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一族具有共同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DNA病毒。这类病毒还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WHV)、花金鼠(Ground Squirrel)肝炎病毒(GSHV)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这种双层病毒含有带部分双链的环状DNA(约3,000硷基对)和内源性DNA多聚酶。根据这些特点,可将其与已知的DNA病毒相区别。这种病毒主要感染肝脏,其中WHV感染引起的肝病还包括肝细胞癌。HBV族有两大抗原系统即表面抗原(HB_sAg)和核心抗原(HB_cAg)。已发现在WHV、GSHV和HBV之间有交叉抗原性,  相似文献   

2.
1.hepadna 病毒及建立动物肝癌模型的意义。在自然界中,和 HBV 相似的嗜肝性DNA 病毒即 hepadna 病毒,加上 HBV 已发现有7种。除 HBV 外,能使宿主发生肝癌的有土拔鼠肝炎病毒(WHV)、地灰鼠肝炎病毒、鸭子肝炎病毒(DHBV)。目前已建立的动物肝癌模型有;土拔鼠肝癌模型,鸭肝癌模型以及最近研究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鸭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HBV宿主范围(人和黑猩猩)的限制及缺乏HBV体外培养系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受到了障碍。因此,人们开始寻找类似于HBV的其它动物肝炎病毒以用于研究。迄今,已发现该类家族的病毒有:土拔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昆类病毒均能引起慢性感染,属于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由于宿主动物易于获得,特别是感染DHBV鸭的动物模型,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探讨HBV发病机理及筛选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作者根据可能影响建立DHBV鸭肝炎模型的各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孟忠吉  李新宇  李磊  李东  陈悦  陆蒙吉  杨东亮 《肝脏》2009,14(2):128-131
HBV慢性感染迄今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完善的体内和体外复制系统。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发现于1978年,与HBV同属于正嗜肝病毒。研究发现,WHV在形态学、基因组结构、基因产物、复制过程、流行病学、感染过程及致病、致癌等方面都与HBV非常相似。目前,土拨鼠-WHV模型是人类HBV感染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已经用于疫苗开发、治疗性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以及病毒生活周期、致病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感染D型肝炎病毒(HDV)的猩猩和人血清分别接种上拨鼠(Woodchuck)肝炎病毒(WHV)感染的和未感染的动物。所获结果显示,来自于猩猩和来自人的HDV,均能使携带有WHV的10只上拨鼠全部感染,而非携带有WHV的土拨鼠则不能感染,证明人类的HDV不仅可以由人至猩猩的感染,而且还可以由猩猩至上拨鼠的感染;人至猩猩的感染并未改变HDV从HBsAg为外壳复制,而猩猩至上拨鼠的感染则以WHV的表面抗原(WHAg)为外壳,在动物体内高效复制,由于感染WHV的土拨鼠肝纤维化期短且能在2~3年内形成肝细胞癌。这为研究HBV/HDV感染的慢性化,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极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凌青霞  陈明泉  施光峰 《肝脏》2014,(5):362-36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为双链 DNA 嗜肝病毒,其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目前全球约有近4亿 HBV慢性感染者,其中我国约占一亿。而每年更有近100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1]。但迄今为止,HBV 感染慢性化、其持续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具体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改善 HBV 慢性感染相关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难点。  相似文献   

7.
X基因是一种仅存在于嗜肝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的基因,至今未在其它逆转录病毒和生物细胞中发现它。由于它的基因结构的特殊性及高度的保守性,提示其在HBV的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是引起肝癌的直接病因,还广泛参与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反式激活和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一、基因在HBV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Chen等以土拨鼠HBV(WHV)质粒感染上拨鼠为模型,将质粒的X基因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TTG,去除X基蛋白表达,即对X基因表达的C末端突变,形成终止密码,使X蛋白C末端分别截除52、31、16或3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感染质粒进行对照,结果发现,除在C末端截除3个氨基酸的突变质粒外,其它各种突变均不能有效感染土拨鼠。Zoulim等应用不同的感染性质粒,独立进行了相似的实验,他们将WHV的  相似文献   

8.
HBV属嗜肝DNA病毒家族,其基因组是双链松弛环状DNA(rcDNA),相对分子量为(1.6~2.0)×109,全长约为3.2 kb。在HBV的生命周期中,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是HBV的原始复制模板,对HBV的复制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除HBV cccDNA是目前抗HBV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对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HBV感染的肝癌患者肝组织(包括癌  相似文献   

