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进行检查,对有格子样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者行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大者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86例中,对侧眼出现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伴马蹄孔4例(4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19例(19眼),干孔5例(5眼)。26例行氩激光治疗,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无变化。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近视屈光度增加1~2D,矫正视力较治疗前下降2~3行。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及时选择相应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RRD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包括B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对侧眼常同时存在周边部的视网膜病变,我们对253例视网膜脱离病例的对侧眼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253例(不包括与外伤、糖尿病及无晶体眼有关的视网膜脱离)其中男132例,女121例。年龄11岁~72岁,平均46.3岁。近视155例,占61.3%,其中高度近视87例。2方法:25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在充分散瞳后,应用直接、间接检眼镜,90D视网膜镜及三面镜,必要时用巩膜压迫器仔细检查眼底。不能见眼底者作B超检查。3治疗:对于体检中发现对侧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中的特征性表现,并探讨FEVR患者FFA的诊断标准,以提高该类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率。方法将临床检查确诊为FEVR的患者13例、26只眼纳入研究,经过眼前节及眼底的详细检查,并依据Pendergast制定的FEVR分期标准,对13例26只眼进行FEVR分期,应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成像系统进行检查,记录并分析其眼底特征。结果13例26只眼中,1期15只眼,表现为周边视网膜出现无血管区,多位于颞侧,视网膜血管变直、分支增多、异常吻合;2期7只眼,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渗漏;3期2只眼,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浅脱离,脱离范围较局限;4期2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脱离;5期0只眼。结论FFA是诊断FEVR的特异检查指标,对FEVR的分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进行分析,讨论造成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失败的原因。结果 影响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原因包括原裂孔未封闭、新裂孔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和发展以及病程的长短。结论 术前及术后裂孔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玻璃体的状态、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视网膜脱离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报道有晶体眼后房型(PCP)人工晶体(IOL)眼内植入术校正高度近视后,患者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情况。设计:回顾性、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15例PCPIO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的16只眼。方法:对16只PCPIO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眼进行巩膜扣带术和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主要观察指标:未矫正视力、屈光度、最佳戴镜矫正视力(BSCVA)、屈光矫正手术距离RRD发生的时间、玻璃体视网膜表现以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结果:PCPIOL植入术后RRD发生率为2.07%。患者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8.
随着节段性垫压术与玻璃体切割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手术首次成功率已达90%以上[1],但仍有部分病例需再手术。笔者对经手治疗的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术后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诊疗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笔者在本院首次行巩膜外节段性垫压手术者743例(746眼),其中再手术者38例(38眼,占5.09%)。男16眼,女22眼;18~76岁,平均53.5岁;右眼21眼,左眼17眼。所有患者经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证实有1个以上的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1.2再手术患者原术前情况38例再手术患者均无明确的眼外伤史,非人工晶体眼或无晶体眼;单裂孔31眼,多裂孔7眼;圆裂孔16眼,马蹄孔22眼;裂孔部位:颞上象限15眼,颞下象限18眼,鼻上象限1眼,鼻下象限2眼,多个象限2眼;-6.00 D以上高度近视5眼,中、低度近视24眼,正视、轻度远视9眼;对侧眼已行视网膜脱离术1眼;PVR分级(按1983年美国视网膜协会制定的标准分):PVRB级14眼,PVRC1级17眼,PVRC2级7眼。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局部外垫压在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干性玻璃体切除组(试验组20眼)、标准玻璃体切除组(内路组20眼)、常规巩膜外垫压组(外路组20眼),各组分别进行各自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1~6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试验组与内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100%,外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80%(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治愈率95%,外路组治愈率60%(P<0.05)。结论对裂孔位于4点和8点水平以上、赤道部周围,尤其瓣缘有明显卷边、瓣周有明显玻璃体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孔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和外垫压手术,有利于一次性复位视网膜,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直肌牵引及单纯巩膜外硅胶垫压不放液手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56眼)RRD术前进行直肌缝线牵引制动,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56眼)RRD经直肌牵引制动3~5 d后,52眼(92.9%)的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球形脱离有明显后退,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 fluid,SRF)均有消散,其中28眼(50%)完全复位;53眼(94.6%)均行不放液术达到准确封闭孔源的目的.出院前合计治愈率为96.4%,未愈3.6%.结论 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消退、平复,有利于术中准确定位孔源、扣压位置适当,从而有效封闭孔源,扩大不放液手术适应范围,提高RRD不放液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翟晶  陈淼  方伟 《浙江医学》2022,44(4):374-379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诊断为累及黄斑区的RRD并经手术成功复位患者84例(84眼),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术后12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区和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RRD行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剥膜,激光封闭裂孔,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术后面向下体位.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90D前置镜、眼B型超声等检查,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9.61±11.06)min,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者为1眼,术后未发现有早期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者,视网膜复位36眼(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G+超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PRD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各种视网膜脱离患者.  相似文献   

13.
