化部分,电极全部植入蜗内,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声场听阈与无内耳畸形或耳蜗骨化的病人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脑膜炎后全聋病人耳蜗骨化发生率高,手术有一定难度,但术后听力效果好,因此脑膜炎后全聋耳蜗轻度骨化时人工耳蜗植入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5.
近几年,国内陆续开展了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有关病例选择和手术方法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听觉评估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我科于1996~1998年对5例植入Nucleus多通道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进行声场测试、言语识别记分和日常听力调查,综合评估听觉效果。全部患者均显示了良好的言语分辨能力,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29~46岁。例1、2为耳毒药物性聋;例3为慢性中耳炎;例4右耳自幼患慢性中耳炎,左耳突发性聋,双耳听力丧失3月余;例5原因不明,双耳聋长达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的特点,为编制适用于汉语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3名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2~18岁,均使用人工耳蜗1年以上。按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分为6岁以下和6岁以上两组,分别测试患者对一声与二声、一声与三声、一声与四声、二声与三声、二声与四声、三声与四声6种声调组合的识别能力。结果6岁以上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测试得分最低,与其余5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除二声与四声组合外,与其余4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低,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的得分均高于6岁以上组。结论语前聋患者最易区分三声与四声之间的差别,而一声与二声之间的差异最难分辨。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越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越长,其声调识别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 双侧听力下降时间不同步、双侧耳聋程度不一致的语后聋患者4例,对重度聋时间较长(均>10年)、耳聋程度较重侧进行植入人工耳蜗,分别在开机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心理物理学测试(T/C值),术后声场内最佳助听条件下言语频率平均听阈(pure-tonethreshold average,PTA).安静及噪声环境巾的言语识别率(HINT句表),单音节词识别率(HOPE词表),汉语声调识别(MESP),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成人生活质量调奁问卷等评价指标,评价其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4例受试者在开机半年至一年内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PTA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90%以上,噪声环境中平均达到70%;植入者可以很好地识别汉语声调;人工耳蜗为植入者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患者对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4例受试者都选择重度聋时间较长侧作为人工耳蜗植入侧,开机后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充分发挥了人工耳蜗的功能和优势的同时.听力相对较好侧耳还町继续佩戴助听器,保留了患者双耳聆听和日后接收其它治疗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了最佳聆听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语前聋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发育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34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极重度语前聋儿童手术时年龄为1岁2个月~5岁10个月,平均3岁2.15个月,按照植入手术时年龄分为幼龄组(A组,<3岁,17例)、大龄组(B组,≥3岁,17例),在植入手术前和开机后3、6、12个月四个时间点采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MAIS)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the 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 -MAIS)对患儿进行听觉能力评估。结果全体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量表总分及三组问题的得分均明显高于植入前,并且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其得分逐步上升(P<0.05),其中评价患儿对声音感知能力的Q3~6在开机后的3个月内进展最为迅速。B组植入术前与听觉辅具有关的问题Q1~2和开机后3个月Q3~6得分高于A组(P<0.05),其余各项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男性和女性患儿各项得分无差异(P>0.05),A组女性患者术前Q1~2得分高于男性(P<0.05),其余各时间点男女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使用人工耳蜗时间的延长,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总体听觉能力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进步最快的时间为开机后的3个月内,这个阶段较大龄的患儿对声音的察觉能力优于婴幼儿患者,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两组听觉能力的发育无差异;不同性别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发育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电刺激速率辨别与声调识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探讨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单个电极速率识别与声调及言语识别的关系,为国人使用多通道人工耳蜗效果的评估及汉语语音编码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4例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参与测试。以4个标准频率50、100、200和400Hz为基线,对4个电极对(E1,E3),(E7,E9),(E14,E16)和(E20,E22)分别用不同频率与4个基线间进行刺激率辨别测试。用25组4个声调共计100汉字进行声调识别测试。计算正确识别率,分析正确和错误识别的混淆矩阵,对测试材料进行基频分析。结果速率辨别阈(75.0%正确率时)个体差异很大,从数Hz到上百Hz。统计学分析显示标准频率、电极位置和患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声调识别正确率为40%~80%,阴平和上声较阳平和去声容易识别。相关分析显示在速率辨别与声调识别间表现出高度相关性。结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依赖于其良好的电极速率辨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