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吴永霖 《养生月刊》2006,27(2):154-155
中国传统太极拳的动态平衡技巧,即旧说的中定劲,说起来话长。向愷然先生(1889~1957)为吴公藻先生《太极拳讲义》作序中说:“十三势以中定为主,棚捋挤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势皆不离乎中定。然后足以言应付。这段话说明了传统太极拳习练的核心。只有先求得中正、重心稳定的动态平衡,才能打好太极拳。向愷然先生又说,求中定有道乎?余曰,子不但知虚实无定时,无定位,以意为变化,而不知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他还说,盖法无定位而一切法皆从中定出。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通过学习前人的经…  相似文献   

2.
谈何容易!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评说岂可轻易!天生一个不朽的人,但是他的子孙一定要把他推入到必朽之处,这是我郁怒悲痛的原因啊!“谈何容易”,语出汉代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问非有先生:‘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为先生不取也。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吴王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览焉!’先生曰:‘于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后以历史上谈成与谈败的事实说明谈之不易:如龙逢、比于因谏纣而亡身,伯夷、叔齐饿死首  相似文献   

3.
乐极生悲     
源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  相似文献   

4.
谈火     
中医或言生理,或言病变,常提到“火”。那末,这火究竟是指何而言呢?朱丹溪根据阳动阴静的道理,较先悟出:火即是“动气”。他指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又说:火“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  相似文献   

5.
1989年4月9日。周六,中午。顷接来电,说本周二陈苏生先生小中风猝发,现卧病在家。开始,我真有点不敢相信:怎么会呢?难道我听错了?!上周四,我刚拜访了他呀!陈老,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晚年欲招徒弟以传其道 ,挑选多人总不满意。友人向其推荐罗天益。东垣见到罗氏 ,头一句就问 :“汝来学觅钱行医乎 ?学传道医人乎 ?” ,你来学医是为了赚钱呢 ?还是为了传道呢 ?罗答 :“愚虽不敏 ,蒙先生不弃而指教之 ,传道是我所愿。”东垣很满意 ,收为弟子。此后东垣尽传其学 ,罗苦学不怠 ,尽得师传 ,终成名医。医乃仁术 ,是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 ,贪图钱财则有悖于此。古今许多名医都象东垣一样 ,以治病传道为己任 ,轻财重义 ,厚德薄利。他们安贫乐道 ,不以金钱为重 ,真所谓“富贵于我如浮云”。清·费伯雄云 :“要救人学医则可 ,要谋…  相似文献   

7.
⑧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平常的人尚且以这为羞耻,何况对于将相呢?这个复句的前后两个分句是一种递进关系,用了关联词语“尚……况于……”(意  相似文献   

8.
四 祝先生认为,就养生而言,练习太极拳最大的好处是促使身体里边的协调.他说:"人为什么长瘤子呢?根本原因是经络不通,气血淤聚.比如说痔疮,就是因为微血管的血淤聚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阻塞,所以就得了痔疮.祝老认为,老年人养生关键在于睡眠和两便!  相似文献   

9.
医话五则     
(一)常熟西乡沈巷上,沈子佳先生良医也,澄虞两邑声望卓著,其治病多巧思,良工苦心,每出奇制胜.闻先辈言及其治一呃逆症,呃忒断续,声达户外,半月不瘳,诸医束手,后延先生.翻遍前师处方,凡降气镇逆、寒热补泻等治呃方药均已用过,寻思不效之由,得毋病家求治心切,医家动辄更章乎?朝寒暮热,杂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病,历来讲“辨证论治”。但《内经》“上工治未病,如何解释呢?”“未病”指没有病,没病也就无证状,无证如何辨和治呢?原来上工治未病是指防病说曲,所以内经又说:“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古籍上也可见到治未病的历史记载,如“扁鹊”见“齐桓公”即知其病,  相似文献   

