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达到最佳救治效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快速急救、术前准备等。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在救治各个环节上遵循损害控制外科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解答: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是多发伤急救效果与时间的关系,即在最短时间(急救的"时间窗")内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能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多发伤的急救存在明确的"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了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获救机会,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  相似文献   

3.
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人民军医》1995,(9):11-12
现代战争中因火器世颅脑伤而致死者约占各种单纯伤致死者的一半。如何提高火器性颅脑伤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已成为神经外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颅脑火器伤的急救颅脑火器伤创伤重、变化快,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急救处理,应依据伤情及救治条件进行现场急救,快速有效地为后送创造条件。快速后送是提高火器性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交通工具的改进尤其是救护直升机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后送伤员的时间。据统计,1982~1985年黎以战争期间,113例颅脑火器伤伤员的平均后送时间仅为2h。后送时间的缩短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在…  相似文献   

4.
解答:首先要遵循时效性原则,和其它严重创伤急救一样,交通伤也是时间依赖性疾病,有救治的时间要求,应努力在伤后1小时内让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院内各个救治环节均要快速进行,迅速通过;其次是坚持一体化救治的原则,在严重创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创伤1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刨伤常累及多器官组织,病情进展快,诊治难度大,伤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对严重创伤的急救和治疗十分必要。我们通过总结12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提出多发性创伤的急救程序化操作,可有效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对创伤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例资料,记录院内救治的急诊科处理时间及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及手术室准备时间等,计算出患者入院至手术室的时间和入院到确定性治疗时间,比较各年度的差异.结果 伤后平均入院时间为207分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云南边防军人这一特殊群体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寻求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方法及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342例军人交通事故伤的就诊资料。结果15年间,云南边防军人道路交通伤呈逐步增长趋势,患者以多发伤居多,受伤至就诊时间较长,平均后送时间为3h以上;就诊前多数患者缺乏特殊处理措施。结论后送时间长和后送人员医疗卫生知识较差是造成交通伤患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创伤急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是减少军人交通事故、降低死亡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多维、全方位、大纵深,在短时间内伤员量骤增,复合伤、重伤员比例增加,战时一线自救互救任务繁重[1].现代战争对卫勤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如何最有成效地提高卫勤人员现场急救技能,值得深入思考.为了真实有效地锻炼卫勤人员的现场急救技能,提高救治水平,我院利用与云南省交警总队建立的"军警共建交通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平台[2],将卫勤人员分期、分批派驻高速公路急救站跟班实训,参加交通伤伤员的现场救治.此模式运行7年来,救治了大量的车祸伤员,降低了伤员的病死率,并提高了卫勤人员的创伤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0.
时效救治理论基于战伤救治提出,其概念是以战伤救治时效性规律为指导,最大限度发挥时间因素在战伤救治中的作用,以赢得最理想的救治效果[1].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随着战争形态、作战理论、作战样式的变化,伤员伤类、伤情日趋复杂.依靠高新技术的快速后送工具、复苏、急救器材、野战卫生装备,以及现代战伤救治理论、技术,包括抗休克、抗感染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战争中伤员接受不必要的重复治疗及阶梯设置过多等对战伤救治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对基层部队178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比较不同的院前时间、急诊手术的地点、救治方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由基层负责现场抢救,并在基层实施急救手术,抢救中心负责前援及后续治疗的救治模式,符合基层部队严重多发伤救治特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多发伤院内紧急救治规范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对于多发伤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制定院内紧急救治规范前2年内的46例为对照组,规范制定后的4年内的132例为绿色通道组。分析两组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院内各救治环节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年龄、致伤机制、ISS评分无显著差异;绿色通道组在急诊科处理、放射影像科检查和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绿色通道组死亡6例,死亡率为4.55%;对照组46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0.70%(P0.05)。结论基于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多发伤急救团队制定的多发伤院内救治规范可显著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重视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细节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多发伤涉及多个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救治,因而临床救治难度大,急救手术时间长[1],应优先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策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多数医院尚不能合理应用DCS以有效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1].笔者就如何从DCS的细节出发,对如何提高DCS的应用水平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急救进展对未来战伤救治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建新 《人民军医》2002,45(10):570-572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战伤救治的需要 ,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当代急救医学观念、技术的发展 ,更新战伤救治的观念和方法 ,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急救程序、急救技术和急救进展对未来战伤救治工作的启示。1 现代信息技术的启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远距离伤员的救助范围 ,缩短救助时间和扩大医疗范围。主要体现在卫勤指挥和远程医疗两个方面。1 1 卫勤指挥 包括统一调度和实时监测与调控。1 1 1 统一调度 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对伤员数量、救护单位进行合理的配置。1 1 2 实时监测与调控 不仅体现在对急救和后送中 ,也体现在对伤…  相似文献   

15.
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院前急救"绿色通道"与院内救治的2 947例交通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院前、院内救治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 947例患者中,2 089例手术治疗,858例非手术治疗,以颅脑及四肢受伤为主,伤后1 h以内入院1 874例(占63.6%).共抢救成功2 736例,成功率为92.8%,死亡211例,死亡率为7.2%.结论 交通伤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共享背景下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让人们生活更便捷,通信更通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坠落等高能量因素而致伤的人数较前显著增多,尤以严重多发伤为甚。创伤的早期有效救治是关键,构建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让患者在创伤发生后1h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能极大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而5G技术应用于创伤急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合理调配、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及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创伤病人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某部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创伤病人临床资料。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门急诊创伤患者人数、伤后入院时间、伤情伤类分布、主要救治效果及转归,并对死亡患者构成及相关原因进行分类和汇总。结果该院2008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门急诊创伤病人总数共计1 453人,收住院人数61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例20.3%;其中轻伤占39.78%,中度伤占29.57%,重度伤占18.72%,危重伤占11.93%。创伤患者受伤后到院就诊时间相差极大,但大多超过1h;共死亡135人(占9.29%),其具体原因除严重原发伤外,主要包括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高原地区高发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需要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低氧血症对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救治结局及机制的影响,注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防治创伤性休克及各种严重并发症,以提高高原地区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创伤已成为40岁以下成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其中严重多发伤及其伴发的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1].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创伤急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传统的专科专治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的严重多发伤急诊规范救治因其强调生存链与创伤救治连续体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医师所重视和接受.我院2007年1月创建急诊危重病中心,采取创伤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对严重多发伤实行急诊规范化救治.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现代野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工作必须遵循简单、安全、快速、有效的救治原则,要求伤员受伤后黄金抢救时间内应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为降低骨关节多发伤的致残率,为此我们探讨骨关节多发伤的特点及其救治程序.  相似文献   

20.
《人民军医》2006,49(3):186-186
福建厦门解放军174医院野战医疗队江建东来稿: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与后送。文章说,为了有效提高未来高技术渡海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野战医疗队随同演习部队进行抢滩登陆演习,边保障、边体验,总结了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特点及救治后送经验。他们针对抢滩登陆作战特点,总结在颅脑伤救治和后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化战救意识,做好战前训练;(2)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伤员;(3)掌握正确的头部外伤包扎技巧;(4)保持呼吸道通畅;(5)准确判断伤情,避免漏诊;(6)建立大静脉输液通路,保证后送过程中急救药物顺利输入;(7)推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技术,提高颅脑伤救治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