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提升藤黄酸的药物特性。方法 通过溶剂置换法制备纳米粒,将藤黄酸甲醇溶液逐滴加入到牛血清白蛋白水溶液中,以牛血清白蛋白偶联中药藤黄酸,再用戊二醛交联保持其稳定性。通过粒径分布、透射电镜、Zeta电位等方法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载药量与药物释放情况。结果 当牛血清白蛋白的质量浓度为4 mg·mL-1时,制得的纳米粒稳定性良好,载药量高达79%。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粒具有缓慢释药的特性。体外细胞抗肿瘤结果表明,将藤黄酸制备成纳米药物并不影响其药物特性。结论 利用白蛋白纳米粒负载水不溶性中药,不仅能保留高载药量的优势,还可显著增强其稳定性,达到药物长效释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药成分复杂、选择性低等特点,以纳米技术为平台,建立新型中药传输体系是目前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纳米中药制剂的研究在我们实验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采用反相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卡铂脂质体冻干剂,脂质体的粒径为500~700nm,包封率为30%+5%,在-20℃冰箱可稳定6个月。ICP-MS研究表明卡铂脂质体冻干剂主要靶向肺,同时静脉注射后对家兔血管无刺激性反应。采用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载灯盏花素聚丙烯酸酯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50nm,表面电势为-27.2mv,平均包封率为87.57%,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直到7h后,药物才全部释放,同普通片剂相比,载药纳米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在制剂过程中,我们成功建立了用毛细管电泳法,指纹图谱,HPLC和UV等方法来测定纳米体系中药物含量的方法;而且,采用HPLC/MS/MS和HPLC/MS法测定并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行为。另外,我们已开展了秋水仙碱脂质体和雷公藤内酯聚合物纳米制剂等的研究,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虽然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工作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中药制剂一定会开创中药制剂的新局面,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藤黄系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 hanburyiHook. f.所分泌出的干燥树脂 ,性寒 ,味酸、辛、涩 ,有毒 ,具破血散结、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 ,用于治疗瘰疠、痈疸、疖肿等顽疾[1 ] 。藤黄的抗癌作用为我国药理和临床工作者最早发现。江西省曾将藤黄制剂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 ,证实对多种癌症有效 ,并证明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为藤黄酸 (gambogic acid) [2 ,3]。国内曾组织区域性协作研究 ,发现并经多次实验证明藤黄具有抗癌作用 [4 ]。近年来 ,有关研究仍偶尔可见 ,但未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试验。总藤黄酸为本校首次制得 ,药理学研究表明 ,总藤黄酸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藤黄酸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03凋亡的作用及其对胃癌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观察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survivin基因的表达后,藤黄酸对胃癌细胞BGC-803的抑瘤效应.方法:应用MTT、DNA ladder等方法研究藤黄酸对胃癌细胞系BGC-803凋亡的诱导作用,运用RT-PCR、Western-blotting分析藤黄酸和survivin-siRNA对胃癌细胞survivin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藤黄酸对转染survivin-siRNA后的BGC-803细胞株抑瘤作用.结果:藤黄酸可抑制BGC-803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藤黄酸作用BGC-803细胞后,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通过siRNA有效阻断BGC-803细胞survivin基因的表达后,藤黄酸对细胞的抑瘤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结论:藤黄 酸可以有效的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同时survivin-siRNA与藤黄酸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米控释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的控制释放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改变制剂结构,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自动按某一速度从剂型中恒速释放于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组织,并使药物浓度较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内的一类制剂.目前使用的药物控释制剂有多种形式,如水凝胶、片剂、贴剂、微胶囊、纤维、纳米粒子以及水溶性大分子载体等.而纳米级聚合物粒子作为新的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由于其超微小体积,可通过靶向定位及缓释作用进入人体的细胞内,对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进行分子水平的治疗,不但提高了现有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其本身的不良反应,因而纳米控释体系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叶酸(FA)修饰的载新藤黄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FA-GNA-NLC),提高新藤黄酸(GNA)的生物利用度,增强其在肿瘤部位的蓄积,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并对该制剂进行理化表征和体内外药效学评价。[方法]通过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构建包载GNA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GNA-NLC),通过聚乙二醇(PEG)链将FA连接到NLC表面,对制剂的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貌进行初步表征。以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体外模型评价其对FA-NLC的摄取能力,以4T1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评价FA-GNA-NLC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构建乳腺癌小鼠模型,进行组织分布和体内抗肿瘤药效实验。[结果]制备得到形貌圆整、粒度均一、粒径为(16.01±0.03)nm、电位为(-6.8±0.59)mV、包封率为99%的FA-GNA-NLC。细胞毒性实验及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FA-GNA-NLC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细胞摄取实验及组织分布实验表明FA-NLC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增强了药物在靶细胞、靶组织的蓄积。[结论]构建的FA-GNA-NLC增强了GNA的抗肿瘤活性,提高了GNA在肿...  相似文献   

7.