9.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可引起人类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因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内HBV,故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近年来,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宿主与病毒两方面,从病毒方面展开,主要阐述了cccDNA、HBV颗粒和HBV自身组分维持HBV持续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现的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在种系发生上有关,并属同科的动物病毒已有三种: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及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对HBV复制及其基因表现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PCR检测582例HBV DNA对肝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PCR方法检测512例肝病患者和70例健康供血员的血清HBV DNA,其结果提示:输血后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检出率高,说明与HBV感染有关,70例健康供血员有12.8%HBV DNA阳性,说明目前临床使用的ELISA、RIA不等方法尚敏感PCR技术敏感、特异、可检测到10fg HBV DNA,相当于血清传染的最低限度,用于筛选供血员,对确保血源质量,控制和降低输血后肝炎有其重要社会意义。HBV DNA是HBV感染的基础,并且先于血清标志物出现,有利肝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性、非细胞毒性、部分双链DNA病毒,其通过比基因组长度大的前基因组RNA(pgRNA)进行反转录复制。HBV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也可进展为失代偿肝硬化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并与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2.5亿人成为慢性HBV现症感染者。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但大多仍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病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COBAS? TaqMan 48系统核酸定量仪对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541例患者的HBV DNA进行检测,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病毒血症分布情况。结果:在541例患者中,有153例(28.28%)检出HBV DNA,其中HBV DNA≥2000 IU/mL有31例(5.73%),低病毒血症(LLV)有122例(22.5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LLV检出率分别为14.29%、17.00%、3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患者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20 IU/ml组,低于HBV DNA≥2000 IU/ml组(P<0.05);LLV组患者肝硬度值(LSM)显著高于HBV DNA<20 IU/ml组(P<0.05),与HBV DNA≥2000 IU/ml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仍有一部分患者采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可以检出病毒标志物,其中大部分为低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与肝脏持续活动性炎症、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HBV相关肝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水平检测,探讨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152例不同时期肝病患者血清中Hcy浓度水平,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5例、肝硬化55例和肝癌42例,同时测定45例健康者Hcy浓度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cy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8.07,8.96,16.04);HBV感染肝病患者血清Hcy浓度变化与患者体内HBV DNA含量有相关性,各组HBV DNA阳性患者的Hcy水平与HBV DNA阴性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2.72,5.20,4.68)。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肝脏病变的一个监测指标,观测其在不同时期肝病患者水平变化,对慢性肝病的诊断,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205例HBV感染患者分为HBV相关肝癌组和HBV相关肝病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等因素比较。结果 1.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在不良饮食习惯、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阳性、e抗原(HBeAg)阳性等差异显著(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40岁)、HBV DNA阳性等与HBV相关肝癌相关。结论 HBV DNA阳性、年龄(≥40岁)等可能是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并用于肝病和肝癌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与肝轻微病变52例中43例,肝硬化6例中5例,12例肝癌中10例癌周组织,8例癌组织内可检测出HBV DNA。上述结果揭示了慢性HBV感染与肝癌的分子病理联系。结果还发现原位杂交与转移杂交或PCR检测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可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分子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5名血清学HBV感染标记阳性的肝病死亡病例,在进行尸检病理检查的同时,采集了肝脏以及肝外多种组织进行了HBV- DNA和HBsAg的检测。3例系肝炎后肝硬化并肝癌,1例为慢活肝、肝硬化,另1例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5例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测均为阳性,3例并肝癌的癌组织亦为阳性。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IV DNA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1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 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 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 DNA。结果31例血清TTTV 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 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 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 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 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 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 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相丽  黄象娟 《山东医药》2010,50(7):114-1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程度差异很大,HBV感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相似文献   

20.
陶晨  叶伟 《肝脏》2012,17(2):132-134
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不与蛋白共价结合.cccDNA是嗜肝D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嗜肝DNA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1-2].目前普遍使用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能很好的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但是一旦停药后HBV很容易再次复制,其原因就在于肝细胞中HBVcccDNA的持续存在,因此,清除HBVcccDNA是真正治愈乙肝的关键,HBV cccDNA的相关研究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HBV cccDNA主要位于感染的肝细胞核中,一般使用肝脏组织来检测.但是肝组织样本采集困难,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有研究检测血清中HBVcccDNA载量,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