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科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按常规进行分娩,观察组产妇进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分析情况。结果:对照组新生儿1min及5min轻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PCO2、PO2、PH值及BE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镇痛分娩,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对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的紧急病症,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必须争分夺秒地及时抢救以降低其死亡率和减少远期后遗症发生率。现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下及时的气管插管在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根据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1.2 分组及发病率 A组分娩2005例,重度窒息102例,发生率509%;B组:分娩1944例,重度窒息88例,发生率453%。1.3 分娩方式 A组:顺产36例,胎吸34例,产钳5例,臀助产8例,剖宫产19例;B组:顺产35例,胎吸29例,产钳3例,剖宫产21…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 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1],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需要争分夺秒抢救,以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伤残率及减少远期后遗症.我院2008 年1月-2010年1月分娩活产新生儿1 700多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40 例.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对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及时复苏抢救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同期收治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均为住院患儿),男60例,女40例.根据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窒息的程度以Apgar评分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1min、5min、10min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本组轻度窒息85例,重度窒息15例(死亡2例),无一例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有效的呼吸运动,它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常见的原因,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有关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新生儿死亡数的5%~10%,有的高达20%,病死率占活产新生儿死亡数的30%左右,因此,如何减少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除治疗抢救及时外,行高压氧治疗至关重要。从2000年6月至2002年8月我科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高压氧治疗72例617人次。高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对250例新生儿窒息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分娩新生儿3 780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250例(6.6%).判断标准以出生后1~5 min Apagr评分<7分为窒息,4~6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窒息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传霞 《全科护理》2010,(18):1637-1638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争分夺秒抢救,以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伤残率及减少远期后遗症。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分娩活产新生儿1700多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40例。经全体医护人员正确及时的急救与护理,除1例重度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9例均治愈出院,窒息病死率2.5%,接近国内省级妇幼保健院水平。现将新生儿窒息的急救与复苏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忠智  靳平姣 《临床医学》2009,29(11):75-77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原因,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窒息340例,另选取同期住院分娩出生为正常新生儿产妇3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新生几窒息发生率为4.6%,以羊水过少、混浊,孕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脐带及胎盘因素等为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加强胎心监护避免宫内胎儿缺氧,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加强产房内配备复苏设备.培训产儿科医护人员新法接生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69-1371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产科120例待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分娩方式+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综合性护理方式,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分娩方式、分娩疼痛程度、产后2h产妇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活跃期和第一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分娩疼痛、产妇产后2h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护理对产妇及新生儿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詹秀莲 《护理研究》2009,23(33):3040-3041
[目的]探讨分娩球配合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心理及生理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初产妇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1例、对照组119例,观察组采用分娩球配合导乐陪伴分娩,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分娩.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疼痛感、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恐惧感降低、分娩疼痛程度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产后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球配合导乐陪伴分娩可减轻产妇心理因素和疼痛感对分娩的负面影响,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发生率较高的严重病症[1]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围产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掌握正确的复苏方法,才能及时进行有效地抢救。lop年以来,我院新生儿窒息死亡率逐年下降,与开展复苏技术培训有密切关系。1临床资料1988年1月-1992年12月,我院出生活产婴儿3656人,发生新生儿窒息320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8.75%,其中死亡26人,死亡率0.7%。开展复苏技术培训以来,1993年1月-1997年12月出生活产婴儿3820A,发生新生儿窒息152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4%,其中死亡12人,死亡率0.3%。前后5年比较…  相似文献   

12.
江秀云 《临床医学》2013,33(3):71-72
目的 探讨围产期高危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 对周口市中心医院近年来成功分娩的6148例活产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调查,调查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了解引起新生儿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并计算构成.结果 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2.90%,自然分娩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7.67%;有妊娠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78%,无妊娠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6.43%.结论 围产期高危因素孕周、妊娠合并症、脐带异常、胎盘异常、羊水污染等因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有密切关系,在国产期对上述高危因素高度重视能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1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一般医院发病率约5%。严重时,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氧和二氧化碳交换能力丧失,导致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聚集产生酸中毒,造成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小儿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根据窒息的程度可分为轻度、重度2个阶段,可相互转化。准确地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有助于恰当地进行抢救,Apgar评分是1种简易的临床评价新生儿窒息程度的方法。评分越低,表示窒息程度越重,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生后1min评分可区别窒息程度,5min以后评分有助于预后判断,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新生儿死亡率及以后脑部后遗症发生的机率越高,必须积极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本文对分娩时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和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胎心监护对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减少新生儿窒息的作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全产程进行持续胎心电子监护的261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行定时胎心监护的26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2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是4.83%和5.0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是(0.92%和1.34%)、剖宫产率和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是54.92%、51.63%和0.94%、0.94%.结论 持续胎心监护明显降低重度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也相应增加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人护理并左侧倾斜卧位对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0月245 例孕妇作为观察组,产程中实施全人护理并左侧倾斜卧位;选择2008年仰卧位19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产程中实施全人护理并左侧倾斜卧位有利于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上升,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