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和血清CysC检测。根据CysC水平分为升高组(CysC>1.09 mg/L)197例和正常组(CysC≤1.09 mg/L)89例。比较2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脑动脉病变情况。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比较各组Cys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脑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脑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管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组患者的CysC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9,P<0.001)。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正相关(β=2.654,P=0.027,OR=18.742,95%CI=1.435~47.896)。结论:CysC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科就诊的12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期住院就诊的7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着重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时体温、收缩压、舒张压、血糖、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比较。进展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与非进展组比较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时体温、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时体温、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及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686例,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31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49例)、血管性头痛组(12例)、继发性癫痫组(11例)及其他4例,分析脑动脉病变规律。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6.2%)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9.6%)。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173例,前循环病变占39.3%,后循环病变占35.8%,同时发现前循环联和后循环多条颅内颅外血管病变占22.0%。52例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4例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显著(P=0.006)。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瘤17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9例,moyamoya病9例。结论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临床表现有很大可变性,与侧支循环的出现与否密切相关,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中,判定颅内血管的代偿循环同样重要。DSA对颅内血管能准确的明确病因、血管病变程度、能动态观察血流灌注过程和明确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代偿,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干预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其直径一般<1.5~2mm,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其病灶虽小,但形态多样,因此可以从其形态推断出是哪个血管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理论,韩国天主教大学的Ryu等对105例腔隙性梗死患者MRI的弥散加权像(DWI)上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出现病情加重,且病情加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住院时的评分差≥2分者[1]纳入进展组(39例),无病情加重者纳入非进展组(9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是否发热,血压水平,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责任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梗死部位。再对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9例(28.6%)。2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责任血管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收缩压下降、合并发热,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容易进展,应引起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8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2型糖尿病分组,根据空腹血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明显增高(P〈0.05)。②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痴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和中型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相比则没有差异。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多灶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所占比例明显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出血性梗死所占比率两组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中腔隙性梗死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结论糖尿病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同时存在,而且糖尿病能加重脑梗死的症状,是影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供血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与MCA狭窄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脑梗死病人44例,完善颅脑磁共振(MRI)平扫、颅内血管及相关辅助检查,根据MRI T2相上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LI,≤15 mm)组19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NLI,〉15 mm)组25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对应的MCA狭窄和脑白质疏松者所占的比例。结果 LI组年龄和糖尿病病人所占比例高于NLI组,差异有显著性(t=2.640,χ2=5.775,P〈0.05);两组MCA狭窄者及脑白质疏松者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A深穿支分布区单发梗死灶的体积与MCA狭窄及白质疏松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 114例腔隙性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颈部CTA总异常率为78.9%.单纯前循环病变20例,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前后循环共同病变49例.其中动脉内膜明显增厚49支血管,轻度狭窄109处,中度狭窄26处,重度狭窄5处,血管闭塞9条,血管发育异常6条,骨刺压迫椎动脉4处,血管内软斑形成60处,血管钙化斑118处.结论 颈部CTA无创、快速、三维图像、可任意旋转、可清晰地显示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关系,对于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别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顺路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313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同时顺路进行非选择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检出率,对ARAS的发生与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3例患者共发现ARAS患者121例(38.66%),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狭窄是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动脉狭窄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为44.54%(102/229),显著高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22.62%(19/84),P<0.01。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ARAS的发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也是是必要、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程度与纤溶指标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行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将动脉狭窄程度分成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4级.血管超声探查动脉粥样斑块,分为无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组,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组及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组的凝血纤溶活性.并作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囚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血浆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5~0.01)、抗凝血酶Ⅲ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与吸烟、年龄、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囚素有相关性.结论 血浆凝血纤溶活性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脑梗死的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梗死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由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的相应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重度狭窄组29例和闭塞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脑动脉供血区分型模板,确定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上脑梗死的类型。结果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有无长期饮酒、抽烟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患者的NIHSS评分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特点不同,重度狭窄组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SPAI,病灶直径<2cm)、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LPAI,病灶直径>2cm)、分水岭区梗死(BZI)、大面积梗死(LTI)、深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AI)+PI、PAI+BZI、PI+BZI病灶分别0例、3例、4例、16例、0例、1例、3例、2例,而闭塞组分别为1例、2例、4例、3例、2例、5例、5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塞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组患者梗死多表现为分水岭病灶,而穿支受累是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秦正良  刘高飞  陈心岭 《临床荟萃》2008,23(22):1612-16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①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外动脉狭窄40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5例;②126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76例(60.3%),多支狭窄50例(39.7%);③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④DSA示狭窄程度:126例患者189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52条(27.5%);⑤82/91例(90.1%)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均经DSA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否改善.结果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有24例占77.4%示脑血管异常改变,2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DSA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小儿DSA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并发高血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血糖水平升高 ,为了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并发高血糖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从我院 1993~ 1999年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资料中筛选 12 2例 ,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两组进行对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2 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均经CT证实 ,且入院前均否认有糖尿病史。梗死部位 :基底节 43例 ,脑叶 36例 ,脑干梗死 4例 ,腔隙性梗死 35例 ,混合性梗死 4例。其中大面积梗死 2 2例。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两组 :高血糖组 (6 2~ 15 6mmol/L) 35例 ,男 2 1例…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1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DM)伴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检出率并与非DM脑血管病ARAS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总结分析167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同时进行非选择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M38例,非DM129例,比较DM和非DM脑血管病ARAS的检出率,对ARAS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7例患者共发现ARAS63例(37.72%),其中DM组为17例(44.74%),非DIM组为46例(35.66%),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脑动脉狭窄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为42.64%(55/129)显著高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P〈0.05)。结论ARAS的发生与脑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其中狭窄组85例,正常组47例,均行CTA和TCD检查,分析TCD和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血管狭窄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TCD与CTA对于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检查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患者的诊断一致性最高(Kappa=0.838)。(2)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糖尿病史、吸烟史为影响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CTA有很好的一致性,为临床筛查颅内动脉狭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的CT特点。方法 :对 3 0例糖尿病脑梗死与 3 0例非糖尿病脑梗塞的临床表现、CT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3 0例糖尿病梗死中有 2 6例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 2 1例为多发性梗死病灶 ,病灶数目总共 12 4个 ,平均 4 8,3 0例非糖尿病有 15例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 6例为多发性梗死病性 ,病灶数目总共 43个 ,平均 2 8,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其它CT特点基本一致 ,无差异性。结论 :糖尿病脑梗死以多发性腔隙梗死为主要特点 ,但与非糖尿病梗死的临床表现、病灶好发部位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超声检查的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Ⅱ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探讨 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形态学特征[1],寻找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004~2005年我院住院86例确诊为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同期住院无糖尿病的患者下肢血管形态、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管腔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1)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管腔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股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率以累及动脉以下侧的远端动脉血管胫前动脉受累最为明显[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