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肠外瘘病人营养相关并发症实施集束化护理,有效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1例肠外瘘病人(NS2002大于等于3分)进行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干预,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常规护理的18例肠外瘘病人给予营养支持进行对照。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肠外瘘病人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66.67%下降到28.57%,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对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胃大切除手术的65倒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34倒和对照组31倒,对照组按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16~20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8d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好(均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胃大部分切除病人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给予规范化序贯肠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危重病病人采取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科的危重病人50例,采取数字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对病人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对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占其中的12%;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4例,占其中的5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病病人应激性溃疡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燕玲 《华夏医学》2005,18(5):701-703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在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用单瓶输注法和混合输注法两种不同输注方式的效果。方法:抽取我科40例急危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为实验组,即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B组为对照组,即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使用两种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A组患者营养状态良好,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无1例发生撤机困难。B组有2例发生皮肤严重感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对呼吸机依赖,撤机困难。结论:用混合输注法对急危重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明显好于用单瓶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用混合输注法行肠外营养支持能保证患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营养素,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功能,减少了污染机会、医疗费用及护理工作量,是目前医院或家庭中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两组的术后营养学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术后7 d实验组营养指标水平和免疫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炎症指标水平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抗TNFα单克隆抗体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急性胰腺炎所致全肠外营养大鼠肠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采用35g.L^1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给予相同配方的全肠外营养支持,并对anti-TNFαmAb静脉内注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小儿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治疗中给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33例患者为1组,所有患者均行雾化吸入治疗,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雾化吸入治疗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11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9例患者给予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59例术后则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清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持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科治疗护理的7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术后健康状况,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把收治的72位患者随机的分配成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比组,每组36人。对照组的病人给予常规的治疗手段,要求病人在出院后积极按规定复查;实验组的病人在对照组病人相同的治疗水平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我科应该及时总结相关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以华瑞公司生产的肠外营养产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并以术后普通输液病人作为对照。结果: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肠外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肠内外营养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均分为2组(n=40),对照组患者行美沙拉嗪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对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治疗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不良发生少,值得临床深入探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4例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并配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82.69%,两组间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并配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次性造口袋用于肠外瘘病人引流肠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肠外瘘病人使用一次性造口袋引流肠液(实验组)与2008年前18例采用单纯放置引流管引流肠液(对照组)进行分组对比。结果:对照组出现红肿糜烂18例,伤口敷料污染14例,衣物污染14例,病人下床活动受限,护理工作强度大。实验组出现皮肤红肿糜烂3例,伤口敷料污染2例,衣物污染2例,病人可下床活动,降低了护理工作强度。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一次性造口袋应用于肠外瘘病人,在引流肠液的同时起到保护皮肤作用,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护理工作量,收到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探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卡文进行早期肠外营养方法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统计2006年至2009年此类病人,6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卡文进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未使用卡文,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使用卡文进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病人营养情况恢复及减少伤后并发症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用肠外营养与其联用晚期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进而探讨护理工作的要点。方法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晚期肠外营养组,分析及比较预后相关指标,客观评定肠内营养加强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病人耐受情况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胰周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及休克发生数与对照组相当;治疗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第10天APACHEⅡ评分及第10天CT评分稍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比晚期给予者无明显优势,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病人营养支持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方法 将胃癌根治术后的56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胃癌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24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早(P<0.01).实验组术后并发症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早肛门排气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的护理方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同时由专人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关教育指导.结果 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关教育指导能稳定患者的情绪,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恢复的效果和作用进行分析,并研究普通外科手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它的影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普外手术之后早期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有效评价方法。采用的主要探究方式是对比法(单一变量法)将我科近期收治的接受了普通外科手术的24例患者分为两组,在术后7天内,通过肠外方式给予观察组营养支持,对照组接受的则是传统的葡萄糖静脉滴注,并于术后第5--7天排气后给予混合牛奶。通过经过8天的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对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及两组病人的死亡率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观察组中12例病人出现了1例切口裂口,死亡病例为0;而对照组中出现了3例并发症,有2例病人死亡,3例并发症涵盖了胰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普通外科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恢复,对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