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鸢尾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各种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对野鸢尾(Iris dichotoma Pall.)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茶叶花宁(apocy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2)、5,3′,4′-三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5,3′,4′-trimethoxy-6,7-methylenedioxyisoflavone,3)、尼鸢尾黄素(nigricin,4)、德鸢尾苷元(irilone,5)、鸢尾苷元(tectorigenin,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反式白黎芦醇(resveratrol,8)、草夹竹桃苷(androsin,9)、野鸢尾苷(iridin,10)、鸢尾苷(tectoridin,11)。除化合物6和11外,其余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下部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大苞鸢尾(Iris bungei Maxim.)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渗漉方法提取,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用重结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苞鸢尾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鸢尾酚(1)、鸢尾间苯二酚(2)、射干醌P(3)、3-羟基马蔺子甲素(4)、马蔺子甲素(5)、大苞鸢尾醌(6)、3β-(9,10-顺式-十八烯氧基)-5-胆甾烯(7)、齐墩果-12-烯-3α,23-二醇(8)、熊果酸(9)、β-谷甾醇(10)和正十五烷醇(11)。结论:以上化合物除4和6外,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藏药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藏药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部位分离得到了7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豆甾醇(Ⅰ)、波棱内酯B(Ⅱ)、波棱内酯A(Ⅲ)、波棱酮(Ⅳ)、尿嘧啶(Ⅴ) 、herpetotriol(Ⅵ)、菠甾醇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5.
鸢尾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鸢尾中异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考察乙醇用量、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因素对异黄酮得率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乙醇用量和提取次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鸢尾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为20目,加入10倍量80%的乙醇于85℃重复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本提取工艺可行;紫外分光光度法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6.
肿节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中药肿节风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抗肿瘤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Lipophilic 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IR,UV,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肿节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甲酯(Ⅰ),迷迭香酸(Ⅱ),丹参素甲甲酯(Ⅲ),咖啡酸(Ⅳ),3,4-二羟基苯甲酸(Ⅴ),异秦皮啶(Ⅵ),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Ⅶ)。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Ⅶ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射干、鸢尾中异黄酮的方波伏安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射干、芬尾中三种异黄酮:鸢尾甙、鸢尾甙元和野鸢尾甙元的方波伏安分析方法。在缓冲溶液中,三种异黄酮在方波伏安图上-1.34V(vs.Ag/AgCl)左右具有很好的还原峰形。峰电流与异黄酮浓度呈线性关系。本法较简单、快速、准确、灵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蜂海绵Haliclonasp.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采自我罱海的蜂海绵Halicloma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Haliclonasp.中分离出2个结晶性化合物1和2。应用波谱分析和元素分析鉴定1和2的结构分别为1,3-二甲基黄嘌呤和对羟基苯甲酸。这是从海绵中分离出上述化合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赤胫散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赤胫散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应用波谱学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赤胫散干燥根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没食子酸(1);3,3′-二甲基鞣花酸(2);3,3′,4′-三甲基鞣花酸(3);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4);3-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5);3,3′-二甲基鞣花酸-4′-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6);短叶苏木酚(7);短叶苏木酚酸乙酯(8);短叶苏木酚酸(9);二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5,7,8,9,10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薄叶鸢尾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方法:药材粉末经80%乙醇提取1小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为264nm对薄叶鸢尾中总异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薄叶鸢尾中总异黄酮的含量,鸢尾苷在3.44~20.64ug/ml范围内峰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5),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2.5%,精度密RSD为0.2%(n=5),重复性RSD为4.2(n=5),稳定性RSD为0.2%(6小时内)。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薄叶鸢尾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水朝阳旋覆花(Inula helianthus-aquaticaC.Y.Wu ex Ling)的花中倍半萜类成分。