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魏岗之多年来,临床神经病学家曾寄希望于脑卒中后早期使用血栓溶解药物重建缺血区循环,以减少脑损伤,改善预后。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溶栓治疗的结果表明,颅内出血率太高,因而溶栓治疗被摒弃。近年来,由于对脑梗塞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3.
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性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溶栓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溶栓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金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4):255-256
<正>脑卒中为我国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病死率和病残率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超过肿瘤和冠心病[1]。鉴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的特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成为当前各医疗中心临床工作及科研的重点。在目前开展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中,以超早期溶栓、卒中单元、抗血小板药物和发病后早期开始的规范化康复治疗为十分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方法。而发病后超早期溶栓则是最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6.
2006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卒中在发达国家居民死因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心肌梗塞和肿瘤,卒中还是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85%的卒中为缺血性卒中,其余为出血性卒中。在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中,患病1年后有60%死亡,还有35%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不能自理。而较轻的卒中也有40%的患者死亡或生活不能自理。卒中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卒中是不断进展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估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发病3h内的4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并就患者预后良好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等与国外多个大样本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行DSA显示25%(10/40)未见血管闭塞,7.5%(3/40)有严重血管狭窄(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67.5%(27/40)发现血管闭塞(颈内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24例于发病后180~390 min[平均(304±61)min]开始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TICI分级2或3级)为79.2%(19/24).再梗死发生率为7.5%(3/40).3个月时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比例为60%(24/40),与NINDS试验安慰剂组[27.2%(85/3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NIHSS评分≤1)比例为52.5%(21/40),与NINDS试验rt-PA组[31%(97/312)]、安慰剂组[20%(62/312)]和IMS[27.5%(22/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5%(1/40),病死率为10%(4/40),与NINDS试验rt-PA组、安慰剂组、EMS和I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和动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提供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伴随的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纤维蛋白溶酶治疗卒中,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并发的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卒中治疗后24~36h的症状性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人类第二位致死原因和成人主要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43.70% ~ 78.90%.在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116 ~ 219)/10 万人,脑卒中发病率(259.86 ~ 719.00)/10 万.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不乏文献报道,但高级别证据证实有效的方法仅包括卒中单元、超早期溶栓治疗和阿司匹林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3):267-284
正1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仍是超早期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因其可显著改善AIS预后,被国内外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2012年12月《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1])和2014年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对规范我国AIS 相似文献
14.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4)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首次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5例)及未溶栓组(35例)。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于出院时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3个月后采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降低,预后良好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并且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对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与1年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根据NIHSS记分评价神经功能及患者1年后的预后。结果 72例患者23例在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年龄<60岁(OR1.9,95%CI 1.7 to 3.2)、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OR3.87,95%CI 1.9 to 9.2)与神经功能改善相关。结论年龄<60岁、入院时血糖水平<8 mmol/L及轻中度卒中是静脉内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相关,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是1年后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卒中在美国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致死原因,并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致残原因。在过去的20年,卒中治疗方面有许多进展,主要集中在预防、急性期干预和减少相关死亡率方面。大多数急性期的干预目标是灌注不足和功能受损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及时的脑血流供应将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区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研究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仁济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共计105例患者,其中56例患者基线NIHSS≤5,为轻型卒中组。其余49例患者基线NIHSS5,为非轻型卒中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溶栓后NIHSS降分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14 d功能恢复良好率(MRS3分)的差异。结果基线资料比较了两组性别比、年龄、溶栓DNT时间、高血压,糖尿病,TIA,既往卒中史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非轻型卒中组有心脏疾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较轻型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23(46.9%)vs 7(12.5%),P0.01)。非轻型卒中组心源性卒中的比例明显高于较轻型卒中组,有统计学差异。[15(30.6%)vs 3(35.4%).,P0.01]。非轻型卒中组并发症发生率较轻型卒中组并发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11(22.4%)vs.2(3.6%),P0.01]。非轻型卒中组发生溶栓后颅内出血5例,牙龈出血1例,而轻型卒中组没有出血发生。非轻型卒中组有6例死亡,轻型卒中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6(12.2%)vs.0(0%),P0.01)。两组在溶栓治疗后24 h、14 d NIHSS降分率相似,没有统计学差异。溶栓后14 d MRS3分患者,轻型卒中组为(76.8%)优于非轻型卒中组(59.2%),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与非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相似,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未发现颅内出血,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卒中一直是急诊最为常见的急症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卒中急性期管理存在理念滞后、医疗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近年由于国内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指南对院内处理流程提出了时间要求,临床医师常处于既要提高诊疗速度又要降低风险的两难境地。目前我国卒中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溶栓管理模式将极具意义。国外由于较早开展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流程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