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调节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实验拟验证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及CD25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6-10/2007-05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Wistar大鼠24只,SD大鼠54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6只,角膜移植组及地塞米松组均24只.后两组制备Wistar→SD角膜移植大鼠模型,受体选择右眼手术,供体提供双眼角膜.③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γ-干扰素、CD25 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房水和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后不同时相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术后第11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CD4 ,CD8 和CD25 T细胞的表达.结果:54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地塞米松组大鼠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时间长于角膜移植组(P=0.000).②正常角膜植片无CD25、γ-干扰素mRNA表达,角膜移植组术后第11天角膜植片内γ-干扰素、CD25 mRNA的表达较地塞米松组增强(P < 0.05).③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 d血清γ-干扰素含量高于正常组(P < 0.05);术后11 d含量高于术后6,24 d(P < 0.01);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④角膜移植组角膜移植术后6,11,24 d房水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 < 0.05);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均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0.01).⑤地塞米松组术后6,11 d外周血CD3 CD25 T/CD3 T比值低于同期角膜移植组(P < 0.05).⑥术后第11天角膜移植组植片内CD4,CD8及CD25明显表达,地塞米松组CD4,CD8及CD25表达明显减弱.结论:CD25、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白细胞介素4表达,抑制γ-干扰素及CD25产生,对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具有积极的作用.术后动态检测外周血CD25和γ-干扰素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局部免疫反应程度并预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诱发因素,比较不同免疫抑制药物的治疗作用.方法:以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实验,细胞因子,药物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以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评价指标.纳入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排除角膜移植以外治疗角膜病的其他方法.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70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动物实验和药物治疗研究进行分析.当前用于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等,然而长期应用这些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角膜排斥反应,它可代替环孢素A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避免环孢素A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延长.雷帕霉素是一种疗效好、低毒、无肾毒性及神经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在不同种类的器官移植动物模型上显示出显著的抗排斥反应活性,现已将其作为器官移植抗排斥作用新药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他克莫司药物缓释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房水内的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抑制角膜植片内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Fas及FasL mRNA的表达,可长期有效地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结论:了解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诱发因素、促进因素及发生发展机制能够在移植前和移植后有效地预防并减轻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角膜移植反应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小分子化合物J2是以CD4为靶点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课题组以往的实验已经验证了J2对正常小鼠及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异基因角膜小鼠的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分泌的影响.方法:BalB/c(H2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安慰剂组、环孢素A 组和J2组接受C57BL/6-BAL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角膜移植,观察各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取各组大鼠脾细胞给予刀豆蛋白Ⅵ型刺激细胞增生,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增生指数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结论:J2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J2能够明显抑制ConA刺激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增生及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效应与环孢素A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背景:角膜移植后40%~60%的患者发生了角膜新生血管,移植后的角膜新生血管加速了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抑制角膜移植后的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提高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 03/08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DA1050541)完成.材料: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作为角膜移植受体,Wistar大鼠24只作为供体,受体眼为右眼,供体眼为双眼.CD31-PE荧光抗体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VEGF ELISA试剂盒由美国RapidBio公司提供.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48只受体鼠随机分为2组:盐水对照组和强力霉素用约组,24只/组.术前20min以1%阿托品滴眼液散瞳,植片直径为2.75 mm,植床直径为2.5 mm.术后盐水对照组右眼结膜囊内滴用生理眼水,3次/d;强力霉素用药组右眼结膜囊内滴用1%强力霉素眼药水,3次/d:直至术后30d.主要观察指标: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ELISA动态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强力霉素用药组植片存活(20.67±3.01)d,比盐水对照组(9.67±9.73)d明显延长(P<0.01).