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咽鼓管软骨段钛镍合金支架置入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的可行性并报告初步结果.方法 1999年2月~2001年2月对2例(侧)粘连性中耳炎和2例(侧)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作了咽鼓管软骨段钛镍合金支架(国产材料自制)置入.设计制作了安装器.为此,事先对3组(56例粘连性中耳炎,27例分泌性中耳炎,52例无耳疾的鼻病患者)作了咽鼓管咽口检查;2例尸头作了咽鼓管解剖.结果咽口形态被分类为宽敞、狭小、缝隙3种类型.粘连性中耳炎组分别是20、31、5例;分泌性中耳炎组分别是9、13、5例; 鼻病对照组45、7、0例.3组比较,粘连性中耳炎组和分泌性中耳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分别是29.66、25.44,P值均<0.001).粘连型中耳炎组与分泌性中耳炎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χ2=1.59, P>0.05).尸头咽鼓管解剖软骨段长度有30 mm,呈梯形,底宽11 mm,顶宽4 mm,软骨覆盖薄薄的软骨膜和黏膜,呈现光滑表面,折叠后,中部可以承受3~4 mm宽的张开.支架置入后,2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都取得了(瓦氏法)通畅,鼓室充气良好,听力增进(语言频率气骨导差分别比术前缩小15和30 dB).2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1位鼓室充气,气骨导差闭合,随访8个月仍保持良好.另一捏鼻鼓气已经通畅,取出了鼓膜置管.4位支架置入者均没有任何异常不适,无咽鼓管异常开放的主诉.4例1个月内都呈现咽鼓管内黏膜反应性肿胀伴黏液渗出,1~2个月后肿胀消失,捏鼻鼓气通畅.结论咽鼓管软骨段置入钛镍合金支架治疗和预防粘连性中耳炎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C型鼓室导抗图咽鼓管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鼓室导抗图为C型患者的咽鼓管功能。方法:检测捏鼻吞咽法和捏鼻鼓气法后的鼓室导抗图,峰压点的移动进行量化处理,评价30例SOM(42耳)的咽鼓管功能,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咽鼓管功能障碍者52.3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SOM的病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空气通道的状态在胆脂瘤中耳炎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观察胆脂瘤中耳炎52例(52耳,观察组)及乳突气化良好无慢性中耳炎病史的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6例(16耳,对照组)术中咽鼓管上隐窝及其与上鼓室通道开放状态。结果对照组16耳均呈清晰的咽鼓管上隐窝结构,呈膜性闭锁4耳(25.0%)。观察组52耳(100%)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前方呈完全闭锁,无相通病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6.421,P=0.000)。其中骨性闭锁34耳(65.4%),膜性闭锁18耳(34.6%);上鼓室空间狭小。全组均为硬化或气化不良型乳突。结论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的气流通道闭塞更容易造成上鼓室和乳突负压状态,可能是形成胆脂瘤的原因之一;咽鼓管上隐窝与上鼓室通道的解剖学变异可能是胆脂瘤中耳炎的易患因素。提示胆脂瘤中耳炎行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时开放该通道可能有助于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于1996年6月开始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对一般资料:本组28例(34耳),均为门诊病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5~42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3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15例。检查:鼓膜内陷充血34耳,可见鼓室积液征8耳,纯音测听均提示传导性聋,声阻抗显示鼓室图为“B”型15耳,“C”型19耳。1.2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8例(34耳),采用0度鼻内窥镜,咽鼓管吹张管一支…  相似文献   

5.
