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容量控制通气(VC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CPB)后气道压力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下行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均采用传统的VCV模式。CPB后A组继续采用V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PCV模式;B组则先采用P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分别在每种通气模式结束后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记录气道压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与CPB前VCV模式相比,CPB后VCV和PCV模式下PaO2(179.4±100.4和235.7±121.2 mmHg)下降,平均气道压(Pmean)(10.4±2.2和8.7±1.8 cmH2O)和气道峰压(Ppeak)(20.2±3.6和18.3±3.0 cmH2O)升高 (P<0.05);与CPB后VCV模式相比,CPB后PCV模式下Pmean(8.7±1.8 cmH2O)和Ppeak(18.3±3.0 cmH2O)降低(P<0.05),而PaO2(235.7±121.2 mmHg)升高(P<0.05);与CPB前VCV模式相比,CPB后VCV和PCV模式下PaCO2、Sa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CPB后,与VCV模式相比,PCV模式下能提高氧合作用,且气道压力低,可防止加重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开胸手术单肺通气中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呼吸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46例术前肺功能不正常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年龄均>60岁,双肺通气(TLV)期间均采用VCV模式(TLV-VCV),单肺通气(OLV)后先采用传统方法通气(OLV-VCV1),25 min后改为单肺保护通气(OLV-VCV2),25 min后再改为压力控制通气(OLV-PCV)。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分钟通气量(MV)等。结果与TLV-VCV比较,OLV-VCV1模式时Ppeak、Pplat、Raw升高(P〈0.01)、Cdyn降低(P〈0.01)。与OLV-VCV1比较,OLV-VCV2及OLV-PCV时Ppeak、Pplat、Raw较低,Cdyn较好(P均〈0.05)。OLV时动脉血PaO2较TLV时下降(P〈0.01),OLV-PCV及OLV-VCV2时PaO2及PaCO2较OLV-VCV1升高(P〈0.05)。结论PCV模式控制气道压更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更适用于肺功能不全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PCV)模式和容量控制(VCV)模式肺通气策略对老年全身麻醉腹部开放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入选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65~8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V组和VCV组,每组35例。记录插管前(T_0)、插管机械通气3 min(T_1)、手术开始后(T_2)、手术2 h(T_3)、手术结束(T_4)和拔管后5 min(T_5)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RR),并在T_0、T_1、T_3和T_5时间点采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结果有8例患者被剔除,共62例患者纳入研究,PCV组30例,VCV组32例。PCV组患者T_2、T_3、T_4时间点Ppeak显著低于VCV组(P0.05)。手术开始后HR、MAP呈下降趋势,相比VCV组,PCV组患者T_2、T_3、T_4时间点MAP较高,T4时间点最高,T_3时间点乳酸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_0时间点,T_5时间点两组患者pH、PaO_2和氧合指数(OI)均明显下降(P0.05)。PCV组和VCV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5.3vs15.6±4.5,P=0.045)。PCV组患者术后2例(6.7%)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VCV组患者9例(28.1%)转入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开腹手术患者利用PCV模式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在术中以更低的气道压水平获得相似的OI及PaO_2,提示PCV模式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更利于老年全身麻醉下的开腹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对体外循环术后行机械通气的18例低氧血症患儿实施健侧卧位通气,分别于侧卧位通气前、实施侧卧位通气后1h、恢复仰卧位通气后1h做血气分析,观察各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侧卧位通气1h后氧分压(PO_2)及PaO_2/FiO_2较仰卧位通气时升高(P0.01),而各循环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恢复仰卧位后1h时,氧分压(PO_2)及PaO_2/FiO_2虽较侧卧位通气时下降,但仍高于体位改变为侧卧位通气前(P0.01)。结论侧卧位通气对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低氧血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提高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危重症哮喘的治疗,机械通气(MV)支持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1〕。已有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作为新的MV模式在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的报道〔2〕。本研究观察PRVC模式治疗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均符合文献〔3〕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378〔平均(67.4±2.5)〕岁;病程2278〔平均(67.4±2.5)〕岁;病程2245年,平均(39.6±1.6)年;急性加重时间545年,平均(39.6±1.6)年;急性加重时间522 h,平均(9.5±4.0)h。均有呼吸急促或极度呼吸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体外循环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01至08我院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16岁)450例,术后全部顺利拔管,其中24例拔管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给予NPPV治疗,为NPPV组;拔管后未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426例为对照组。比较NPPV治疗前、治疗后1 h的氧分压/吸入气体氧含量(PaO2/FiO2)、心率、呼吸次数和动脉血酸碱度(pH),并用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作为参数来分析NPPV失败的预测因素。结果:NPPV治疗平均(12.33±11.97)h,NPPV治疗后1 h与治疗前比较,PaO2/FiO2明显升高,呼吸次数、心率明显减低(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NPPV相关并发症。NPPV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NPPV治疗后1 h的PaO2/FiO2<200(P=0.043)、第一次机械通气时间(P=0.039)和肺炎(P<0.0001),其中肺炎是NPPV失败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比值比16.000;95%可信区间1.996~128.289)。结论:体外循环术后患者拔管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NPPV可以有效改善肺部氧合,减低再次气管插管的需要,但要根据病因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7.
