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烧伤整形治疗中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 收治的50例烧伤整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复 合皮移植治疗,试验组予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负性 情绪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4.00%(P <0.05);试验组 愈合时间、血运恢复、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身体疼痛、社会功 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对照组(P <0.05)。结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够改善烧伤整形患者症状,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 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自2001年以来,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多种病变造成的瘢痕患者12例,术中依据瘢痕情况设计埋置扩张器的大小、形状及埋置方式,Ⅱ期行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区.结果所有患者的瘢痕全部修复,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满意.结论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全身各处瘢痕,效果肯定.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瘢痕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 自2001年以来。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多种病变造成的瘢痕患者12例,术中依据瘢痕情况设计埋置扩张器的大小、形状及埋置方式,Ⅱ期行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的瘢痕全部修复,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满意。结论 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全身各处瘢痕。效果肯定。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上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皮肤组织扩张术修复与重建皮肤软组织与深部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创伤后皮肤软组织及深部结构损伤者,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首先修复皮肤软组织,待扩张器取出时即刻修复皮肤缺损与重建深部缺损的组织。重建手术包括肌腱移位、构解术,周围神经移植及/或松解术,关节松解术,截肢残端修整术等。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重建的皮肤在质地、色泽、弹性等方面与正常皮肤相近;肌腱松解术后肌腱活动度恢复的优良率达到87.5%(TAM法评价)。结论 传统方法将修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与重建深部组织缺损分二期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具有缩短疗程、提供扩张后增加的皮肤面积及同期重建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颈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颏、下颌区烧伤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扩张术在烧伤瘢痕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较好效果。下颌颈区为活动度较大的部位 ,皮肤弹性大 ,烧伤后形成增生瘢痕 ,易引起外观畸形 ,严重者还可伴有下唇外翻及颈部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如采用传统的游离植皮方法治疗 ,外观较难令人满意。现将我们近 5年来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颏、下颌区瘢痕 2 9例的经验作一回顾性总结。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15例 ,女 14例 ,年龄 7~ 4 4岁 ,均为烧伤后颏、下颌区单或双侧片状不规则瘢痕 ,伴面颊部瘢痕者 10例。1 2 方法 在颈阔肌浅面埋置方形或矩形国产软组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采用皮肤快速扩张术修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19例外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9个创面,择期埋置37个皮肤扩张器并进行快速扩张.术后第5天开始,隔日注水扩张1次,每次注水至有局部有轻度胀感.完成扩张后制作皮瓣,修复外伤性皮肤缺损创面,分Ⅲ期手术完成.结果 37个扩张器全部完成注水扩张过程,注水扩张时间为46~63 d.有5个扩张区出现并发症,但均得到控制.19个缺损创面均得到完整修复.6个月后随防1 2例,皮瓣色泽和质地与受区皮肤接近,外观良好,局部无臃肿.结论 快速皮肤扩张术是修复某些特殊部位创伤性皮肤缺损的可行有效方法,可获得功能和美学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8.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烧伤整形外科中的常用修复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了38例患者,效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烧伤及瘢痕患者男12例,女16例,年龄9~51岁,平均年龄(32.8±7.1)岁。疾病类型:颈前瘢痕6例,四肢散在瘢痕12例,口周瘢痕6例,头皮瘢痕9例,头颅烧伤颅骨外露5例。修复面积5.3cm×2.5cm~23cm×18cm。1.2治疗方法:共放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72个,每例患者置入个数为1~3个。最终扩张容量50~650ml,平均容量(150.8±21.7)ml。扩张时问6~8周,平均7周。其中内置29例,外置9例。皮肤软组  相似文献   

9.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简称皮肤扩张术),是整形外科发展史上里程碑性的成果之一[1]。1976年Radovan设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应用于整形外科临床获得成功[2];1985年国内张涤生首先推广这项技术[3]。该项技术已成为整形外科常规治疗手段之一。本院自1996年至2001年,应用皮肤扩张术在头、面、颈、胸、背、臀、四肢等部位整形3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1~45岁,平均28岁;头部瘢痕性秃发8例,头部电烧伤颅骨外露2例,头皮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背部巨痣2例,四…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8年8月至今,共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189例,扩张过程中出现并发症18例(占9.5%),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皮肤扩张术在头皮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的改进及并发症防治。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6月,采用一期置入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常规注水充分扩张后,二期合理设计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缺损的方法,治疗头部皮肤软组织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48岁。均为头皮病变手术切除后缺损,缺损范围7cm×5cm~20cm×20cm,均不伴其他部位损伤。置入扩张器均为圆柱形,容积50~250ml,采用注射壶内置法,注水扩张时间6~16周。扩张皮瓣的范围8cm×5cm~25cm×23cm。结果32例头皮缺损均完全修复,仅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延期愈合,余扩张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1年头发生长良好,瘢痕隐蔽,外观满意。并发症4例,分别为皮瓣远端表皮坏死、血肿、扩张器外露和切口裂开各1例。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一种修复头皮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并发症发生串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瘢痕性秃发患者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5~55岁。