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征性症状可全面反映病、证或所用方剂治疗疾病的真实病机,中医诊病、辨证是否准确,以及应用的方剂是否恰当与能否把握特征性症状密切相关。即诊病辨证、应用方剂是否准确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各个病、证以及方剂的特征性症状。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2.
中医症状规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华  朱文锋 《中医杂志》2007,48(6):555-556
中医的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症状规范是制订完善的诊断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推断预后等的前提。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程度的不规范是严重制约中医病证规范化的障碍。症状的规范化可从症名的规范,相关症状分离、独立,分离症状与病机,提出反应病情的症名,明确症状的内涵、外延,区别症状轻重主次的诊断价值,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四诊资料的延伸,明确其辨证意义,计量刻画症状对病、证素、证的诊断贡献度,避免使用定向诱导症状名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只有把握住了主证、病性和病位,才能够正确地辨析病机,进而正确地诊病辨证、立法施治。主证、病性和病位是辨证论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4.
许龙泉 《四川中医》2008,26(9):34-35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伤寒杂病论>在诊病辨证、立法施治的过程中,根据主症确立病证诊断,再根据主症和病机制定具体治法,进而根据治法及藏象进行遣方用药.主症、病机和藏象是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
陈琮  胡晓红 《四川中医》2009,(10):90-90
小儿高热经治疗后,高热虽然消退,但往往余有一些症状或体征仍需治疗。对于这些症状或体征,要抓住高热伤阴,小儿稚阴易损等辨证要点,结合病机、病位等情况,予以正确施治。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膜样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认为瘀是产生膜样性痛经一系列症状及体征的主要原因,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其病机最终演变至瘀。膜样性痛经应该从肾虚、脾虚和肝郁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乳腺疾病的病名、诊断、治法和方药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对其辨治乳腺疾病的特点从辨病方面先根据症状、体征列病名,再根据预后分类,辨证中先列病因病机,再详列治法和方药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微观辨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观辨证学是从中医诊断学开拓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微观辨证遵循传统医学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宏观唯象诊断、辨证引入细胞、分子水平,以探索疾病与证候及其康复演变实质。为微观论治学提供新的物质理论基础。《内经》以“司外揣内”四诊外揣法诊病,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诊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病脉证并治”的“平脉辨证”,从证辨治的思维法则。诊病对病来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它的辨证起点就是从八纲的阴阳开始,概括了“人与天地相应”整体机能病变中最抽象、最单纯的关系。八纲确立后即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三焦辨证,取得对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范畴更细更深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疾病与  相似文献   

9.
辨证学是研究辨别疾病证候的一门科学。证候与症状不同。证候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是对处于一定阶段的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因此,辨证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取得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变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医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组成证名的思维规律。中医症状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本标准提取中医内、外、妇、儿等科临床常见症状(含体征等)约1 358个,分为16类,对各症状、体征进行诠释。采集整理症状数据,起草症状标准,确定术语条目,并进行诠释。中医症状标准应作为国家标准颁发实施,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使常见中医症状规范、准确、通用。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之一,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其中证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四诊搜集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思维而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其内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质与量,它能不同程度地揭示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其辨证方法,不外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八纲辨证等。  相似文献   

12.
中医传统的鉴别诊断方法有“症状鉴别诊断”、“证候鉴别诊断”和“疾病鉴别诊断”三种。由于“疾病鉴临别诊断”主要属于辨病的范畴,所以,笔者只想就前两种属辨证范畴的鉴别诊断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一、症状鉴别诊断这里所说的症状概念实则包括现在西医所说症状和体征。一个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证候之中,也就是说,一个症状可有多种病因病机属性。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具体病例某一症状属性时,必须运用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第一讲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基本要求和思维程序不论中医或西医,对疾病的诊断或辨证,一方面取决于周详而准确的检查和观察;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规律。疾病是通过症状或体征表现出来的。诊断或辨证的目的,就是分析症状和体征发生的机理,从而对疾病的状态作出明确的判断,以指导临床的防治。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发病在心,先以心阴、心阳之虚为病之根本,在脏腑虚损、阴阳失调的基础上,继则痰浊、瘀血、寒凝、气滞等乘之。但是其基本病机不外心脉痹阻,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在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下,我们将冠心病分为实证类和虚证类两类,建立将实证类以标实证分类,寒热分治;虚证类以本虚证分类,阴阳、气血、脏腑(三焦辨证)分治的冠心病分类辨证论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狂犬病临床表现的回顾性研究,初步探讨狂犬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并总结病因病机,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狂犬病诊断的病例36例,按照超早期、早期、中期、晚期整理分析其症状、体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狂犬病超早期以毒伏脉络为主;早期基本病机为风毒内动出表,次要病机为正气亏虚、瘀阻脉络;中期以瘀热入络、肝风内动、痰蒙心窍为主,次要病机为气阴两虚;晚期病机为热毒互结,痰瘀阻闭,阳脱阴竭。结论根据狂犬病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伏气温病理论分期辨证更能体现狂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的时空特点,为中医药防治狂犬病提供可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生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颖  孙永顺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1-1112
朱生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诊病注重辨病辨证相结 合;治疗标本兼顾,强调整体调节,尤重通降和胃;病愈后强调调养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曹学伟教授在深入理解骨关节疾病病因病机之后,利用"三位一体检查法"与"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的诊疗思路,对膝关节疾病的诊治效果确切。三位一体检查法即把症状体征、影像检查、临床检查三方面进行一致性研究,找出其相关性和共同规律,相互映证: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即重视局部表现,同时结合全身整体情况,辨证论证。充分掌握以上诊疗思路,对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所记载的方子为经方。《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病有表证。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症。临床以经典理论为依据,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分析鉴别,确定病位、病性、病机。采用六经辨证方法,使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程短,治疗效果显著。本文通过发热病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