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外侧壁截骨减压、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修复周围软组织与肌力平衡的方法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53例,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足部功能评分。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跟骨侧位、轴位和CT片上测定的跟距骨影像学数据: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跟骨轴位角(Peries角)、跟骨宽度、跟骨轴长度,跟骨水平长度、跟骨结节部高度、跟骨丘部高度、距骨倾斜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6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皮瓣坏死。无螺丝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优23例,良22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为84.9%。手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评分及跟距骨影像学数据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充分考虑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理特点及跟骨正常形态的解剖功能关系,同时兼顾周围关节、韧带、肌腱和神经,是一种改善足部畸形外观和恢复足部正常功能的可行方法,能显著降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及足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9.6±5.7)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皮缘坏死、跟骨骨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功能优13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88.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具有入路安全、显露清晰、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医院内治疗的平均年龄分布均匀的11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恢复处理,并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并对其进行定期回访调查和比较。结果参与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皮瓣坏死现象、螺丝钉松动现象、螺丝钉断裂或者是内固定失败现象,对观察组55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例患者,其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跟骨截骨矫形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方法对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旧性跟骨骨折多因失治或闭合治疗后残留复位不良,最终导致足部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对于疼痛持续且严重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跟距关节融合术,但常有术后足痛、畸形和功能障碍。2009—2011年,笔者采用截骨矫形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玉梅  郑一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30-1531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37足跟骨骨折严重后遗症患者采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跟骨外后上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29例33足取全板髂骨块和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2例2足取全板髂骨块植骨,2例2足取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全部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采用kee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升高54.7分。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距骨倾斜角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骨折后遗症,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微创术式应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我院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跟骨外侧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后侧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足部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后侧小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患者手术情况良好,并发症发生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骨结合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和跟骨体部骨折块旋转移位的跟骨骨折。结果:患足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85%。结论: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最大限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及Bohler角,关节面平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跟骨折是跗骨折中最常见者 ,约占全部跗骨折的6 0 % [1] 。由于跟骨是负重骨骼 ,其与距骨构成的跟距关节是负重关节 ,故治疗上要求高。跟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常遗有距下关节疼痛、跟骰关节炎、扁平足、足跟变宽、行走不稳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以至患者需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或跟骨截骨矫形。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折虽然已有较长的历史 ,但临床上许多观点至今仍未达到共识。我院自 1997年 5月以来 ,对 35例 38侧关节内跟骨折进行了手术内固定治疗 ,近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 ,男 3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 2例新鲜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 ,跟距关节自体骨植骨融合术 ,石膏固定 ,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治疗 4 2例 ,37例得到随访 ,时间 6个月至 3年 ,骨愈合率 10 0 %。按张铁良评分标准 ,优 17例 ,良 12例 ,可 8例 ,优良率 78%。结论 在恢复跟骨高度、宽度及Bohler角的同时 ,一期行距下关节植骨融合 ,可明显降低跟骨骨折步行疼痛的发生率 ,是提高临床疗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切开发位克氏针内固定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38例(41个跟骨)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压缩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结果:经38足平均随访3.7年,总优良率76.32%。结论:1.外侧入路利于整复跟骨塌陷移位的关节西骨折块及跟骰关节;2.在腓骨肌腱腱鞘“桥”下操作,可减少后遗症;3.以距骨后距下关节面为模板,用骨刀复位,有利于后距下关节面的复位控制,且副损伤小;4.1.5mm的细克氏针足以起到固定作用,且创伤小;5.跟骨短缩、跟骨增宽及内外翻畸形的矫正,Bohler′s角、Gissane角及跟骨大体形态的恢复很重要;6.植骨起到填充、支持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植骨是必要的;7.术后在医生指导下的程序化、个体化的早期积极功能锻炼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灏  王红建  李卫国 《河北医学》2010,16(5):592-594