简易鼓膜按摩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鼓膜内陷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体征,多因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中耳腔负压所致.病情严重时,可引起鼓膜萎缩,鼓室粘连,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使听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鼓膜内陷这一体征应予以重视,积极进行治疗.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捏鼻鼓气法、波氏球吹张法、咽鼓管导管通气法,以上三种方法患者必须每周定时去医院治疗,受时间、地点限制,不能保证治疗效果.天津市天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一种简易鼓膜按摩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耳软骨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4例黏连性中耳炎患者耳软骨置入鼓室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病灶,术后观察鼓膜情况,评估术后听力改善水平。结果 术后1个月内全部干耳,13例鼓膜完全成活,1例鼓膜出现边缘性裂隙,3例行一期听骨链重建,1例出现听力下降,术前平均气骨导差(250、500、1000、2000kHz)为50.25dB,术后1年为17.22dB,气骨导差值缩小>25dB。结论 利用耳软骨鼓室重建治疗黏连性中耳炎有较好疗效,术中应注意清除病灶及保证咽鼓管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及鼓室给药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30例由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以鼓膜内陷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鼻内镜引导下行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并经导管吹人泼尼松龙和玻璃酸钠混合液体2ml,隔日1次,共7~lO次,检查咽鼓管功能及鼓膜形态,检测听力.评估耳鸣及耳闭塞感变化。结果30例咽鼓管功能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鼓膜内陷不同程度缓解,无粘连发生。纯音听阈(0.5,1.0,2.0,4.0kHz平均听阈)下降10-30dB28例,无变化2例;耳鸣消失19例,减轻7例,无效4例:耳闭塞感消失26例,明显减轻4例。结论 鼻内镜下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及鼓室给药治疗由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以鼓膜内陷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能改善听力,缓解耳鸣及耳闭塞感症状。其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咽鼓管鼓室口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1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综合测试仪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咽鼓管鼓室口处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颞骨HRCT发现咽鼓管鼓室口软组织占位影34耳;术中发现鼓室口病变32耳,其中为肉芽组织22耳和胆脂瘤4耳,脓团堵塞3耳,鼓室口周围黏膜肥厚肿胀2耳,黏膜粘连闭锁1耳。咽鼓管功能障碍37耳,其中为阻塞型32耳,闭锁不全型5耳。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术前进行颞骨HRCT扫描和咽鼓管功能检查,对术中有目的地处理咽鼓管鼓室口的病变,制定手术方案和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于1996年6月开始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8例,并与传统咽鼓管吹张术25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进行了对比。 结果。治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鼓膜内陷充血消失,纯音测听气导恢复正常范围,声阻抗显示鼓室任恢复为“A”型。鼻内窥镜组54耳,1次性治愈25耳,随访6~12个月,2例复发。而传统方法组25例(28耳)中,1次性治愈6耳,复发6例。鼻内窥镜下和传统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曹火太$深圳市福田医院耳鼻咽喉科!5180…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咽鼓管功能的综合法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法对正常人咽鼓管功能检测的实用性。方法:对30例(60耳)正常人分别检测静态时,捏鼻吞咽和捏鼻鼓气后的鼓室导抗图,其峰压点分别为P1,P2和P3,以P1-P2〉10daPa和Pmax-Pmin〉15daPa判断为咽鼓管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失调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引起咽鼓管功能失调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对鼻咽部病理改变的观察有助于对咽鼓管功能失调原因的认识。文中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1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的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儿童45例(77耳),年龄5~12岁,成人60例(78耳),年龄25~73岁,以4%利多卡因行鼻腔表面麻醉,应用纤维内窥镜观察鼻咽部。结果,儿童56耳(727%)咽鼓管咽口被粘脓性鼻分泌物阻塞;40耳(52.0%)咽口被腺样体挤压;13耳(119%)咽鼓管咽口腺样体肥大;8耳(10.4…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声管测量法连续观察鼓室插管术后的咽鼓管功能变化,并探讨此法是否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判断。其法为经橄榄球将持续的6、7或8 kHz的纯音导人鼻腔,吞咽时试验声通过咽鼓管,在耳罩内装置传声器,耳道内安放大小合适的探头,传声器放大后的声音经一窄频带通滤波器以降低背景噪声,用录音机记录声压级。振幅改变表示管开放。正常耳90~95%为阳性(声音通过咽鼓管)。有些正常人吞咽不能达到中耳通气,但张口、动下颌,(扌省)鼻或捏鼻鼓气时可达到通气。研究对象为84例4~14岁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共131耳。其中9例、15耳伴腭裂,已事先进行过修补术。于鼓室插管术前、术后1、3、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咽鼓管功能与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为93例施行咽鼓管CT造影,咽口和鼓口内窥镜观察和相应的手术处理.结果:CT造影:2例咽鼓管全程显影,显影的咽鼓管呈弧形,在不同平面显示不同节段,提示咽鼓管有"S"形弯曲.4例仅鼓口点状显影,提示咽鼓管鼓口狭窄,后在手术中经鼓口内窥镜检查证实.咽鼓管鼓口内窥镜检查和狭窄处理:16例中12 耳鼓口狭窄,11耳为骨性增生,1耳为骨性和钙化混合增生,均剔除增生骨质,形成喇叭口状. 咽鼓管咽口内窥镜检查和处理:按咽口形态分为宽阔、狭窄、缝隙3种类型,总数71耳,粘连性中耳炎组的发生率依次为23,5,3耳;渗出性中耳炎组为6,11,3耳;鼻部疾病(中耳正常)组为20,0,0耳.经统计学处理粘连型和渗出型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粘连型、渗出型及鼻部疾病组狭窄和缝隙的发生差异率有高度显著性(P<0.01).粘连型和渗出型缝隙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1耳咽口内置入钛镍合金支架后,咽口立刻扩张.粘连型术后咽鼓管通畅和听力情况:鼓口狭窄经剔除处理后的11例、12耳,术后鼓室气化良好10耳,再次局部粘连1耳,中耳积液1耳,听力提高10 dB以上11耳,其中3耳提高45dB,5耳提高20dB.结论:术前CT造影有利于全面了解咽鼓管的形态和功能;因咽口、鼓口狭窄都会影响其功能状态,应当采取手术措施;鼓室粘连分离后的隔离物采用3个月左右可吸收的合成材料可能比硅胶片好.  相似文献   

15.
