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山医派秉承“术德合一”思想,将此思想融入临床实际带教过程中,开设虞山医派术德合一思想课程。此文围绕课程建设,梳理虞山医派学术及医德思想,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以传统试卷及标准化病人(SP)考核等方式,兼顾医术医德双重考核,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此为中医流派的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其中有不少内容未能被纳入中医药学的现代分科之中。分析历代文献,并选择其中的“医政相通及其文化心理”这一命题作为对象,从“治病治国论”、“医儒合一论”、“上医医国论”、“良相良医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及中医文化自身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医政相通及其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其中有不少内容未能被纳入中医药学的现代分科之中。分析历代文献,并选择其中的“医政相通及其文化心理”这一命题作为对象。从“治病治国论”,“医儒合一论”,“上医医国论”,“良相良医论”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复杂关系及中医文化自身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家提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明确德医交融的教育宗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推拿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在技术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推拿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针灸推拿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和运用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养,对塑造学生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非常必要的作用。但目前推拿学的课程思政文献报导较少,此文将结合推拿学德医交融方面的课程思政进行创新改革和探索,并为今后此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贵刊《红楼医闻》每期一个标题,文字优雅,内容有味,学术观点亦甚鲜明。笔者于茶余饭后研读之,竟产生共鸣,许多心里话不尽流出……一、医文同源,不可偏废在中国,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学艺术历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可称其为“传统的中国医文化”。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修养极高的文人雅士,其医学功底亦相当深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即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历史上许多中医名家,除精通医学,琴棋诗文、笔墨丹青均有涉猎乃至精通者,人称之为“儒医”。所以,中医工作者应该继承中区传统之精华,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这个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为道、儒两家之学,释直到后汉才陆续传入中国。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道、儒、释文化是如何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养料与智慧的。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文章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道、儒、释三家养生思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陈述,梳理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的道、儒、释之精,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意识到医者要兼修文化,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得以传承、弘扬,使中医药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进而发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药大学坚持把以文化人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将齐鲁文化、中医文化、现代科学文化和大学自身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以学校老一辈专家学者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作为基础,以齐鲁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为特色,以特色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构筑起以文化人体系,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  相似文献   

8.
赣鄱中医文化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中医文化,融医术医德医风之大成,对中医药医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精神支撑作用。中医药院校要以赣鄱中医文化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构建特色的中医药学生"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德育的支撑体系,促进德育各项工作的常态化、科学化、有效化,培养出具有精湛技术和高尚品德的医学生,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朱炳林 《中医杂志》2003,44(6):475-476
清代医家徐大椿著有《洄溪医案》(简称《医案》)和《医学源流论》(简称《医论》)两书。《医论》记述了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学术思想,《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既读《医论》,又读《医案》,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医案》是古代医案中的佼佼者,张锡纯曾将它与《寓意草》、《理德堂医案》譬为“华岳三峰”,“三家并峙”,是最能“瀹我性灵,益我神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者不可不读。读者会为《医案》之妙而倾  相似文献   

10.
徐坤三 《光明中医》2004,19(3):37-37
书者宗“书德”,医者宗“医德”。书艺精练如缺“书德”,难被社会公认为书家;若医术高明却缺“医德”,成不了苍生大医。故而,书道曰:“书为心画”,医道云:“医为心术”。书家作点画,是用“心”刻画出来的,医生治病,是用“心”诊断治疗的。两者情缘同“心”相印。书家柳公权说得好“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至论精辟,一言道出了学书前题,先要“正心”、“正人”。医家孙思邈则以“人命至重,以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于此”,告诫后世土医要做到“术精”和“心诚”。仔细想来,学中医与习书法,不仅刻苦勤奋磨技巧,更要注重自身修练人品;从…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86年~1997年期间,应用传统维吾尔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维吾尔医对骨质疏松症发展机制的认识 维吾尔医典籍中类似本病的记载有“痿证”、“骨枯”、“骨极”、“骨痿”等,看法与中医相似,比较准确当属“骨痿”。维吾尔医学以为;该病与肾、脾、肝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阴是以肾精为主体的精微物质,能滋润骨体,充养髓窍;肾阳即命门之火,为精神之舍,元气之根,能宣化精液,温养全身,防御…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医熏蒸疗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熏蒸疗法在南方民族医中应用广泛,虽其称谓和具体操作方法不尽相同,本文拟对苗、土家、布依、仡佬、水族医中有关熏蒸疗法的作用机理、称谓和具体操作方法简介如下。 1 熏蒸疗法作用机理探讨 在中医及民族医中均有与“熏蒸”或“熏洗”疗法相似的记载和说法,但其内涵往往不完全相同,名称也不统一。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医文献中就有“熏法”、“蒸法”、“熏蒸”、“蒸气”、“气浴”、“洗”等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不论儒、释、道对中医学的影响,即以琴、棋、书、画、诗文之类文学艺术,也与医学有着相关的作用。程门雪先生说过:“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也。”那就不只是相关,而且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言下之意,没有诗文之类的修养,不可能成为名医。如果一个医生,只注重临床疗效,而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医匠,而不会是一个医学家.那么,诗文书画跟中医学究竟有些什么内在联系呢?  相似文献   