11.
正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  相似文献   

12.
怀念恩师刘绍武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星 《山西中医》2005,21(3):43-44
惊闻恩师刘绍武先生于2004年12月2日在海口谢世,心中十分悲痛。当我在三部六病网站浏览先生的生平时.不禁潸然泪下,许多往事再现在脑海中。我是1984年认识刘绍武先生的。那时,我正在校学习.参与《探春学报》编辑工作。有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到太原市中医研究所见习.我就把随身带的一张《探春学报》送给先生。当他仔细看过,知道是学生自己办的报纸后,马上喜上眉梢。高兴地说:“不简单.不简单啊!”后来我知道.先生当年曾在长治创办“友仁医社”,就是取“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达仁”之义.怪不得先生看了小报这样欣喜呢?  相似文献   

13.
<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向来是我们儒家传统的修身之方,孔子早就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只不过是将他老师的思想进一步具化了而已。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现代人,疲于周旋  相似文献   

14.
周标 《家庭中医药》2004,11(7):38-39
从前,有个渔夫,他每天下一次海,每次总是撒下一网,无论捕捞到鱼的多寡,他从来不再撒第二网。有人问他.为何不多撒几网呢,他回答说:“我为什么要多撒几网呢?”那人说:“多撒几网,就可以捕捉更多的鱼。”渔夫说:“捕了更多的鱼又怎样呢?”那人说:“捕到更多的鱼,  相似文献   

15.
上承灵兰下启来者──《未刻本叶氏医案》管窥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为群(200032)关键词:叶天士,医案有清一代,医风所向历三朝、医道所传遍大江南北者,天士一人而已!叶氏上承灵兰医旨,于临床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乎近贤程门雪先生说:阅叶氏医案,如读渔洋绝句...  相似文献   

16.
今年秋天,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在上海与世长辞,虽然他是因“恶性间皮细胞瘤”为主病抢救无效离世的,但令他20余年来饱受困扰的疾病却是帕金森。虽然人们对此病还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近20年来我国大城市患帕金森氏病的人数猛增,1986年每10万人中有84个患者,而到了2001年,每10万人中有1130个患者,在农村更高出许多。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人成为新发的帕金森患者。并且,帕金森氏病患者发病年龄提前,30~40岁就发病的人经常可见。应该说,数字是令人震撼的,教训是惨痛的,全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万承奎说过:“人往往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对疾病的无知。”那么帕金森氏病到底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较早地知道自己或亲属有没有得帕金森氏病呢?如何防治呢?  相似文献   

17.
早在六十年前,程门雪先生说,他要从叶天士入手来接近仲景之室(见《未刻本叶氏医案·校读记》)。依常理,欲入仲景之室,读仲景之书即可,为何要从叶天士入手呢?再说仲景书问世后,注家蜂起,公认的名家也不少,而叶氏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从何入手呢?余读仲景书后,体味程先生的话,方觉此中有真意。仲景书并不易读,这不易读不是文字障碍,也不是时代隔膜,而是它的实践性。它是临床经验积累起来的著作,未曾临床,便莫测高深,此一。第二,程先生认为:“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底。”(同前)这根底体现在叶氏留下来的大量医案中。仲景之书的精髓在辨证论…  相似文献   

18.
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 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 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 色,很脆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 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老人显著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 么西红柿呢?吃它们哪里是吃菜?分明是吃药啊。 我很惊奇,说怎么是药呢?它们又大又红, 灯笼一般美丽啊。  相似文献   

19.
晓丽的先生出差一个多月后回到家,吃完晚饭后,夫妻俩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因为好久不见,两人倍感兴奋。一番温存之后正当进入高潮时,晓丽突然感到头痛欲裂,激情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的先生吓得败下阵来。10来分钟后,她的头痛逐渐减轻,最后逐渐消失了。从未经历过这可怕场面的晓丽想,会不会自己的脑子出了什么毛病?会不会是血压高?整晚她都在胡思乱想,怎么也睡不着。后来,他们又试着来了一次,还是一接近高潮时就头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晓丽带着疑惑进了医院。医生为晓丽做了详细的检查,告诉晓丽说,这是一种性爱头痛症,国外叫“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气血中和百病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言道,人活一口气. 为什么这样说呢?什么是气呢?在人体生命运动中,气有什么作用呢? 我国古代哲学家告诉我们: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早在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庄周,又叫庄子,在他的书中<庄子?知北游>中说:"通天下一气耳."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由气化生而成.人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由气而化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