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69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JOA评分)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8.5%,优良率78.3%.术后出现明显或严重颈部轴性症状的病例较术前增加(P<0.01);术后有明显颈部轴性症状者颈椎弧度(9.2±7.5)较无明显颈部轴性症状者颈椎弧度(15.2±8.7)小(P<0.01);颈部轴性症状分级与JOA评分改善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中下颈椎伸屈运动范围及中立位颈椎弧度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虽然保持了颈椎矢状面的动态稳定性,但损害了该平面的静态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椎板全形成形术与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该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肌间隙入路保留双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全形成形术的30例为A组,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的30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VAS术后12个月A组为(2.3±1.1)分;B组:(3.6±0.9)分.ROM 12个月A组为:(35.1±11.4)°;B组:(30.8±8.9)°.AS术后3、12个月A组分别为:10例(33.3%)、4例(13.3%);B组:14例(46.7%)、8例(26.7%).门轴侧椎板-侧块愈合率:A组95.3%,B组91.4%.两组间指标比较,A组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板全形成形术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都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坐位下行颈椎椎板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俯卧位组15例和坐位且26例比较其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的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率。结果:两组输液量和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坐位组较俯卧位组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结论:在坐位下进行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手术操作方便,术野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野出血量少和安全等优点,是颈椎椎板成形术较为理想的手术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rgerl方法置入钛质皮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置入的螺钉上,按传统的颈后路单开门的方法行椎管扩大成形,“开门”后将穿过棘突的悬吊丝线拉紧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固领保护2wk。结果平均随访14mo,术前平均JOA评分8.6分,术后平均13.7分。术后有5例患者2mo时感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6mo后症状消除。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6.
x目的:探讨自体棘突植骨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并以剪下的C5、C6、C7或T1棘突行椎板间植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56例,随访1.5~5.0年,平均3.6年。结果:术前JOAt^[1]评分平均8.7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3.8分。改善率平均61.4%。其中优15例(26.8%),良22例(39.3%),可13例(23.2%),差6例(10.7%)。CT测量椎管矢状径扩大4.5~6.4mm,平均5.5mm,椎管扩大率51.1%~73.9%,平均62.5%。随访时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结论:自体棘突植骨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的一种术式,相应的并发症仍须进一步研讨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坐位下行颈椎椎板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俯卧位组15例和坐位组26例比较其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的出血色、输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率。结果:两组输液量和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坐位组较俯卧位组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结论:在坐位下进行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手术操作方便,术野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野出血量少和安全等优点,是颈椎椎板成形术较为理想的手术体位。  相似文献   

8.
应用自制“人工椎板”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9例按殷华符瘫痪程度标准 ,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 ,计算出术后功能改善率 ,再根据改善率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功能全组合计改善率为 5 8.1% ,手术有效率77.8% ,优良率为 5 5 .5 %。结论 :全椎板切除人工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广泛性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我院在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73例颈椎疾病患者,采用经后路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术前和患者充分沟通,手术中置患者于舒适、安全、便于操作的俯卧15°~20°头高足低位,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保持各种管道的畅通,每30分钟询问患者1次。护士熟悉手术器械名称和手术步骤和方法,积极、认真、全方位配合患者和医生完成手术。结果:73例患者顺利通过手术,无呼吸道堵塞、压疮、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术期护理,手术护士技术熟练加强术中配合,尤其是患者体位的摆放、保持呼吸道和各种引流畅通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采用刚性门轴固定。用侧块螺钉悬吊固定椎板并保持在开门状态,在颈2脊突上用PDS-Ⅱ可吸收缝线重建伸颈肌群止点,术后3周开始颈部肌肉锻炼。术后检测由日本骨科协会(JOA)制定的评分标准的变化、开门的幅度、颈椎的总活动度及轴性、根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2~36个月),术前JOA平均为(7.2±3.2)分,术后平均为(14.1±2.1)分,术后开门幅度为(16.7±4.9)mm,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0.6±4.7)°,术后12个月时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17.83%,根性症状的发生率为7%。按照Odom术后评定标准,优秀:24例;良好:19例;尚可:3例;差:0例。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传统方法开门幅度大,患者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ROM)及术后根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月(8-42月),术前JOA平均为(7.2±2.1)分,术后JOA评分为(13.7±3.5)分,改善率66.3%,颈椎总活动度较术前减小(12.6±3.4)°,术后有4例(10.8%)出现C5神经根麻痹,11例(29.7%)发生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相当程度保留了颈椎运动范围,但其相关并发症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林华杰 《医学综述》2012,18(3):383-385
单开门手术适应证广泛,疗效肯定,临床常用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手术方式多样,包括棘突与椎旁肌、关节囊丝线缝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植于椎板开门侧,微型钢板和螺钉系统固定开门椎板以及棘突椎板螺钉加侧块螺钉钉棒系统技术的应用等,但各有优缺点。再关门、继发椎管狭窄和颈椎后凸畸形伴不稳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的主要并发症。现对该术式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以便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锚定钉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26例因颈椎病行ELAP手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12例用锚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的患者为研究组,另1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增长率等均无差别,轴性症状发生率锚定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提前下床活动(P〈0.01)。结论锚定钉的使用避免了传统ELAP手术对于门轴侧小关节囊和椎旁肌肉的缝合干扰,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利于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锚定法"椎板固定应用于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锚定法"椎板固定于18例患者的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果 18例均进行随访,时间12个月~38个月,平均23个月。术前JOA评分7.9分,40分法评分14.8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5.2分,40分法评分34.7分,复查未见螺钉松动和关门现象,2例轻度颈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结论 "锚定法"椎板固定应用于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较传统手术更好的维持手术效果,保持椎板在开门状态,且手术操作不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安全方便,有利于减少术后颈部僵硬疼痛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30例采用ELAP治疗并获得24月以上随访的患者,评测患者术前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测量患者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增加距离(SCD)、开门距离(LOS)、开门角度(LOA)、术前颈椎前凸角度(LA),并结合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参数,研究以上参数之间及其与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互影响关系. 结果 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分为(10.13±2.16),术后JOA评分平均分为(13.97±1.78),JOA评分改善率为(56.22±22.47)%.年龄≥70岁则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下降,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之间JOA评分改善率无明显差别(P>0.05);术前、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年龄与术前评分间无显著相关,与术后JOA评分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SCD,LOS及I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LA与SCD,LOS,LOA无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呈显著相关(P<0.01),与SCD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 SCD,LOS及LOA 3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LOS,SCD呈显著相关;LOS及SCD对ELAP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1月~1996年4月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种颈椎疾患35名。其中单开门10例,双开门25例,疗效满意。对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疗效和预后诸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病程的长短与手术疗效有关。对于前后路均有压迫者,为了提高疗效,有必要采用前后路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轴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7d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曲率变化及眼轴改变,并探讨青光眼术后植入人T晶体的最佳时间。结果116例青光眼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重大并发症。术后7d患者水平方向的角膜曲率(43.65±0.42)与手术前(43.44±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垂直方向角膜曲率(44.79±0.63)明显高于术前水平(43.63±0.52);术后3个月患者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3个月患者的眼轴长度[(21.73±1.21)mm、(21.66±1.32)mm]均较术前水平有所减低[(22.44±1.41)mm](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的角膜曲率和眼轴均有一定的改变。日后需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需考虑手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并做好相关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