14.
黄少岐(1861—1923),清末民初上海名中医。上海中医学院所编《中国历代医史》作如下介绍: “黄少岐,广东人。业儒通医。清宣统间,来沪行医。神州医药总会成立,被推为会长。神州医药专门学校任校董。对中医学识,颇多发挥。卒年62岁。”《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及《中医人物词典》(中国中医研究院编)等书中,亦有相似记载。他是我的父亲,原名黄仰文,因敬慕《黄帝内经》岐伯之名,而改名少岐(少者自谦之意)。原籍广东番禺,由科举而致仕,故称“业儒通医”,在南京任官职,因深恶清末官场之腐败,更兼清廷督办审处“江洋大盗”案(当时所谓“江洋大盗”,主要为  相似文献   

15.
张其成 《国医论坛》1991,6(6):12-14
近来,海内外出现一股“医易研究”热.中医与易学(不仅仅是《周易》)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促进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综观此项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在“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上下功夫,在易理与医理的圈子里打转.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认为中医整体观来源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②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来源于《周易》阴阳消长、刚柔进退的变易思想;③认为中医的辨证方法、直观悟会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皆源于《周易》;④认为《周易》的阴阳学奠定了中医学基础;⑤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源于《周易》;⑥在易学象数与中医运用方面,虽有涉及但较薄弱.前五个  相似文献   

16.
佛医学是古印度“医方明”与我国传统中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佛医学中有关针灸之学的论述颇丰,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佛医针灸在经络理论上有着与传统中医学认识相因相承的地方,如“十二经脉”理论,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如“三脉七轮”学说以及对十二经脉立体结构的认识。在临床诊疗方面,佛医针灸主要具有遵循原则,注重手法;针药结合,相辅相成;针咒结合,身心同治;多针(灸)并用,重用心针(灸)等几方面的特色。佛医针灸之学自佛陀时代便盛行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诞生了一代代精通针灸、医术精湛的僧医,为佛医针灸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佛医针灸的临床治疗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众多疾病,其中,佛针治疗眼科疾病采用的一种特色疗法——金针拨障术,对我国的中医眼科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医·意·易     
中医的精髓,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全面地掌握和运用中医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有结合各方面知识分析和治疗疾病的“悟性”—意,那么这种“悟性”的产生则要借用易学的“圆道”。易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坤三 《光明中医》2004,19(1):47-48
阅读《书法》杂志 ,领略“名医翰墨”。历代医家注重中医治学与书法艺术融会贯通 ,其医学业绩卓著 ,并书法造诣精湛 ,令鄙人感染入胜 ,余味盈溢 ,即兴文思。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我有幸拜师一位临安名中医门下学中医。真高兴极啦 !随师临诊 ,师长口授 ,我抄处方。但是 ,虽有从事医业的愿望 ,却缺乏书法素养的修炼。尊师看我抄方 ,遂流露出不愉快的表情 ,说我的字没有功力 ,写得不好 ,丢了他医方的面子 ,便立训谕 :“不学好毛笔字 ,别给我抄方子 !”业师严谨治学的教导 ,晚生声声入耳。有一天 ,来了位大学中文教授谒诊 ,由我磨墨 ,师长开方。诊…  相似文献   

19.
在党中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医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中医临床思维”和“医者仁心”的共同培养。此文从“道、法、术、器”4个角度具体探讨了中医专业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为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探索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儒医是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结合的载体。故以清代蜀中儒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儒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刘氏父子由儒转医的深层原因进行阐析,认为刘氏家族世代习儒,格物致知、济世救人、知医为孝是促使其由儒转医、医儒结合的客观条件,在他们身上有着儒学和医学的双重特性,集中反映出"医儒同道"的文化色彩。刘氏父子自儒转医、儒医结合的成才路径也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中医传承中,不应单一地看待中医理论体系而忽视其背后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