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纤维蛋白板测定头颈肿瘤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PA),结果表明:①头颈恶性肿瘤原发灶、颈淋巴结转移癌PA活性增高,比活性均值高于相应癌灶邻近正常组织和头颈良性肿瘤组织(P<0.01);②在原发灶中PA比活性均值随肿瘤分期的进展而递增。提示PA可能是参与头颈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的机制之一,PA使头颈癌细胞激活纤溶系统降解癌周组织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31例头颈部鳞癌患者癌组织内t-PA、11-PA、PAI--1、PI及TGF-p的定位,并对上述因子的定位与局部癌浸润、原发肿瘤的范围和颈淋巴转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酶抗体技术对头颈鳞状细胞癌中;①尿激酶型PA(11-PA),属蛋白酶,也是蛋白酶激活物;②组织型PA(t-PA),较U-PA更具血栓特异性;③PALI;④纤溶酶抑制因子(PI);⑤TGF-p进行定位,并探讨它们与肿瘤浸润、大小(即UICC标准中TNM分期中的T,原发癌的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共检查了31例…  相似文献   

3.
纤溶酶原激活物(PA)的肿瘤学意义自70年代始受到关注,国外深入研究认为:恶性肿瘤组织中PA升高,其直接参与肿瘤的转化、发生、浸润及转移;肿瘤细胞PA的合成和分泌可被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调节;测定PA在肿瘤组织和体液中的含量有助于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本对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头颈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凝血纤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涉及头颈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过程的凝血纤溶因素主要有:血小板和纤溶酶原激活物,通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增多、血小板聚集机能亢进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高,这种变化随恶性肿瘤病程进展而趋普遍和显著,反映了高凝、高纤溶状态有可能促进头颈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及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系统是纤溶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u-PA、u-PA受体、u-PA抑制剂等,u-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它能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从而解胞外基质(ECM)介导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文就u-PA系统化学性能及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头颈肿瘤的转移标志物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包括整合素家族,钙粘蛋白家族,CD44;蛋白溶解酶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与头颈肿瘤转移有关的抑制基因有P^53基因,nm23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等。研究肿瘤转移标志物有助于判断头颈肿瘤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抗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组化技术,对5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24例头颈部良性病变组织中IA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良性病变的IAP表达均为阴性,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1.6%,其中高分化癌(Ⅰ、Ⅱ级)、低分化癌(Ⅲ级)、未分化癌(Ⅳ级)的阳性率分别为66.7%、90.0%、100.0%和100.0%。IAP表达阳性率的高低及表达程度的强弱与头颈癌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IAP可望成为一种有用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FDG—PET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诊断中较CT和MRI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肿瘤放射、化学治疗的评价、复发肿瘤的监测以及颈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头颈鳞状细胞癌容易发生局部复发、颈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预后差。肿瘤干细胞在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是分离鉴定肿瘤干细胞的重要物质基础。循环肿瘤细胞是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入外周血中继而形成转移灶的一类细胞,其中部分具有干细胞特性,其与肿瘤的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相关的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于刚  关宏程 《耳鼻咽喉》2000,7(4):229-232
目的:为了探讨P^16蛋白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瑟癌组织恶性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82例声门上型喉癌的原发灶、癌旁组织及颈淋巴进行了P^16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喉癌原发灶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54.9%;其中无颈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8.3%;有颈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4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度恶性组原发灶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62.2%;高度恶性组原发灶  相似文献   

11.
在119例鼻咽癌和19例鼻咽部粘膜中用S-100蛋白和Lysozyme抗体、SPA酶标法检测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LC)和巨噬细胞。定量研究发现,癌组织中有不同密度的LC和巨噬细胞分布,前者主要位于肿瘤细胞间,后者分布于癌巢周围。而LC密度与组织学分型、平均生存期密切相关。伴有LC浸润的病人较无浸润者其生存要长,浸润密度为阴性(-)、阳性(+)和强阳性(++)者,平均生存期为26.9,51.7和72.6个月(P<0.005),而病人的预后与巨噬细胞浸润无关(P>0.25)。结果提示,LC参与肿瘤免疫,它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头颈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金属蛋白酶通过对ECM的降解而促进肿瘤的浸润,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则通过下调金属蛋白酶活性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头颈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头颈肿瘤是从原位癌开始发展到微小浸润癌、基底部浸润癌和伴淋巴结转移的深部浸润性肿瘤。在局部控制率获得改善的同时,头颈肿瘤学家仍面临着控制远处转移的问题。本研究对喉癌颈廓清标本中临床病理诊断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病例行进一步检测,以探讨其发生微转移的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以及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探讨其与下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下咽癌组织及20例下咽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uPA蛋白的表达及以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uPA蛋白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8.33%(47/6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01),uPA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MVD计数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0.01);两者与患者发病年龄及肿瘤原发解剖分区均无明显相关性;下咽癌组织中MVD计数与uPA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61,P<0.01);uPA阳性并MVD高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0.91%(20/22),明显高于uPA阳性并MVD低表达组(52.00%)及uPA阴性MVD低表达组(30.77%)(χ2=9.538,P<0.05)。