液体通气(LV)是目前机械通气的最新方式,对体外循环肺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对LV及其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及肺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韩聪莉  张睢扬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4):1524-1526
近年来呼吸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 regulating volume control,PRVC)模式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日渐广泛,尤其在无创通气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相应的并发症.本文就呼吸机PRVC模式在机械通气中的发展、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疗效预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容积控制机械通气辅用自动变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容积控制通气(VCV)模式是临床最常用的通气模式之一,其优点是能保证一定的通气量。但当采用这种模式时,若气道阻力大或呼吸顺应性差,则吸气峰压往往较高、并且在VCV模式通气中不能自由叠加自主呼吸,使得自主呼吸的优势在这种模式下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自动变流(AutoFlow)是一种与VCV模式相结合的附加功能,能自动通  相似文献   

10.
赵堃  赵荣  马超  李继科  贺清  张鑫浩  郑云 《心脏杂志》2011,23(6):798-800
目的:探讨肺开放治疗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 婴儿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3月~2010年7月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心脏手术的 64例ALI婴幼儿,分为无肺复张治疗组(非肺复张组):采用小潮气量通气模式进行呼吸辅助及治疗,肺复张治疗组(肺复张组):在小潮气量通气模式下,加用肺开放治疗(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LRM)。结果: 在肺复张治疗后,呼吸力学和氧合都有显著的改善,肺复张组的PaO2[(284±19)mmHg]明显高于非肺复张组[(78±18)mmHg](P< 0.01)。肺复张组的呼吸力学指标显著优于非肺复张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RM可以大大改善婴儿CPB术后ALI的氧合及呼吸力学。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对体外循环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实验组于术前3天至术后7天静脉滴注精氨酸,对照组输等量葡萄糖液。于术前,麻醉后,体外循环术后1、3、5、7、14天等时点,抽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结果证实,精氨酸能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术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幅度,缩短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同方法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手术经验.包括深低温低流量心脏停跳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直视闭合术8例(1组);深低温低流量心脏颤动下PDA直视闭合术11例(2组);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尿管PDA直视闭合术14例(3组).结果三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气胸1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监护时间、术后出血量,1组与3组、2组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尿管PDA直视闭合术手术操作方法简单,对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常温与低温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与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常温体外循环方法及转流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老年患者常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结果温度自然下降,体外循环时间平均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40min,全部自动复跳.结论常温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转流过程中维持有效灌注压对脏器复苏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房激动的顺序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旁道的定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比较经右胸壁记录的右房电位和经食管记录的左房电位,大致能将游离壁旁路和间隔旁路区分开来。本组无创性房室旁路定位诊断均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应用体外循环并深低温停循环为2例肾癌患者施行下腔静脉癌栓清除术。由于传统的外科技术在清除下腔静脉癌栓时受到限制,应用此种技术可充分暴露手术野,避免大血管损伤及失血所造成的损害。与常规体外循环并深低温停循环相比,如何保护好遗留的单侧肾脏并减少血液丢失是该技术用于此类非心脏手术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9例主动脉弓中断(IAA)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指出对IAA患者,应根据主动脉弓中断部位的不同分配调节上、下灌注的动脉流量,不能均以升主动脉灌注总流量的1/3,股(髋)动脉灌注总流量的2/3来分配动脉流量。由于IAA易漏(误)诊,灌注医生对粗大未闭动脉导管或合并大的室间隔缺损病例,在术前应警惕有IAA的可能性。讨论了上、下灌注流量分配合理满意的指标、漏(误)诊的IAA在体外循环开始后所可能出现的征象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0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为对象,研究了肝脏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对吲哚氰绿的清除功能,揭示了肝脏在转流后短期有可逆损害,并发现损害程度与血液稀释有关,提出肝损时期合理选择用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例冠心病无室壁瘤等心肌梗死并发症而有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0%)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手术适应证及围术期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肺并发症,主要表现是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死亡率高,但作到早期诊断与治疗能降低死亡率。本文总结23例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ARDS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初步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