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较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此类肿瘤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文献少有报道。本组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来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1], 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原类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技术的发展,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但对其术前螺旋CT诊断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术前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声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以往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内外学者提出胃间质瘤实为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1-3].目前关于超声诊断胃间质瘤的报道较少,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18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26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研究多见文献报道,国内相关影像学文献较少,笔者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6例,旨在探讨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文就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原类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技术的发展,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但对其术前螺旋CT诊断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术前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CT对其定位定性有效高价值,但对腔外型胃间质瘤,CT检查有时亦较为匿难。现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1月至200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重点是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楼云成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2):1324-132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原发性胃肠道非上皮性的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作者自1999年5月至2004年8月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免疫组化)的GIST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诊断胃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作者搜集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15例小肠间质瘤,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的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60%~70%发生于胃,占胃部肿瘤的1%~3%[1].它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新概念.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GST患者资料,旨在探讨G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间质瘤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T诊断准确率为41.2%(7/17);未明确诊断6例,诊为腹腔占位性质待查4例、小肠占位1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例;误诊4例,分别误诊为胃癌2例、结肠癌l例、腹腔多发转移瘤1例.结论:CT诊断胃肠间质瘤有一定的优势,尤其薄层螺旋CT和多层面重建,能较清晰显示肿瘤与胃肠道的关系,CT增强扫描能够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但最后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虽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它的种类繁多,并且形态各异。这种肿瘤既不归属于神经源性肿瘤类型,也不归属于平滑肌瘤类型。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报道证实,来源于胃肠道的绝大多数梭形细胞性肿瘤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它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本文通过选取在我院经过手术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对他们的超声图像资料和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总结各自的声像图特征,目的在于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在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4例,其中行CT检查33例,行MRI检查11例,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结果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误诊为胃窦癌和纤维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7例,误诊为肛管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胰腺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63.6%;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有液化、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脏器及有远处转移。结论 CT及MRI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确诊需依据手术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病理检验技术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及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在2007年至2010年3月间应用CT螺旋扫描机螺旋扫描机及增强扫描诊断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扫描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1-3].临床相对少见,加之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着重观察其螺旋CT征象,从而探讨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