②角膜移植后3,7,14d盐水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4.00±1.00)%,(14.33±4.04)%,(31.33±3.51)%;强力霉素用药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1.67±1.15)%,(4.67±1.53)%,(18.33±1.53)%.其中7,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角膜移植后强力霉素用药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均低于盐水对照组(P<0.01),.角膜移植后3,7,14d,盐水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为(541.00±75.44),(960.00±90.14),(976.00±130.41)ng/g:强力霉索用药组为(115.33±9.29),(239.00±41.62),(361.00±65.20)ng/g,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力霉素能抑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延长植片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羟基喜树碱在一些器官移植过程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在角膜移植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却未见报道.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与经典抗排斥药环孢素A进行比较.方法:1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为供体,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羟基喜树碱组和环孢素A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羟基喜树碱2.0 mg/(kg·d)和环孢素A 10 mg/(kg·d),连续用药12 d.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作为临床评估标准,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2),(19±2)和(11±2)d,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羟基喜树碱组比环孢素A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实验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能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抑制新生血管,其作用优于环孢素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死亡受体4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对急性排斥期角膜移植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受体死亡受体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对动物处置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选用Wistar大鼠18只为供体,SD大鼠36只为受体,钻取供体双眼角膜植片,于受体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另取5只Wistar大鼠做正常对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分为2组(n=18),即生理盐水组及环孢素A组,术后药物滴眼,2次/d,1滴/次,连用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情况.结果:36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在正常角膜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层,在基质层及内皮层有少量表达.②环孢素A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植片各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均增高,生理盐水组增高尤为明显.结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环孢素A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背景:小分子化合物J2是以CD4为靶点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课题组以往的实验已经验证了J2对正常小鼠及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对异基因角膜小鼠的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分泌的影响。方法:BalB/c(H2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安慰剂组、环孢素A组和J2组接受C57BL/6-BALB/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角膜移植,观察各组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取各组大鼠脾细胞给予刀豆蛋白Ⅵ型刺激细胞增生,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增生指数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结论:J2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J2能够明显抑制ConA刺激角膜移植后小鼠脾细胞的增生及Th1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些效应与环孢素A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鼠角膜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早期实验证实大鼠作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且移植手术难度比小鼠低.目的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析模型制作中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探讨提高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成功率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完成.选取远交系两月龄Wistar雌性大鼠7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8只/组,无眼部疾病,清洁级,体质量180~200 g,右眼作为受体;SD雌性大鼠38只,双眼作为供体.全部动物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中心穿透性原位角膜移植术,均选择Wistar大鼠右眼建立模型.术前10min用美多丽滴眼两次,将右眼瞳孔充分扩大,达到4.0mm.按体质量3.0 mL/k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全麻,体积分数0.1地卡因滴眼液术前5 min点眼两次.大鼠头部常规消毒,保持鼠眼处于水平位置,保持大鼠呼吸道通畅.用有齿眼科镊夹持大鼠术眼后部,固定术眼使其处于半脱位状态.以3.5 mm直径环钻钻取SD大鼠双眼角膜作为植片,内皮面向上放入培养皿中,用质量浓度20g/L甲基纤维素覆盖备用.以3.0 mm直径环钻钻取Wistar大鼠右眼角膜作为植孔,立即将植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Wistar大鼠右眼植孔,实验组角膜移植缝合8针,对照组角膜移植缝合6针.术后滴氧氟沙星眼药水,胶带粘贴术眼.观察角膜排斥反应,以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评分,3项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日排斥反应指数≥5或角膜浑浊达到3级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运用x2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结果作为受体的76只Wistar大鼠中途脱落5只,其中实验组术后意外死亡1只,对照组术后意外死亡2只,互相撕咬伤及术眼角膜2只,淘汰后均及时补充,进入结果分析数量保持76只.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实验组虹膜前粘连且瞳孔不圆、伤口闭合欠佳且前房不形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14只,P=0.007;2,9只,P=0.047).