致伤原因:烧伤33例,创伤14例,头部手术后残留瘢痕性秃发8例,其它原因2例。病程6个月~15年。共安置扩张器89枚,回顾分析时按年龄分组,进行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发牛情况及预防处理方法的对比。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81枚扩张器置入区创面愈合好,头发生长良好,8枚扩张器置入区发生并发症,其中扩张器外露、感染各2例,血肿、扩张器破裂、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和内置注射壶区瘢痕皮肤坏死各1例。5~1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同时置入2枚扩张器较1枚扩张器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其他年龄组及不同扩张器种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头皮扩张术治疗搬痕性秃发的并发症是能有效预防的,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对25例病人进行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扩张器容量为50~600ml。术后7~10天开始注水,注水总量超过扩张器容量的15%~20%,维持1~4周后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再即时扩张30分钟。除1例扩张器外露失败外,其余均获满意效果。讨论了手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一次性软组织扩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一次性软组织扩张的可能性,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laserdopplerflowmeter,LDF),在9只健康雄性白色乳猪躯干部作一次性软组织扩张术(intraoperativesustainedlimitedexpansion,ISLE),共对54个ISLE扩张的皮肤进行微循环监测,同时对扩张囊内压力与ISLE皮肤血流的相关性及ISLE皮肤病理学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一次性扩张的皮肤,其微循环灌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可提供更多的额外皮肤。为临床应用一次性软组织扩张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单腔双扩张器重叠扩张术修复皮肤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采用单腔双扩张器重叠扩张术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效率,修复皮肤缺损。方法2003年6月~2005年3月,采用重叠扩张术,将传统的单腔单囊扩张变为在同一个皮肤软组织腔隙内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治疗5例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1~28岁。前臂瘢痕2例,黑毛痣1例;瘢痕性秃发2例。病程1.5~24年。皮肤缺损范围12cm×5cm~13cm×12cm。重叠置入均采用椭圆形上200ml、下250ml的扩张器。重叠扩张区域实际注水量480~685ml。患者均采用扩张皮肤一次修复皮肤缺损区域。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的皮肤软组织扩张且一次修复皮肤缺损区域,扩张器扩张时间为27~50d,重叠扩张区域扩张皮肤13.0cm×6.0cm~14.5cm×9.0cm。术后供、受区创面均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扩张皮肤无收缩与色素沉着,未见瘢痕复发,外观修复均满意。结论重叠扩张术可明显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效率,适用于皮肤缺损边缘可扩张皮肤有限、或不便于过多剥离而又需足够多的扩张皮肤修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薄型皮瓣修复手部外伤后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手部软组织缺损,由于功能及外形的特殊性需要薄型皮瓣修复。1992年以来,采用8种薄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37例,其中腹壁下皮瓣8例,脐旁皮瓣8例,肋间皮瓣5例,旋髂浅动脉皮瓣4例,胸三角皮瓣4例,锁骨下皮瓣3例,胸肩峰皮瓣3例,大鱼际皮瓣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均获得满意功能及外形。介绍了薄型皮瓣的特点,与传统带蒂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相比,具有手术难度低、操作简便及成功率高等优点。讨论了各种皮瓣的选择原则,并提出了薄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猪皮肤撕脱伤组织中钙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细胞内钙超负荷在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分别测定猪后肢撕脱皮瓣近端和远端皮肤、皮下组织,正常、伤后1、2、4、8、12、24小时的组织内总钙含量。结果:发现伤后撕脱皮瓣近、远端皮肤和皮下组织中钙含量均增加,其中皮瓣近端伤后12小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皮瓣远端伤后24小时以后钙含量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撕脱皮瓣组织中有钙超负荷发生,钙超负荷可能在皮肤撕脱伤组织坏死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制作皮瓣,对拇指Ⅴ、Ⅵ度缺损实施再造的方法。方法1998年5月~2003年9月收治8例重度拇指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8~27岁。机器挫伤6例,热压伤2例。缺损部位均为掌骨中段及掌腕关节以远侧。其中Ⅴ度缺损5例,Ⅵ度缺损3例。于手掌桡侧置入扩张器,将局部皮肤软组织逐步扩张到足够再造拇指后,设计皮瓣;取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固定,皮瓣修复,完成再造。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再造拇指8例均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再造拇指感觉良好,两点辨别觉〈5mm。Ⅴ度缺损手功能对掌、伸、展、内收较好,Ⅵ度缺损功能恢复稍差。术后3~4个月骨性融合,皮瓣耐磨擦。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再造拇指的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为重度拇指缺损(Ⅴ、Ⅵ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19.
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采用各种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根据足部创面的部位、范围和功能要求,自1998年10月至1999年12月,分别选择6种皮瓣修复28例33处足部软组织缺损。结果:33个皮瓣中31个皮瓣均完全成活,2个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完全修复。术后6个月-17个月随访,足部外形恢复良好,负重与行走功能正常。结论:采用皮瓣修复足部深度创面有助于足部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硫糖铝对扩张皮肤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白色小猪 9只 ,自身对照。在猪两侧侧胸埋置皮肤扩张器。持续恒压扩张同时实验 组注入 b FGF和硫糖铝 ,实验 组注入b FGF和生理盐水 ,实验 组注入硫糖铝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共 7天。各组完成扩张后第 3天及取出扩张器后 6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 组皮肤表皮层增厚更明显 ,颗粒和棘细胞层次更多 ,基底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核肥大 ,染色质变浓 ,排列密集 ,表皮钉突增多 ,呈粗长发育成巨大钉突 ;真皮层厚度变化较轻 ,胶原纤维束粗而密 ,平行于皮面排列 ,弹力纤维明显增加 ;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更高 (P<0 .0 5 )。对照组表皮层和真皮层有相应的变化均弱于实验 组 ,术后 3天、6周胶原纤维可见断裂。实验 、 组表皮层和真皮层组织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各组纤维包膜厚度近似。结论 在持续恒压扩张同时扩张囊周围注入外源性 b FGF和硫糖铝 ,能更有效地刺激皮肤生物性生长 ,促进扩张速率 ,缩短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