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帕霉素在儿童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儿童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以期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对13例术后应用雷帕霉素的9~18岁的儿童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6.7个月,人、肾存活率为100%.术后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4例;肺部感染5例;肝功能损害2例;贫血1例.结论:儿童肾移植术后,应用雷帕霉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286例次肾移植受者,按HLA误配率(MM)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2 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状态.结果 HLA配型6误配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3%;5误配组为29.8%;4误配组为19.3%;3误配组为16.0%;2误配组为12.0%;1和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供-受者间HLA配型愈好,即误配率愈低,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愈低.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实践中发现活体肾移植急件排斥反应并不少见,耐激素导致的排斥反应屡有发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导致移植失败,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率.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5-02/2008-09活体肾移植192例和尸体肾移植168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对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耐激素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46_2%和22.8%,57.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发热,移植肾区疼痛、血尿、尿少等症状及感染、肾周血肿等并发症少于尸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19例急性排斥反应经强化治疗全部逆转,而尸体肾移植38例急性排斥反应,35例逆转,2例破裂切除,1例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提示,活体肾移植较尸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少,临床表现轻,易逆转,预后好,同时活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不典型,耐激素排斥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1]。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由于现代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其短期存活率显著改善。但不同程度的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也是移植肾功能丧失最常见原因。肾移植术后第1个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的肾功能丧失达4%~40%[2],因此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目前仍是国内外许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超声检查是肾移植术后临床诊断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最常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和近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icroAMS HLA-III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9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及恢复期2个时间点的DSA,同时检测移植肾功能。结果①96例肾移植患者有8例肾移植术后出现DSA,占8.33%(8/96)。②8例DSA阳性患者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例为抗HLA-I类抗体,1例为抗HLA-II类抗体;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例为抗HLA-II类抗体。移植肾功能恢复时,仍有2例DSA-I类弱阳性。③DSA阳性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和肾功能均有影响。结论 DSA是预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由于移植肾源不足,大多数晚期尿毒症患者术前需要透析治疗。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与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受者204例,术前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均知情同意。按照移植术前透析方式分为两组:①血液透析组(n=122)术前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透析10 ̄12h/周,手术前1日透析1次。②腹膜透析组(n=82)术前采用标准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直至手术当日,在术前4 ̄6h排空腹透液。术后3个月拔管。两组都采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后1年内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情况以及人/肾1年存活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4例肾移植受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液透析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14.8%,25.6%;13.9%,23.2%,P均<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40.2%,20.7%,P<0.05)。结论:肾移植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各有优缺点。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率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腹膜透析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快,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 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 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 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 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 口服1 次/d,每5~7 d 递减4 mg,至8 mg/d 维持.结果与结论:12 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 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 治疗.4 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 例8h 内尿量迅速增加,2 例24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72 h 后尿量迅速增加;1 例选用CD3 治疗48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目前众多实例和资料证实,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排异情况,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8-09/2000-05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研究室完成.对象:选择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633例患者,男348例,女285例,年龄16~67岁.方法:采用美国One Lambda 公司和德国Biotest公司淋巴细胞冷冻板,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两个月内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临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591例,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61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占10.3%;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2例,移植后3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71.4%,12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阳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患者427例,术后24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5.6%;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7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42.7%.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并发生排斥反应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12,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85,二者在P=0.0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群体反应抗体对预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高;而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抗体阴性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联合环孢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9例行肾移植后需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8例,术后当日静脉滴注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续使用7日,随后改为口服1.0g,每日2次,共3个月,同时联合口服环孢素、激素。环孢素初始剂量5~6mg/(kg·d),以后按照全血药物浓度范围调整,术后头3日用甲泼尼龙500mg/d静脉注射,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mg/d,以后每月减少5mg,至维持量。B组(对照组)31例,术后当日口服霉酚酸酯1.0g,每日2次,连服3个月,同时联用环孢素和激素,方法同A组。两组在术后1日、7日、14日、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评价,观察肾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59例)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人、肾存活率为100%,肾功能正常;A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1/28),B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7/3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霉酚酸酯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给药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比单纯口服途径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μ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术供受者心理护理及围术期的护理、出院后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供体、受体的临床资料、护理记录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供体在术后10 d左右出院,均无并发症出现.86例受体均在术后1 d~4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加速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异常11例,3例术后2个月发生环孢素急性肾毒性,经调整后好转,4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10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结论]心理护理能使活体肾移植供、受者平稳接受手术,严格的围术期护理是观察、发现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周密的出院指导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中发生率较高。发病时间波动最长,临床表现较多样化。诊断较易明确的一类过敏细胞免疫反应。如果能及时诊断及早治疗80%~90%可被控制,得到逆转。我科自1995年4月~2002年5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2例,其中10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肾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配型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环孢菌素A(CsA),FK506等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严重排斥反应的发生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71%,其中耐激素性排斥反应约有20%[1]。我们近5年来诊断和治疗1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高敏受者肾移植前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尚无统一方案,而国内应用较少。目的:探讨采用血浆置换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干预的方法,对肾移植高敏受者进行脱敏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2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交叉配型,并进行脱敏及血浆置换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观察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存活时间及功能。结果与结论:28例脱敏患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3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例(18%)为急性体液性排斥,所有排斥反应均逆转。平均随访(50±24)个月,移植后1和2年平均血肌酐分别为(112.18±17.20)和(129.78±36.52)μmol/L。移植肾12和48个月年存活率分别为95.0%和78.0%。提示采用血浆置换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对高敏受者进行脱敏治疗,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发生率高是该方案的主要问题,随访表明近期效果可以,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μ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多囊肾保留原肾行肾移植术病人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49例多囊肾病人行保留原肾肾移植术,同时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结果] 49例病人均未切除原肾脏,术后移植肾功能3 d~24 d恢复正常,术后较长时间后病人腰部胀痛及腹胀均有所减轻,34例术后1个月内原肿大肾脏体积减少15%~30%;术后均未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加强多囊肾保留原肾行肾移植术病人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380例肾移植病人分为诱导组(n=232)与对照组(n=148),均常规应用环孢素 酶酚酸酯 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分析2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诱导组术后16、mo内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9/232)和19.8%(44/232),发生时间为(65±s28)d;对照组分别为10.1%(15/148)、31.7%(47/148)和(19±8)d,均有显著差异(P<0.05)。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尿素氮和肌酐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延迟首次发生时间,减轻发生强度,增加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0.
张跃红  )  曾金英  )  王淑霞  ) 《全科护理》2011,9(21):1938-1939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术供受者心理护理及围术期的护理、出院后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供体、受体的临床资料、护理记录及出院指导。[结果]所有供体在术后10 d左右出院,均无并发症出现。86例受体均在术后1 d~4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加速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异常11例,3例术后2个月发生环孢素急性肾毒性,经调整后好转,4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10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结论]心理护理能使活体肾移植供、受者平稳接受手术,严格的围术期护理是观察、发现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周密的出院指导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