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对4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及45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平均收缩压及负荷值、平均舒张压及负荷值,探讨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昼夜血压节律消失,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 h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失去正常昼高夜低的血压波动节律,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玲  张瑾 《吉林医学》2014,(5):1098-109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200例,都给予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与计算全天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变异性,并且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老年患者日间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日间变异性与夜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2.0%,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预后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动态血压大多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预后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淑霞 《广东医学》2012,33(20):3110-3111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探讨相关数据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单纯高血压病患者80例(对照组)和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非杓型比例和晨峰现象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客观地测量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调整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4月云浮市中医院收治的14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周内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n=20)与非死亡组(n=122)。两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分析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均大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为影响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危重症患者平均血压较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变异以瞬时波动为主,且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是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预测预后不良风险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观察无症状脑梗死(ACI)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8例高血压伴ACI(HT-A)组患者及70例高血压病不伴脑中风(HT-B)组患者分别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HT-A组夜间及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T-B组(P<0.01)。表明ACI与动态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以夜间血压负荷的持续时间及昼夜节律消失的关系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预测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方面,动态血压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探讨老年高血压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及<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各100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方面没有差异。老年组在女性、冠心病、脑卒中方面多于对照组。老年组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主要是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8.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与否对动态血压的影响及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螺旋CT(VCT)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4例和非冠心病组88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及舒张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小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勺型比例小于非冠心病组(P<0.05);晨峰出现频率大于非冠心病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较客观准确的测出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情况,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未合并者的血压波动性更大。动态血压的监测对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在预防、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无症状脑梗死(ACI)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38只高血压伴ACI(HT-A)组患者及70例高血压病不伴脑中风(HT-B)组患者分别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HT-A组夜间及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T-B组(P〈0.01)。表明ACI与动态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以夜间血压负荷的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动态血压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本研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了 1 2 1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 ,旨在说明两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方法 :组 1 :5 8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 ;组 2 :63例无脑血管病患者。结果 :两组患者 2 4h收缩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均有显著差异。昼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有显著差异 ,夜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无显著差异 ,两组昼间和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脑血管病男女患者间动态血压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2 4h血压平均水平升高特别是收缩压水平升高、血压波动明显 ,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也是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 2 4h血压特别是夜间血压、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减小血压波幅是防止和延缓脑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对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影响.结果缬沙坦降低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P<0.05).对于夜间血压较高的非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于夜间血压无明显升高的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无明显降低作用(P>0.05).结论缬沙坦具有平稳降压和改善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作用,且不影响正常的生理节律,夜间无过度降压危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对40例中,老年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的24h平均血压,日间和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及血压的昼夜节律进行观察,并与4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卒中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夜间血压水平和收缩压负荷也有显著升高,而24h平均血压,日间血压和舒张压负荷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我们选择了我科124例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结果为:1、高血压病Ⅰ期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规律为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呈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凌晨2时血压呈下降趋势,清晨5时血压开始急骤上升,持续3小时左右,上午5~10时及下午3~8时形成双峰;高血压病Ⅱ期患者24小时血压监测波动规律为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与夜间处于相对平稳的趋势,波动相对不明显,通过动态血压趋势图波动规律,可以提示病变发展的程度,这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展阶段提供了诊断依据,2、随着高血压病病期发展,日间脉压差亦增大,而夜间脉压差随着高血压病期的发展,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19.
谢乃强 《热带医学杂志》2004,4(6):727-728,730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为防治2型DM患者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血压检查筛选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它心脏病、高血压病,无糖尿病肾病的60例2型DM患者并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LVH组共28例)及非左室肥厚组(NLVH组共32例)。监测他们的24h动态血压。结果显示LVH组与NLVH组相比,在平均24h收缩压、平均白天收缩压、平均24h舒张压、平均白天舒张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平均夜间收缩压、平均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血压的2型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致2型DM患者左室肥厚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对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及相关靶器官的检查,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靶器官损害组).分别对2组间及靶器官损害组内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均<0.05).(2)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概率、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但24 h平均脉压却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结论:ABPM参数中有关收缩压的参数对临床判断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其程度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