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治疗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65例不同意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SAH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连用14d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头痛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SAH安全、可靠、疗效好,可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尼莫地平组(A组,n=35)和尼莫地平组(B组,n=33),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尼莫地平治疗、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A组加用依达拉奉60mg/d,静脉滴注,连用14天,B组不用依达拉奉。观察两组病后30天内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缺血(DCI)、再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P<0.05);CVS、DC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死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轻CVS、DCI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动脉瘤性SAH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d。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8d、9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d、14d、28d及90d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近期疗效(1~14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远期疗效(15~90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用于动脉瘤性SAH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应用早期康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脑出血122例做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1),两组均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增加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早期康复、依达拉奉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36%明显高于对照组72.1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8%低于对照组6.55%,但是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康复、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8例,行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42例,行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随访2~3月,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定疗效并统计疗效结果.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患者两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两项评分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恢复其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40例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并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40例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3组治疗后7 d、14 d、28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后各时段明NIHSS评分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忠  蒋恒波 《右江医学》2008,36(2):140-14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予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采用C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卒中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吡拉西坦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作为基础治疗。依达拉奉和吡拉西坦分别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CT测量卒中灶体积。结果 依达拉奉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卒中灶体积小于空白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和吡拉西坦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脑血栓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94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7)及观察组(n=47),对照组行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行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hs-CRP、TNF-α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无肝肾异常,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脑血栓获得让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模型,将24只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组),72 h后处死大鼠.处死前每天统计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死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达拉奉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SAH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SAH组(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依达拉奉可降低脑组织iNOS的表达.结论 依达拉奉可改善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8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或手术证实.结论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急性期诊疗中的作用、评价MSCTA在SAH患者病因诊断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患者,在超急性期(24小时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和诊断SAH...  相似文献   

13.
马荣  马强  刘娜嘉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78-77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68例中,有25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证实CTA诊断者20例,包括3例经MSCTA检查阴性患者,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结论 MSCF颅内血管造影术可替代DSA检查,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它提供的信息对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危险级别患者的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2例SAH患者进行低、高危险级别分组后,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的CVS程度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低危险级别25例,高危险级别7例,发生CVS患者12例(占37.5%)。25例低危级别患者中,18例(占72%)MSCTA表现正常,7例(占28.0%)出现轻度CVS,多无临床体征;7例高危级别患者中,2例(占28.6%)MSCTA表现正常,5例(占71.4%)出现中重度CVS,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低、高危险级别患者与MSCTA检出的CVS程度比较,Z=-2.936,P〈0.05。结论:MSCTA可准确无创地评价SAH后CVS程度,指导临床分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孟庆涛  郑穗生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0,31(11):1290-129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烟雾病中的价值。方法 17例烟雾病病例均行CT平扫及MSCTA检查,所得原始容积数据在ADW4.3工作站上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技术重组各种图像。结果 CT平扫可显示颅内缺血及出血性改变。MSCTA及后处理成像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均可显示颅底部异常增生的侧支血管网。结论 MSCTA可清晰显示烟雾病的血管改变特点,而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关系。此检查方法方便、快捷、无创,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145例经头颅CT所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表现:头疼138例(95%)、呕吐126例(87%)、脑膜刺激征阳性105例(73%)、意识障碍42例(28%),所有病人中有10例放弃检查,13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造影阴性者30例(20.7%)、颅内动脉瘤98例(67%),动静脉畸形1例,moyamoya5例,动静脉瘘1例。结论SAH病人是一种神经外科急症,一般病情重,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有条件的神经外科中心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有效手术干预,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s a medical emergency which can lead to death or severe disability. Mis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patients with SAH is a common problem. How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both the clinical physicians and medical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a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SAH on clinical non-contrast head CT scans. The novelty includes approximation of the subarachnoid space in head CT using an atlas based regist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to the detection of SAH. The study included 60 patients with SAH and 69 normal controls from clinical hospitals. Thirty patients with SAH and 30 normal controls were used for training, while the rest were used for testing to achieve a testing sensitivity of 100% and specificity of 89.7%. The proposed algorithm might be a potential tool to screen the existence of SAH.  相似文献   

18.
吴若芬  李莉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3):236-237,I0004
目的应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和MCDS-2011细胞诊断系统对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不同时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常规抽取脑脊液,经Cytospin3型细胞玻片离心仪离心制片,进行MGG染色。用MCDS-2011细胞学诊断系统进行细胞分类。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的细胞特征是:4小时-3天的内脑脊液中是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3天后明显减少。3—5天出现单核-吞噬细胞,并可见到红细胞吞噬细胞。5—7天脑脊液中开始出现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结论应用该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给临床提供一个直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诊断、病理学监测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30例,全部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及手术结果对比,比较肿瘤检出的准确率。结果:30例患者中,术后证实脑动脉瘤33个,MSCTA检出动脉瘤31个,其中漏诊2个,与手术结果相符31个,诊断准确率为93.9%;DSA检出动脉瘤30个,其中漏诊2个,误诊1个,与手术结果相符30个,准确率为90.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诊断准确率高,无创、快速,可作为脑动脉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本院开展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SAH的发生率为4.5%(3/66),3倒患者早期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增加,于24h后恢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出血分别于24h、3d和5d吸收,随访至今无明显异常.初步分析显示,SAH发生与血管狭窄率、支架释放前是否球囊扩张等明显相关.结论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SAH机制复杂,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停用和恢复抗凝、抗血小板的最佳时间需要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