结论 uPA蛋白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活跃的新生血管生成和uPA蛋白的高表达与下咽癌的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uPA高表达且MVD计数高的下咽癌患者发生肿瘤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uPA的表达强度及MVD的计数值可作为判断下咽鳞状细胞癌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nuorinenuorodeoxyd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融合显像在头颈肿瘤的原发灶诊断、复发的检测和诊断分析未知原发肿瘤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7例已确诊头颈部原发肿瘤或转移癌,进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并与临床资料对照。结果鼻咽癌组治疗前4例PET-CT均查出原发灶,其中2例确诊有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鼻咽癌放疗后12例中4例PET-CT检查鼻咽部及颈部淋巴结均为阴性表现,符合临床和病理诊断;2例放疗后原发灶复发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例查出颈部淋巴结及全身多处转移经随访证实;6例鼻咽原发灶PET-CT检查阴性表现.但4例颈部显示淋巴结转移经病理检查证实,2例肺部、纵隔等有转移灶未经病理检查证实。未知原发肿瘤颈淋巴转移组4例患者PET-CT均检出原发灶,3例病理检查证实,另1例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他头颈肿瘤组7例治疗后患者中,2例患者无复发转移表现,5例不同部位肿瘤检出原发部位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有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1例放弃治疗未经病理检查证实。结论^18F-FDGPFT-CT将PET提供的肿瘤代谢图像和CT提供的解剖图像结合,对头颈原发肿瘤诊断,检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不明原因转移癌原发灶的诊断及远处转移灶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下咽癌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下咽癌标本22例,取下咽癌患者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及癌旁组织;另取良性病变(声带息肉)标本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IF在各类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下咽癌原发灶、转移灶中MI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下咽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临床分期Ⅲ、Ⅳ期的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结论 MIF与下咽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肿瘤临床分期越晚,其表达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7.
对30例喉癌伴颈淋巴结转移者进行DNA图像分析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测定。结果显示:原发灶和转移灶的DNA含量(13.8233,12.2144),AgNoR数目(10.973,11971),CEA阳性率(70%,75%)及ER阳性率(70%,4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生存期大于5年者DNA含量、AgNOR数目和转移灶CEA阳性率显著低于生存期小于5年者,而转移灶ER阳性率在预后良好者显著高于预后差者。接受放疗者预后转好(P<0.05)。提示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原发灶和转移灶对判断预后意义更大;对预后指标较差者应加强放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Ets-1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在下咽癌原发灶及其颈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下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单纯手术患者下咽癌原发灶及相应36例颈淋巴结转移灶中Ets-1、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52例下咽癌原发灶中,Ets-1、P-STAT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61.54%(32/52)和75.00%(39/52);Ets-1、P-STAT3蛋白在T3~T4级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T1~T2级(P<0.05,P<0.01);在有颈淋巴结转移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Ets-1蛋白在有肺转移下咽癌原发灶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肺转移者(P<0.05);在36例有颈淋巴结转移下咽癌中,Ets-1、P-STAT3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率分别为52.78%(19/36)和58.33%(21/36);原发灶P-STAT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转移灶(P<0.01)。结论Ets-1和P-STAT3蛋白在下咽癌中均高表达,并与肿瘤T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ts-1表达还与肺转移有关。Ets-1和P-STAT3有可能成为临床判断下咽癌侵袭性、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头颈肿瘤患者化疗的用药选择对27例新鲜头颈部Ⅲ、Ⅳ期癌组织行四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比色法(简称MTT法)8种药物敏感性测试,成功率为92.6%。药敏阳性率与对应药物文献报道的单药化疗有效率极为相似,药敏顺序为:PYM(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HHA(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MTX(甲氨喋呤,Methotrexate)>CBDCA(卡铂Carboplatin)>MMC(丝裂霉素C,MitomycinC)>5-Fu(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VCR(长春新碱,Vincristine)>VP16(足叶乙甙,Etoposid)。认为MTT法为头颈部癌药敏测试较为理想的方法。头颈癌对HHA有较高敏感性,可将其用于头颈癌药敏测试和化疗中。头颈癌原发部位、鳞癌分化程度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以下简称为ER)表达不同,其化疗敏感性无差异。鳞癌的化疗敏感性显著高于腺样囊性癌。异倍体癌肿的化疗敏感性显著高于二倍体癌肿。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nm23-H1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发展中的作用,应用Northern杂交技术,观察和分析了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显示,31例喉癌组织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较7例癌旁正常组织高,但差别无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11例)和临床Ⅲ、Ⅳ期组(23例)癌组织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例)和临床Ⅰ、Ⅱ期组(8例)(P<0.01和P<0.05)。提示nm23-H1基因可能在抑制喉癌淋巴结转移或癌组织生长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