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分别对61例TIA患者(TIA组)和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测,可协助临床医师发现病因,针对性干预治疗,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412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69.6%,其中内中膜增厚122例,占38.6%;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1.4%,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0.9%,TIA组39.8%。中青年ICD以脂质斑检出率高,钙化斑次之,混合斑最少。中青年ICD颈动脉脉硬化斑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硬化是中青年ICD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中青年ICD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多普勒检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正常或轻度狭窄者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中、重度狭窄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两组IMT增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其血流情况敏感性较高,可有效预测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人员83名为对照组。均实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和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定期实行检查,可达到不会延缓病情的效果。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实现预期和诊断的功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狭窄程度大于 5 0 %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为对照组的 4.3倍 (OR =4.3 1,OR95 %可信区间为 1.3 4~ 13 .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或弱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 49.77%± 16.40 %及 2 3 .5 5 %± 8.42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18例频发TIA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型组78例、微栓塞型组4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颅内外动脉血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房颤与心脏卵圆孔未闭微栓塞型组较血流动力学型组明显增多(P<0.05);血流动力学型组颅内外动脉血管轻、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或闭塞74例,稳定型斑块68例,易损斑块10例;微栓塞型组轻、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稳定性斑块9例,易损斑块3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频发TIA患者中以血流动力学型为主.血流动力学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多存在重度狭窄或闭塞,而微栓塞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但颈动脉斑块多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