中耳粘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耳粘连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间术者经治的诊断为中耳粘连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者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iegle耳镜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鼓膜均有程度不同的内陷、粘连、活动差(可部分或全部不活动);术中发现,鼓室黏膜水肿、增厚,鼓室内有不同程度纤维组织粘连和膨胀不全,可累及中耳各部分结构,甚至蜗窗和前庭窗,以中、下鼓室及听骨链周围粘连严重;术前纯音听力测试(0.5、1、2、4 kHz)平均气骨导差(35.34±6.99)dB,术后6个月纯音听力测试(0.5、1、2、4 kHz)平均气骨差(18.47±5.76)dB;术后随访观察及部分患者复查颞骨CT显示鼓膜及鼓室腔形成良好。结论①中耳粘连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鼓室内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粘连,以中、下鼓室及听骨链周围粘连严重;②中耳粘连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尽量保留正常的鼓室黏膜,通畅咽鼓管,形成大的鼓室腔,用外侧带有软骨膜的削薄的耳甲腔软骨重建鼓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咽鼓管具有调节鼓室气压,使之与大气田保持平衡的作用,咽鼓管阻塞时,由于中耳腔气体被吸收(24/J‘时约为lml)导致鼓室负压并引起耳痛。该文报告排除外耳道炎或耳部神经反射性耳痛的30例门诊病人(男16例,女14例),入选标准:①鼓腹内陷;②监测证实中耳负压;③捏鼻鼓气无效者。通过面罩让病人在适度气压下吸入等量N对和0。的混合气体30分钟,辅以内服抗组胺药物和减充血鼻喷雾剂,然后立即及1小时后作鼓室压测定,同时记录耳痛症状有无改变。30例中有36耳经耳科及听力学检查,治疗前平均中耳气压为一165.278daPa,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能否改善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正规药物治疗2周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年龄≥16岁,分为实验组(64耳)和对照组(64耳),实验组治疗方案为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对照组为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治疗结束后2周和1个月复查,评估患者主观听力和耳闷等症状缓解情况,耳内镜观察鼓膜相及鼓膜活动度,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压力图,纯音听阈测定记录气导及气骨导差(ABG)等用以评估疗效,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评估咽鼓管功能。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5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50/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χ2=2.000,P =0.154)。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两组治疗后咽鼓管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实验组咽鼓管功能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2,P =0.023)。结论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可有效改善其症状,甚至达到痊愈,从而避免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有创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及鼓室黏膜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烧灼双侧咽鼓管口,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光镜观察比较咽鼓管管腔及黏一软骨膜和鼓室黏膜变化。电镜观察咽鼓管鼓室段暗颗粒分泌细胞及其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变化。结果:各组咽鼓管管腔通畅,咽鼓管黏一软骨膜不易受炎症浸润及负压影响。鼓室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咽鼓管黏一软骨膜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1995年2月开始在鼻内窥镜下行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三资料与方法工.l一般资料本组42例(45耳)均为门诊病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9~物岁。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6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26例。检查:鼓膜内陷充血42例,可见鼓室积液征5例。纳音测听均提示传导性聋。19例曾行传统咽鼓管导管吹张法l-2次,5例曾行1次鼓膜穿刺抽液,均未愈。豆.2方法采用浙江桐芦尖端光学仪器厂生产的BDJ-22型直径4n;m的30度界内窥镜,咽鼓管吹张管一支,吹张用橡皮球一个,吸引器一部。用1%地卡因噎鼻腔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鼓室导抗图和颞骨CT检查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26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中发现鼓室积液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种类型异常鼓室导抗图和颞骨CT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B、C、As型鼓室导抗图对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52%(138/146耳)、86.49%(64/74耳)、80.0%(4/5耳),异常鼓室导抗图综合诊断符合率为91.56%(206/225耳),而颞骨C T的诊断符合率为99.15%(117/118耳),高于异常鼓室导抗图的综合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颞骨CT和鼓室导抗图检查在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价值均很高,在出现非B型鼓室导抗图时,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