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基本接近[(8.9±2.3),(8.6±2.3)d,P>0.05];角膜移植术后16 d,两组全部发生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100%.结论在保留缝线、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大鼠角膜移植与人类角膜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似.实验结果说明,大鼠3.5 mm植片对3.0mm植孔的角膜移植缝合8针,可以减低大鼠角膜移植的并发症,使其成为理想的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良好的手术器械,以及充分散大的瞳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大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角膜移植手术是对角膜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虽然角膜因其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特性,属于相对免疫赦免区,但仍不能避免免疫排斥这一器官移植所面对的困扰.尤其是一些大植片,片中心或有新生血管形成的角膜病患者,仍属于高危移植类型.很多患者因为排斥而不得不更换植片,但多次角膜移植又会引发更严重的排斥,而且供体来源稀缺,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所以,各国的研究者都很重视对药物防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目前,很多临床研究证明,抗排斥的一线用药如糖皮质激素,环他素A等,还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同时还有许多副作用.因此,探讨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等新抗排斥药物,联合用药的方法已成为眼科角膜病医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内皮抑制素是一种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的强效抑制剂,实验拟验证局部应用重组内皮抑制素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受体)60只,Wistar大鼠(供体)30只,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提供双眼角膜,受体均选择右眼手术.移植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内皮抑制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用50mg/L的内皮抑制素眼液及赋形剂滴眼.②于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及2个月5个时间点,麻醉后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新生血管程度及移植排斥反应指数;检测角膜植片上内皮抑制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60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内皮抑制素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内皮抑制素组大鼠的排斥反应指数在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及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③与对照组相比,内皮抑制素组角膜植片组织中内皮抑制素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内皮抑制素滴眼液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下调角膜植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为临床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中医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镇咳、祛痰等药理效应,适用于治疗痰热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疗效显著。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及二者比值水平的变化,探讨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材料: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质量(200±20)g;麻杏石甘汤煎剂,药物组成: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浓缩为浓度475g/L的浓缩液,饮片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3组:即空白对照组24只、痰热阻肺造模组24只、痰热阻肺治疗组24只。采用改良烟熏加气管滴加脂多糖方法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并进行二次造模复制中医痰热阻肺证。②第30天起治疗组大鼠每天给与2mL麻杏石甘汤煎剂(药物组成: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浓缩为浓度475g/L的浓缩液)灌胃治疗。造模组大鼠每天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相同室内环境下自由饮食饮水。③放射免疫法测肺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4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④酶联免疫法测肺组织匀浆γ干扰素含量。⑤计算白细胞介素4和γ干扰素比值。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及二者比值水平。结果:①造模组白细胞介素8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581.41±74.72),(318.63±40.01)ng/L,P<0.01),治疗后有显著下降((533.95±68.67)ng/L,P<0.01),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②造模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60.78±20.90),(100.29±24.2)ng/L,P<0.01],治疗后有显著下降[(147.08±19.43)ng/L,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1]。③造模组γ干扰素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明显下降[(230.32±72.33),(328.08±50.57)ng/L,P<0.01],治疗后水平明显升高[(267.24±55.14)ng/L,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还有差异(P<0.01)。④造模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显著升高[(135.08±29.17),(82.41±14.66)ng/L,P<0.01],治疗后水平显著下降[(107.99±23.76)ng/L,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还有差异(P<0.01)。⑤造模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与空白对照相比明显下降(1.77±0.73,4.09±0.91,P<0.01),治疗后比值显著升高(2.59±0.79,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还有差异(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可以调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具有抗炎,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对于痰热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mRNA及干扰素-γ(IFN-γ)mRNA在内毒素诱导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n=10)与模型组(n=30),模型组均采用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大鼠模型,并在注药6h、12h、18h、24h、48h、60h分别处死5只大鼠,对照组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24h后处死10只,均取双眼葡萄膜视网膜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两组眼部组织IL-17mRNA及IFN-γmRNA水平,显微镜下观察眼部组织炎症情况并按相关标准予以评分.