唐志强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59-86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01~2009-06间,收治的10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眼底改变和治疗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例,具有格子样变性者26例,其中合并干性裂孔者5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者8例。3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加压环扎术,26例格子样变性者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个月~2年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所以应对每位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认真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11-714
目的:评估27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RRD患者患眼30例30眼,裂孔均位于上方且裂孔偏后,裂孔处有血管骑跨或多个裂孔不在同一圆周,不适合行外路手术者,排除复发性RRD、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_2及以上、巨大视网膜裂孔者,行27G 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随访1周、1月、3月、6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观察视网膜是否复位、玻璃体腔气体吸收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眼的术前平均BCVA(Log MAR)为1.10±0.40,术后1周为0.70±0.92,术后1月为0.60±0.31,术后3月为0.55±0.30,术后6月为0.6±0.30,手术前后术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12,P<0.01),术后1周、1月、3月、6月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的术前平均眼压为(11.2±3.6)mmHg,术后1周为(20.3±2.3)mmHg,术后1月为(17.3±2.3)mmHg,术后3月为(15.6±2.4)mmHg,术后6月为(16.4±3.2)mmHg,手术前后术眼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2,P<0.01),术后1周、1月、3月、6月眼压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后一次性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者30眼,复位率达到100%,气体完全吸收平均时间为(10.7±3.6)d。在随访期间,有1眼在术后3月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3月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余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27G 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RRD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5.
姜世怀  余敏  李建全  王科 《四川医学》2006,27(4):419-42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底检查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9月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94例住院治疗病例。全部病例住院期间均有散瞳下双眼底检查的详细记录,出院时记录视网膜,激光斑,视力等情况,出院后1周,2周,1,3,6个月观查眼底,视力,屈光变化。对格子样变性,干孔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的病例进行预防性氩激光治疗,网脱范围较大的病例行手术治疗。结果94例患者中双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例(4.2%),对侧眼格子样变性14例(14.8%),干孔14例(14.8%),对侧眼有病变者32例,占全部病例34.0%。28例对侧眼底有病变行氩激光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裂孔,局部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发生发展,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光凝局部见清晰激光斑。2眼网脱范围局限行氩激光辅助药物治疗的,均于治疗后2周内视网膜下液吸收复位。视网膜脱离无复发,视力均为1.0。2眼手术治疗,术后最好矫正视力为1.0和0.8。结论对一眼已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对侧眼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并对病变眼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保护对侧眼的视力功能,降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本文就 1 995~ 2 0 0 2年 1 7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导致手术失败原因作一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 1 55例(1 55只眼 ) ,手术后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手术失败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的有 1 7例 (1 7只眼 ) ,占 1 0 97% ,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2~ 67岁 ,平均 42 75岁 ;右眼 8例 ,左眼 9例。1 2 眼底情况 术前视网膜脱离范围 <2个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除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作用.方法 对10例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术前术后均用激素类固醇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0月,单次手术复位率8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是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作用.方法 对10例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术前术后均用激素类固醇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0月,单次手术复位率8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注入或硅油填充治疗是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过氟化碳液体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8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过氟化碳液体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58只眼中,术后视网膜一次复位53只眼(91.38%),其余5只眼中有4只眼分别2~3次手术后复位,有一只眼二次术后视网膜仍未复位,患者放弃治疗。术后视力>0.1者53只眼(91.38%)。58只眼中,有1只眼(1.72%)术中过氟化碳液体进入视网膜下,予后极部造孔吸出并光凝封孔。术后1只眼(无晶体眼)残留少量过氟化碳液体。结论过氟化碳液体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中是有利于玻璃体手术操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使用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