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男,69岁,因心前区疼痛20min入院。查体:BP50/40mmHg,神志清楚,烦躁不安,口唇紫绀,四肢冰冷,双肺(-),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低弱,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Ⅱ、Ⅲ、AVF、V2~6导联ST段下移大于0.5mV,T波倒置,急查肌钙蛋白、肌红蛋  相似文献   

2.
3.
4.
罗煜  李红娟 《吉林医学》2014,(8):1713-1714
目的:探讨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患者35例,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对35例患者进行一定的活动限制,并结合现在先进的吸氧、扩冠以及抗血小板聚积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对患者综合的治疗后,33例患者治愈好出院,但有2例在抢救中猝死。结论:心电图是比较常用的检查方式,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心肌酶学检查是诊断急性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疾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0岁。二个月前以急性内膜下心肌梗死在本院就诊治疗。因活动后气急,乏力9个月于2001年5月26日再次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21/13KPa。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初步诊断为肥厚性心脏病,可疑冠心病,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电图示图1: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③左室肥厚并劳损;④广泛的STT改变。一周前赴上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超声心动显示:左室肥厚,以心尖部为明显,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状动脉发育均衡型。左室造影显示心尖局部肥厚、心…  相似文献   

6.
<正>脑出血合并脑心综合征近年受到人们重视,临床上以心肌缺血样改变(ST段抬高)、心律失常(如窦缓、阵发性房颤)多见,而出现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少见,因其临床表现、早期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易被误诊,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致猝死。笔者现将脑出血合并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为常见急重危症,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一旦发生需迅速抢救。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而抢救的关键是积极的再灌注治疗和有效的药物治疗,这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胸痛2个月,加重1周,再发2小时于2011年5月12日20时淮安市中医院急诊.入院当天18时左右,于饭后活动时出现胸痛,伴冷汗,持续不缓解.患者近2个月反复出现胸痛,活动时发作,部位为心前区,持续几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近1周来,胸痛发作频繁,每日2~3次.患者有糖尿病史2年,服用消渴丸,每日3次,每次5粒,平素未监测血糖;否认高血压病史,有吸烟史50余年,平均每日20支.  相似文献   

9.
心肌桥是覆盖于冠状动脉上的浅层心肌,长节段的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影响大,可出现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冠状动脉造影对其有较高诊断价值。慢血流指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血流为TIMI 2级及以下,可导致心肌细胞水平低灌注,引起相应部位缺血。当心肌桥及慢血流同时存在时,则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两者并存而引发的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8岁。突发胸骨后持续性闷痛,疼痛放射到颈部、双上臂,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40分钟后到本院急诊科就诊。测血压为13.3/7.5kPa,心率64次,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区均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EKG示:窦性心律,V1-V4ST...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猝死并不多见,且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我们在工作中检见1例猝死少年,较为罕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猝死复苏时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心肌梗死猝死患者49例,分为猝死成活组21例,猝死死亡组28例:详细记录抢救过程中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用药情况。结果 性别、血压、心率、心梗部位、电除颤次数及能量、肾功离子不是影响住院心肌梗死猝死复苏的因素。年龄的增加、尿糖阳性、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及呼吸兴奋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梗死猝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异丙。肾上腺素及呼吸兴奋剂。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涛 《中外健康文摘》2007,4(7):166-167
笔者自2002年10-2006年11月,共诊断2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患者,诊断体会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头晕、胸闷、全身乏力1周于1999年4月2日急诊入院。患者1周前自诉有受凉感冒及劳累病史,出现头昏、胸闷、全身乏力,无心前区疼痛。在检查过程中患者突然四肢抽搐,随即出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高危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其中AMI猝死组94例,AMI非猝死组(包括住院期间非猝死性死亡及存活者)609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等80多项指标均给以统计和分析。结果 两组分析比较:情绪应激、高血压、脑卒中史、梗死时有心衰、梗死时有休克或低血压、心率偏慢、QRS低电压、心室复极指标异常、高血糖、高脂血症、室内传导阻滞等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34岁。主因夜间出现大汗、乏力并晕厥,醒后有少量咯血于2013年12月10日入院。行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多,肺内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查肿瘤全套标记物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好转。2014年2月1日患者再次出现大咯血1次,量约100 ml,就诊呼吸科,查胸部CT示双侧肺炎。化验结明三项示: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弱阳性。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