方法: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HL-20凝胶色谱、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水朝阳旋覆花的花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inuchinenolide B(1),8-epi-florilenalin-2-O-acetate(2),neogaillardin(3),tomentosin(4),atractyligenin(5),β-谷甾醇(6),β-hydroxypropiovanillone(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研究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应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特别是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的方法确定结构。从白花丹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1β,3β,11α-trihydroxy-urs-12-ene(1),androsta-1,4-diene-3,17-dione(2),异信浓柿醇酮(3),neoechinulin A(4),harman(5),ergostadiene-3β,5α,6β—triol(6),N-(N-benzoyl-S-phenylalaninyl)-S-phenylalaninol(7)。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淡竹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提取,柱层析方法分离,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为三十九烷酸(Ⅰ),正三十二烷醇(Ⅱ),三十一烷酸(Ⅲ),对羟基苯甲醛(Ⅳ),反式对香豆酸(Ⅴ),日当药黄素(Ⅵ)。结论化合物Ⅰ~Ⅲ,Ⅴ和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穿心莲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C  Wang ZT 《药学学报》2011,46(3):317-321
为研究常用中药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根的化学成分,运用各种色谱方法从安徽临泉产穿心莲根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28个化合物,其中20个黄酮:5,5'-二羟基-7,8,2'-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7,8,2',6'-四甲氧基黄酮(2)、5,3'-dihydroxy-7,8,4',-trimethoxyflavone(3)、2'-羟基-5,7,8-三甲氧基黄酮(4)、5-羟基-7,8,2',3',4'-五甲氧基黄酮(6)、wightin(7)、5,2',6'-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 2'-O-β-D-glucopyranoside(8)、5,7,8,2'-四甲氧基黄酮(10)、5-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2)、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3)、5-羟基-7,8,2',5'-四甲氧基黄酮(14)、5-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15)、5-羟基-7,8,2'-三甲氧基黄酮(16)、5,4'-二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17)、二氢黄芩新...  相似文献   

15.
骨碎补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以体积分数50%乙醇洗脱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与结论从骨碎补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50%乙醇洗脱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已知化学成分。分别为:山柰酚7-O-α-呋喃阿拉伯糖(1)、紫云英苷(2)、阿福豆苷(3)、北美圣草索(4)、3-乙酰胺基-4-羟基苯甲酸(5)、5-乙氧基-2-羟基苯甲酸乙酯(6)、β-谷甾醇(7)。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留兰香的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ariciresinol 2aOβDglucoside(Ⅰ)、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5,4′dihydroxy flavonoid 7OβDpyranglycuronate butyl ester,Ⅱ)、香蜂草苷(didymin,Ⅲ)、橙皮苷(hesperitin,Ⅳ)、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Ⅰ、Ⅱ是从薄荷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是从留兰香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黄荆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酰胺、大孔树脂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黄荆子强极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荭草素(Ⅰ),异荭草素(Ⅱ),牡荆苷Ⅲ,VitedoamineA(Ⅳ)。结论化合物Ⅲ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麻叶千里光抗菌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研究麻叶千里光 (SeneciocannabifoliusLess .)抗菌活性成分。 方法以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和阴性菌大肠杆菌 (Es cherichiacoli)为受试菌 ,采用体外抑菌圈法追踪抗菌活性部分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麻叶千里光水提醇沉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显示最强的抑菌活性 ,从该部分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均为酚酸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对 羟基苯乙酸 (p hydroxybenzeneaceticacid ,E 1)、对 二苯酚 (1,4 benzenediol,E 2 )、对 羟基苯乙酸甲酯 (methylp hydroxybenzeneacetate ,E 3)、2 ,5 二羟基苯甲酸 (2 ,5 dihydroxybenzoicacid ,E 4 )、2 ,5 二羟基苯乙酸 (2 ,5 dihydroxybenzeneaceticacid ,E 5 )、2 ,5 二羟基苯乙酸甲酯 (methyl 2 ,5 dihydroxybenze neacetate ,E 6 )、3 羟基 4 甲氧基苯甲酸 (3 hydroxy 4 methoxybenzoicacid ,E 7)、对 羟基苯甲酸 (p hydroxybenzoicacid ,E 8)、邻 羟基苯甲酸 (o hydroxybenzoicacid ,E 9)。结论麻叶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明显 ,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弱。其中E 3~E 9为该植物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