[结果]①模型组造模不同时间眼部炎症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造模6h、12h、18h后炎症评分依次升高(P<0.05),18h到达峰值,然后24h、48h、60h依次降低(P<0.05);②模型组造模不同时间IL-17 mRNA、IFN-γ mRNA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造模6h、12h、18h后IL-17mRNA、IFN-γ mRNA水平依次升高(P<0.05),18h到达峰值,然后24h、48h、60h依次降低(P<0.05).[结论]葡萄膜炎大鼠眼部组织中IL-17 mRNA、IFN-γ 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病变程度呈一致,IL-17、IFN-γ均可能参与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凋亡对辅助性T细胞(Th)漂移的影响及血必净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必净组,每组8只.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于第3日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各组CD4+CD25+Treg并培养12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凋亡率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和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量;再将CD4+CD25+ Treg与CD4+CD25-T细胞1∶1共培养,刀豆素A刺激68 h,ELISA检测Th1、Th2、Th17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IL-4、IL-17水平.结果 正常组Treg凋亡率[(12.03±0.89)%]与假手术组[(9.48±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Treg凋亡率[(5.87±0.44)%]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而血必净组的Treg凋亡率[(27.29±2.4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Foxp3、CTLA-4表达和IL-10分泌量随Treg凋亡率增加而减少,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8(P=0.042)、-0.877(P=0.042)、-0.743(P=0.010).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FN-γ、IL-4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升高[IFN-γ:(254.70±44.88)ng/L比(0.68±0.78)ng/L,IL-4:(8.82±0.61)ng/L比(3.48±0.98)ng/L,IFN-γ/IL-4比值:30.28±4.87比0.23±0.30,P均<0.01];而血必净组IFN-γ[(491.54±84.28)ng/L]和IFN-γ/IL-4比值(45.31±8.01)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和P<0.05);各组间IL-17水平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脓毒症时Treg凋亡率增加可减轻对效应T细胞的抑制功能,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促进脓毒症Treg凋亡,介导Th2向Th1漂移.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应激激素和免疫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应激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6只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和异丙酚治疗组.制备失血性休克复苏动物模型后,异丙酚组经股静脉输注异丙酚10 mg-1·kg-1.h-1,休克复苏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休克复苏组和异丙酚组分别于术后30、60、120、180和240 min取6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及肺和小肠组织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皮质醇、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光镜下观察肺和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休克复苏组大鼠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IFN-γ和IL-4呈进行性升高,IFN-γ/IL-4比值随病程进展逐渐下降(P均<0.01);肺和小肠组织损伤明显,病理学评分显著增加[肺:(3.09±0.56)分比(0.31±0.25)分,小肠:(7.6l±1.20)分比(0.86±0.72)分,P均<0.013).异丙酚组低皮质醇血症程度降轻,IFN-7和IL-4升高程度降低,IFN-γ/IL-4比值下降趋于减缓(P<0.05或P<0.01);肺和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肺:(1.27±0.40)分,小肠:(3.69±1.28)分,P均<0.013.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的低皮质醇血症,调节炎症反应,保护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导致角膜透明性降低,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索局部运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每组10只.用NaOH溶液将大鼠右眼角膜烧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点眼,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碱烧伤后12 d处死大鼠,将角膜组织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CD3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7,12 d,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 〈0.05).角膜碱烧伤后12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结构紊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较少,角膜组织结构趋于整齐.角膜碱烧伤后12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角膜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大量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稀少,CD31表达较弱.证实局部应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析其在巴利昔单抗应用前后、肾移植手术前后以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时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肾移植受者根据术后移植物功能状况分为2组:肾功能稳定组53例,急性排斥反应组19例.根据巴利昔单抗使用与否分为2组:巴利昔单抗使用组32例,巴利昔单抗未使用组40例.采集72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和30名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分析IFN-γ、TNF-α、IL-10、IL-5、IL-4、IL-2共6种细胞因子含量.对肾移植供者与受者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功能稳定组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与未使用组、巴利昔单抗使用前后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肾移植受者组外周血TNF-α、IL-10、IL-5、IL-4、IL-2分别为(1.65±0.10)、(2.55±0.19)、(1.88±0.14)、(1.85±0.12)、(2.12±0.09)ng/L,低于健康供者组的(3.04±0.17)、(3.33±0.26)、(4.03±0.25)、(2.73±0.16)、(4.03±0.