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都愿意自己经常并永久处于欢乐和幸福之中。然而,生活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并且经常发生祸不单行的事。频繁而持久地处于扫兴、生气、苦闷和悲哀之中的人必然会有健康问题,减损寿命。那么,遇到心情不快时,应采取什么对策呢?1.休息片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天中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使你放松大脑,防止压力情绪的形成。千万不要放任压力情绪的发展,不能使这种情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升级成能压倒你的工作压力。2.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源确切地说,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你?是工作,是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关系?如…  相似文献   

2.
胡萍 《校园心理》2005,3(7):36-38
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渴望自己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也有无数的人在身体力行,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理所当然的,也有无数的人成功了,富有了。然而,就在他们富有和成功之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峻和复杂是他们用尽自己所有的经济智慧和致富思路也无法解决的,他们说:“我还需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贫穷得只剩下钱了。”很多人说他们这是“做作”,是“标榜”,是“炫耀”。真是这样的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作秀”?为什么他们的话语这样无奈?这样的话语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被人理解的心迹?有一种很常见的媒体评论: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再神圣了,大学生们也不再纯洁了,女大学生坐台傍大款,男大学生投机发大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他们变得过于强调物质。是这样的吗?那再看看大学校园里,“郁闷”声一片。再问“郁闷?你们这么随心所欲还郁闷什么呀?”他们愕然,“我们做什么了?”“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真的那样做了?”“那我们又该做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按一种模式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我要比别人更优秀,我的生活要比别人的更美好。我们在这种模式中低着头机械地生活,不能有任何的停顿,一旦停顿,我们就会茫然和困惑,毕竟,我们是会思想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活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己,也许是没有时间考虑,甚至人们不敢让自己的生活停顿,因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害怕面对这些问题,更不愿意陷入这些问题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感受富足带来的羡慕眼光,却无法体会真正“如我所愿”的人生快感。下面文章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美丽、文静、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她从小听话、不爱吵闹、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在重点学校学习,考上大学,她也在按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按理说,她应该是满足的,也应该是成功的,但她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更多地是艰难、压抑和沉闷。一次又一次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又该怎么办?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她不断地探索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各种渠道,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助,最终,她认识了自己,她轻松地说,“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她走出了心灵的困境,获得了自由和平衡。也许你的内心也是虚弱的,但这不全是你的过错,但如果你不愿认识自己,面对自己,那你就是懦弱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是鲁莽的,是不负责的。所以,勇敢面对,清醒面对,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给自己机会真正生活的人,这是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完整、轻松、真实的人需要走出的第一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屡屡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活得真没劲”!所谓“没劲”就是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乏味了,缺少美感,缺少情趣。人生在世固然有许许多多的辛酸苦辣,但生活中毕竟也有览不尽的旖旎风光,对善于生活的人来说,它永远是一幅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画卷。 我国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谢希德就是一个很善于生活的人,不仅事业上卓有建树,精神世界亦极具情调和魅力。集邮、收藏和烹饪是这位女性学者的三大嗜好,人  相似文献   

4.
维权的误区     
我对面的女人显得十分憔悴,看上去接近60岁,她自己报告的年龄却是46岁。 “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她无奈地说,“我儿子也死了,官司也输了。”说着她就抽泣了起来。“中年丧子,又输了官司,真是祸不单行啊。这两件事有关联吗?”我同情地问。“有关联,怎么会没有关联呢?我儿子就是在医院被治死的,我告了医院,结果官司输了。”说着,她号啕大哭。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理解对方的心情,但她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并不清楚,我静静地听她哭泣,听她在哭泣中的慢慢陈述:她的儿子是一位健康的大学生,几个月前,她的儿子忽然感到  相似文献   

