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古典医籍中误训错译的一些典型例子 ,从不明词义、不解虚词、不知医理、不辨古训、不谙通假、不事校勘等方面辨析了误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发热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与其它病症相兼出现。一般认为发热新病得之多为外感,久病见之多为内伤。由于人的体质状态不同,病久邪仍居表,或病程虽短但邪已入里的情况都可能存在。因此,病之新久不能作为临床辨别发热为内伤或外感的唯一依据。临床发热不论新久都  相似文献   

3.
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外感咳嗽中内伤基础的大量存在 ,以及其对外感咳嗽的发生和转归的重要影响 ,临证辨治外感咳嗽当重视其内伤基础。我们认为 ,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主要与患者的病理体质因素和久病宿疾的存在密切相关。匡氏[1] 认为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它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 ,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别的倾向性。体质 ,可分为正常体质和病理体质。正常体质的人发生外感咳嗽 ,即常人外感咳嗽。一般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燥邪咳嗽 ,其临床辨治规律较易把握。而存在内伤基础的人…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常见的中医内科病症,常见原因有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个方面,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多属外感,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多属内伤.内伤头痛,为时较久,临床所见,有虚有实或虚中夹实,错综复杂,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找其所属原因,结合整体病理机转,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内伤头痛辨治析微顾明荣,陈启石(东台市五烈镇卫生院224217东台市中医院224200)关键词内伤头痛;中医药疗法内伤头痛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多因劳倦、情志、饮食等伤及肝脾肾三脏,导致肺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根据笔者多年临床实践,结合部分案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的分类,历代医家所用名称甚多。  相似文献   

7.
外在“六气”本意指自然界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但更多的是象征和指代各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社会事件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而成外感“六淫”。内在七情本是一个正常人必然具备的情绪反应和状态机制,但因情志活动在强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上与个体的机体相适应性问题而成内伤七情;思在七种情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构建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心理病理学的内外相互作用模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相互作用揭示心理病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内伤杂病辨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中年著成《温病条辨》,创温病三焦辨证之法,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实,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独具慧眼,颇有特色。笔者每览其晚年所著《医医病书》及《吴鞠通医案》,莫不为之而感叹。故不揣固陋,勉探其辨治内伤杂病的特色,俾后学得窥遗泽。1 治内伤注重心理疗法吴氏认为,内伤杂病多因情志不调、酒色过度、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所致或加重,在诊治过程中,若不先告以病由,晓以利害,畅其情志,戒其酒色,调其饮食起居,则药物很难收功。因此,他治疗内伤杂病,极为注重心理疗法。首先,他强调在…  相似文献   

9.
外感咳嗽辨治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咳嗽辨治析微丁国培(江苏省高邮市中医院225600)外感咳嗽,系指现代医学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等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若囿于见咳止咳常使部分患者久罹难愈,缠绵不已,笔者不拘泥于"初咳属外感,久咳多内伤...  相似文献   

10.
治伤胶囊是由杭州朱养心药厂在传统“治伤散”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四类新药,主要由生白附子、防风、羌活、制胆南星、白芷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结之功,主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外伤红肿、内伤胁痛等症。笔者自1995年开始用于临床,发现其在治疗内伤胁痛方面疗效独特,优于其它中西药物,近二年追踪随访了内伤胁痛病例128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董老认为,小儿之咳喘,有其一定的特点,盖因小儿体禀稚阴稚阳,肺脾常有不足,而卫表每见不固,故多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旋即咳喘痰多.又因小儿元阳未充,阳火易动,易成痰火相结之势;而阳气柔弱,不耐霜冻,则水饮易聚而难化.  相似文献   

12.
治伤胶囊是由杭州朱养心药厂在传统“治伤散”基础上改制成成的四类新药,主要由生白附子,防风,羌活,制胆南星、白芷等药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结之功,主治跌打损伤所致的外伤红肿、内务胁痛等症,笔者自1995年开始用临床,发现其在治疗内伤胁痛方面疗效独特,优于其它中西药物,近二年追踪随访了内伤胁痛例128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外感咳嗽极其常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多见于冬春之际。由于调理、治疗不当,均能使外感咳嗽缠绵难愈,变生他疾。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点校出版了刘纯的《医学全书》,其中载有《杂病治例》一卷,此乃刘纯的一部纲领性的杂病要诀,分门别类地记载、论述了74种病症的治法要诀,文辞通俗、简约、易懂,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以明成化十五年萧谦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医学文献对照出版的《医学全书》点校本中的《杂病治例》,改正了书中所存在的断句、标点、字误、字脱等错误,并分别做了理由说明.  相似文献   

15.
74例小儿慢性头痛经辨证治疗,显效80.95%,好转16.67%,无效2.38%。痰浊头痛二陈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肾虚头痛,杞菊地黄汤加减;淤血头痛,补阳还五汤;气血虚头痛八珍汤加减。指出了小儿内伤头痛的病因病机,并指出脑电图,脑阻抗血流图、CT、甲皱微循环可做为此病的诊断及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外感为儿童多发病,常可见寒热卫表症状解除后遗留咳嗽不愈,其中有的甚至缠绵反复达数月之久,治疗颇棘手,今就其中某些原因及治法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18.
考察雷丰《时病论》涉及时病误治原因的理论探讨及辨误救治的医案,对其时病误治原因的认识及挽救之法进行研究。雷丰认为时病失治误治的原因,主要是未能细致考察时令、体质、因机、病位、病势、病程等因素,导致辨证、治法、药量等错误。雷丰强调在治疗时首先需根据时令气候等辨其病证,注意邪正进退,应以祛邪为主、补正为辅,切忌误补,但针对危重病、久病、病体虚衰时也需考虑补正。雷丰指出勿过用药物,过犹不及易损正气,注意饮食禁忌,以防损药效、助病邪、伤病体。最后,雷丰对当时俗医以伪混真的恶劣医风进行批驳。总的来看,雷丰充分考虑时令特点和患者体质等因素,提出失治误治的挽救之法,其记录的救误案例及对时病正邪关系的判断,对后世总结临床经验,吸取误治教训,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眩晕多因虚亏,痰湿等内伤导致,然由外感引起者,临床也不乏见。由于中医学教材很少提及外感眩晕,故后学者对此易于疏忽。现将临床验案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例1.张某,男,30岁,1988年11月29日住院。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左耳失聪、蝉鸣、恶心欲吐3天。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病,因治疗不效而求治于中医。初诊见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口干口苦,而拟诊为肝阳上亢,予平肝熄风之天麻钩藤饮,服后眩晕反甚,并增嗜睡畏光之症,再诊,详问病史,得知本病起因于感寒后,随之出现。左耳憋气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稍动更甚。患者形体丰腴,舌淡红苔薄  相似文献   

20.
开放性试题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题型,具有命题开放、答案多元、评分采意等基本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