目的:探讨小切口分次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对27例30足跟骨骨折,伤后2d内先行钢针撬拨恢复Blher角,肿胀减退后采用足外侧沿距下关节横形小切口,暴露距下关节面,拔除撬拨钢针,复位距下关节面并行植骨,最后再行撬拨复位固定。结果:23例2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Blh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负重行走6个月,跟骨高度无明显丢失。依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AO-FAS)评定,优18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92.3%。结论:小切口分次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其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足部骨折的80%,而其中的85%~90%为关节内骨折.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开放复位Y型跟骨钢板同定加植骨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共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踝关节改善效果.方法:将93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开放组(46例)患者给予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7例)患者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足踝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Wang JH  Wu Y  Wang Y  Wang MY  Ji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43-334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名男性患者共21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进行腓骨肌腱松解,跟骨外侧壁骨赘切除及单一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8~47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跟骨畸形有明显改善,患足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患足步态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均较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创伤协会评分,自术前平均36.7分(18~56分)升至术后平均71.3分(44~85分)。疼痛评分术前8.2分(7~10分)至术后2.0分(0~4分)。结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多数表现为跟骨增宽和由此引起的跟腓撞击与腓骨肌腱卡压导致的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炎及后足内外翻畸形。CT扫描可以清楚地了解跟骨畸形及各相关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以利分型和指导治疗。采用单一的距下关节融合术即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06-10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6例(96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48足)。对照组予传统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研究组予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和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Gissane角、跟骨Bohler角、跟骨宽度、跟距骨高度及距骨倾斜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术式疗效相近,同时还具有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跟骨骨折是足部较为常见的损伤,以青壮年损伤为多见.跟骨的形态和位置对跟骨在足部整体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所形成的30°~45°结节关节角,即B hler角,为跟距关系的重要标志.因此,处理跟骨骨折时,应充分恢复其本身的正常位置和距下关节关系.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90%发生在41~45岁,但也可在老年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发生.选取临床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Yu GR  Li B  Yang YF  Zhou JQ  Zhu XZ  Huang YG  Yuan F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08-2312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平足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致平足症116例,男94例,女22例,年龄16~46岁,平均33.5岁.单侧跟骨骨折110例,双侧6例.所有患者均为跟骨闭合性骨折后高度丢失,继发创伤性平足症.采用的手术方法为保留距下关节的切开复位截骨矫形术或跟骨丘部重建及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 101例患者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所有患者均牢固愈合,未再次发生平足畸形.截骨植骨处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2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11~15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足弓高度由术前的(4.2±1.7)mm(1.8~6.2mm)恢复到术后的(14.1±4.1)mm(9.8~19.0 mm)(P<0.05),跟骨倾斜角由术前的(11.2±2.5)°(8.1~14.2°)恢复到术后的(19.1±4.4)°(14.3~25.5°)(P<0.05),Bohler角由术前的(5.4±3.5)°(1.6~10.2°)恢复到术后的(25.8±5.2)°(19.7~31.6°)(P<0.05),Meary角反向成角由术前的(22.2±4.4)°(17.1~27.5°)恢复到术后的(5.1±3.2)°(2.5°~8.5°)(P<0.05),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由术前的33.4分(27~43分),上升到术后的85.8分(78~98分).结论 对于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致平足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刘华彦  李龙 《柳州医学》2006,19(2):75-76
跟骨是足部诸骨中最大的一块跗骨,由跟骨后关节面与距骨下面构成跟距关节(又称距下关节),承担着约45%的人体体重。跟骨骨折是足跗骨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过去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常遗留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患肢功能亦受影响。自2003年7月至2005年8月,我们应用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10例12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采用跗骨窦入路可吸收螺钉加注入植骨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6月采用跗骨窦人路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20例(23侧),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手术前后进行跟骨轴位和矢状位CT扫描,拍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角和Bohler角.结果 通过平均约10月的回访观察,本组病例均一期切口愈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未出现排异反应和针孔感染.术后X片显示跟骨关节面移位<2mm.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明显改善,跟骨外形恢复基本满意.术后6月后复查跟骨复位无明显丢失,植入注射型硫酸钙全部吸收.根据AOFAS后足功能评价标准:优15侧,良5侧,可3侧,差0侧,优良率86.9%.结论 跗骨窦人路可吸收螺钉固定加跟骨内注入植骨可有效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