5.
在书中读到几句耐人寻味的文字:“中国词典中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美国教科书中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乍看上去大同小异,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可细细品味却有差异,一个是“生存”,一个“为了梦想”;一个是“经历”,一个是“表演”。思来想去。悟出一点道理: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对象与方法对象 :对两所大学专科学校新生 362人进行调查 (入校三个月 ) ,获得合格答卷 32 4份。男生 1 98人 ,女生 1 2 6人 ;农村学生 2 0 8人 ,城镇学生 1 1 6人 ;性格外向 1 2 5人 ,性格内向 1 99人 ;年龄 1 6~2 1岁 ,平均 1 7.58岁。方法 :采用自编“高校新生生活适应情况调查表”,共 2 0个项目 ,内容涉及生活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要求被调查者对各个项目的自我感觉适应程度作出评判。采用 0~ 3四级计分 ,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种适应程度。得分越高表示适应程度越好。调查按班级…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总有些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心理奴隶”。所谓“心理奴隶”。实际上是在形容一些人被某种死板认知或理念束缚后困顿不安的生存方式。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精神负担,然后将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中举步维艰又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8.
一 次,朋友聚会,当大家谈到对日常生活的感 受时,多数人最深刻的体会是生活“很累人”。有几位则抱怨一天到晚除工作、三餐、忙家务外,挤不出多少时间用于娱乐和健身。特别感到生活平淡、琐碎,精神上很疲乏。有时还为此着急上火,引起家庭不合,更增加烦恼。 其实,这种生活的“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忙碌时对过程和结果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所致,  相似文献   

9.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命规律。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调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老人晚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养老送终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老年公寓”取代“四世同堂”和“独立大队”。过去离退休老人常常是祖孙三代济济一堂,由于在思想上和生活行为方式上,老人与青年人的差距较大,特别是老人的唠叨节俭与年轻人的活跃享受,常常会摩擦“起火”,产生不愉快。而与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190万人因劳累猝死,每百人中就有40人患上“时间疾病”。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所必须适应的模式,在人们的心里,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慢生活”的概念一经出现,便迅速传遍全球。  相似文献   

11.
人生在世,苦乐经过,荣辱尝过,方能品出生活的真正滋味。就普通人来说,最终恐怕还是离不开“平静”二字。那些早已悟出此道理的人,十有八九都生活得非常快乐。快乐的原因,是他们在生活中崇尚一个“悠”字。  相似文献   

12.
《心理与健康》2008,(9):26-27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最近又一次领教了这句话的厉害。先是工资卡丢了,接着电脑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让心身休闲     
常听人言:“活得太累,一点也不潇洒!”是的,开放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这一切已给现代人施加了无限的心理压力。烦恼、挫折、失败、沮丧、痛苦、忧愁等不良情绪时时侵扰我们的精神世界。“活得太累”,既可能是自己认知误差的缘故,也可能因自己不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致。既然心为“累”与“困”所系,那又何不调节生活节律,让身心休闲,还自己一个健康的好心境,“潇洒走一回”呢?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这些年我们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无庸讳言:不少人并没有因此“活”得轻松,而是感到了一种“累”、一种不易恢复的心身的过度疲劳,且“心”累大于“体”累,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善,心身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疾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七十有三,仍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腿脚灵便、心身健康,从未住过医院。我的养生之道是: 心理“统帅”生理,养生先要养心。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很重要。关键在于自己正确对待,往事不放在心上,既不耿耿于怀,更不为此而消沉。对人要宽大为怀,谦让为先,“退一步海阔天空”。名利是身外之物,有它无它照活不误。会生活的人都知道不去与人攀比,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让自己生活得心平气顺。  相似文献   

16.
《校园心理》2006,4(2):42-42
忧郁是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使人备受折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三A疗法”,希望有人能从中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7.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周遭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手中“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过失,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该执著的执著。然而,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你就能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沿袭已久,尽管现代女性对此已不再奉若神明,但是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在此轨道内运行。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这是一个永无定论也无须定论的话题。但是,“适合”你的方式才是你的最佳选择,这一点毋庸质疑。本栏目就目前一些家庭中出现的“住家男人”现象展开讨论,旨在让人们对打破常规地“活着”这一现象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琴、棋、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 音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如果工作、学习和劳动之余没有音乐,定会感到生活平淡乏味,缺少乐趣。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调剂人的生活,使生活趋于和谐;宛转悠扬的琴声,旋律优美的乐曲,能使人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人精神愉快。节奏鲜明的乐曲,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与体力;优美动听的乐曲,有助于使人趋于安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必需的物质营养成分。但是,医学专家从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论证说明,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