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0、2.375、7.851、3.955、7.153,P值分别为<0.01、<0.05、<0.01、<0.01、<0.01);术前肾移植受者组IFN-γ含量为(2.50 ±0.18)ng/L,健康供者组为(3.00±0.2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肾功能稳定组IFN-γ、IL-10分别为(2.71±0.11)、(3.91±0.52)ng/L,低于急性排斥反应组的(3.30±0.36)、(12.01±5.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61、11.465,P值分别为<0.01、<0.05).使用巴利昔单抗的肾移植受者,在巴利昔单抗使用后IFN-γ、TNF-α和IL-10分别为(2.78±0.17)、(1.58±0.07)、(2.77±0.24)ng/L,与使用前的(2.90±0.21)、(1.67±0.12)、(2.45±0.1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5、6.011、4.126,P值分别为<0.01、<0.01、<0.05).术后4周巴利昔单抗使用组IFN-γ、IL-10、IL-4分别为(2.90±0.31)、(9.08±0.16)、(2.73±0.11)ng/L,与未使用组的(3.28±0.11)、(4.17±0.21)、(2.11±0.20)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8、4.263、3.762,P值分别为<0.01、<0.01、<0.05).结论 流式细胞微球捕获技术使用微量标本可同时检测6种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意义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必净对心肺复苏后转录因子GATA-3和T-bet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B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血管穿刺,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常规复苏组(C组),常规复苏+生理盐水4 mL/kg;血必净治疗组(D组),常规复苏+血必净4mL/kg.动态观察血清GATA-3和T-betmRNA表达及白介素-12(IL-12)、白介素-4(IL-4)、r-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则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两比较用SNK法;如方差不齐,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D组复苏后6 h与对照组、复苏后即刻比较,IL-12,IFN-γ,TNF-α水平均升高(P<0.01);C组复苏后6 h GATA表达下调(P>0.05),T-bel表达上调(P<0.01),GATA-3/T-bet下降(P<0.05).D组复苏后6 h T-bet表达上调(P>0.05),GATA表达上调(P<0.01),GATA-3/T-bet升高(P<0.05);D组复苏后6h与C组同时点比较,IL-12,IFN-γ,TNF-α水平低于C组(P<0.01),GATA-3表达上调、T-bet表达下调、GATA-3/T-bet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肺复苏后存在转录因子T-bet和GATA-3失衡表达,血必净可调节GATA-3/T-bet趋向平衡及细胞因子IL-12,IFN-γ,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细胞因子杀伤恶性肿瘤细胞为目前肿瘤科研领域的热点,逆转录病毒介导γ-干扰素是否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及延长其生存期的作用尚无肯定性结论.目的观察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γ-干扰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与生存期的关系.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设计.单位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7/2004-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6对照组、C6/PA317neo对照组及C6/PA317γ-干扰素治疗组,每组20只.干预应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将鼠γ-干扰素基因转入反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通过G418抗性筛选,得到高滴度产毒PA317 γ-干扰素细胞株.3组大鼠右侧基底核区接种1×106C6细胞.C6对照组接种后不做其他处理;C6/PA317neo对照组接种4 d后原位注射1×106PA317neo细胞;C6/PA317 γ-干扰素治疗组接种4 d后原位注射1×106 PA317 γ-干扰素细胞.实验观察①各组大鼠生存期≤60 d的情况.②每组动物C6细胞接种后11 d及20 d后随机取5只处死,取出整个脑组织制备冰冻组织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D4和CD8 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③显微镜下借助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肿瘤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生存时间.②肿瘤体积测量.③CD4,CD8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60只大鼠进入实验分析.C6对照组及C6/PA317neo对照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7.10±0.82)d及(26.60±0.93)d,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9.30±4.17)d,有5只大鼠存活期超过60 d.两对照组间生存期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C6对照组及C6/PA317neo对照组肿瘤体积差异P>0.05,治疗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计数肿瘤组织CD4及CD8 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发现治疗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之间差异P>0.05.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移植后7 d发现有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6 d未发现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PA317 γ-干扰素细胞瘤内注射能够诱导大鼠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转录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角膜碱烧伤后损伤修复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热休克蛋白可促进变性、损伤蛋白质的迅速恢复或清除。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其与角膜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检查大鼠眼无炎症及其他病变后,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2次,棉签吸除结膜囊液体,将统一规格直径5mm的滤纸片浸泡于1mol/L NaOH溶液中10s,然后置于大鼠角膜中央30s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碱烧伤后6h,1,3,7,14,21d取材。结果与结论: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热休克蛋白70mRNA和蛋白在角膜碱烧伤后1d即开始升高,7d时达高峰,14d后开始下降。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显示角膜损伤在烧伤后6h即较明显,烧伤后7d逐渐恢复。提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与碱烧伤后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一致,参与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细胞的自我保护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