藤黄酸衍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藤黄酸的衍生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方法:半合成方法制备了藤黄酸甲酯、乙酯和氯代物,用MS,UV,IR,1D和2D NMR光谱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藤黄酸甲酯(2),6-甲氧基藤黄酸甲酯(3),藤黄酸乙酯(4),33-氯化转位藤黄酸(33-chlorogambogellic acid,5),33,37-二氯转位藤黄酸(33,37-dichloro-gambogellic acid,6).结果和结论:藤黄酸乙酯,33-氯化转位藤黄酸和33,37-二氯转位藤黄酸为新化合物,初步的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5和6比藤黄酸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
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分泌的干燥树脂,具破血散结、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用于癌症、脑水肿等多种病症的治疗,其中藤黄酸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从藤黄酸的抗肿瘤作用、药动学和新剂型等方面阐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讨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藤黄酸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恺飞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823-1828
目的 研究藤黄酸对人胃癌 BGC-803 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TT、Hoechst 染色法检测藤黄酸对 BGC-803 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侵袭小室模型等方法检测藤黄酸对 BGC-803 细胞侵袭、黏附、迁移的影响;运用 RT-PCR、Western-blotting 法分析藤黄酸对胃癌细胞凋亡和转移相关基因 bcl-2、bax、细胞黏附分子-1 (ICAM-1) mRNA 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藤黄酸抑制 BGC-803 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低浓度的藤黄酸处理 BGC-803 细胞后,可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随着藤黄酸浓度的增大,bcl-2、ICAM-1 mRNA 和蛋白表达均下调,bax mRNA 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藤黄酸对胃癌细胞 BGC-803 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相关性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 bcl-2、ICAM-1 及上调 bax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藤黄酸在高温、高湿、强光照、氧化、稀碱水溶液及不同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供试品中藤黄酸的量。结果 藤黄酸在稀氢氧化钠溶液、高温、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稳定;在强光照、高湿及氧化条件下较稳定。结论 藤黄酸对热较敏感,在稀碱溶液、乙醇中不稳定,制剂研究要考虑避免高温及接触碱性溶液、乙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注射用新藤黄酸温敏原位凝胶剂。方法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确定注射用新藤黄酸温敏原位凝胶剂的最佳处方,并采用高效液相法对其体外释放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最佳处方为0.2%新藤黄酸+18.26%泊洛沙姆407(F127)+7.4%泊洛沙姆188(F68)+0.5%苯甲醇,胶凝温度为35.4℃。新藤黄酸温敏原位凝胶的体外释放方程为Y=0.983 5X+4.028,R=0.999 3,符合零级释药。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能很好地优化该制剂处方,优化后处方的体外释药稳定,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2.
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静注单剂量藤黄酸后,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组织、粪便、胆汁及尿液中的藤黄酸.结果: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仅为15 min.AUC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提示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静注给药后藤黄酸主要分布于肝、肺、脾、肾、胃、肠和心脏.静注给药后藤黄酸主要通过胆汁排泄,给药后16 h内藤黄酸在胆汁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36.5%;粪便中仅有少量的藤黄酸排出,其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1.04%;尿液中未检测到藤黄酸.在大鼠的胆汁中检测到藤黄酸的4个代谢物.藤黄酸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1%.结论:静注给药后,藤黄酸迅速从大鼠体内消除,并可在体内广泛分布和代谢,主要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从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3.
灵芝中衍生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 T 细胞活化作用,用于药品、补充剂、食品或饮料 JP 2007261968 A用含蝴蝶亚仙人掌、匙羹藤叶提取物的饮食补充剂快速降低体质量,对抗疲劳 US 20070237786 A1用含有从草药中提取的表藤黄酸、异藤黄酸、异表藤黄酸等的药物治疗癌症 US 20070149610 A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AP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0、0.5、1、4μg/ml)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 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分析APC蛋白的变化.结果 1 μg/ml以上浓度的藤黄酸可以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效果增强,随着时间增加抑制率显著增加(P<0.01).藤黄酸浓度达到4 μg/ml时,C2/M期细胞达到54.74%;藤黄酸浓度为0、0.5、1、4μg/ml时SW480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0.17±0.08)%、(0.85±0.19)%、(7.12±1.21)%、(15.87±1.59)%.用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SW480细胞株24 h,APC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 藤黄酸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干扰SW480细胞周期使其阻断于G2/M期,高表达APC蛋白有可能是藤黄酸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5种不同中药组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5种不同中药组合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MEC-1)生物活性的影响,为抗肿瘤血管形成复方中药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7个组,A组(阴性对照组)为生理盐水,B_1组为藤黄酸+人参皂苷Rg3+斑蝥素,B_2组为藤黄酸+人参皂苷Rg3+青蒿琥脂,B_3组为斑蝥素+人参皂苷Rg3+青蒿琥脂,B_4组为藤黄酸+人参皂苷Rg3,B_5组为藤黄酸+苦参碱,C组(阳性对照组)为沙利度胺。药物浓度:藤黄酸为20μg/mL,去甲斑蝥素为20μg/mL,人参皂苷Rg3为100μg/mL,青蒿琥脂为150μg/mL,苦参碱为100μg/mL,沙利度胺为50μg/mL。每孔加每种药物100μL,每组设6个复孔。比较每组HMEC-1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结果 5种不同中药组合中,藤黄酸+人参皂苷Rg3+斑蝥素组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形成效果最好,其次是藤黄酸+人参皂苷Rg3+青蒿琥脂组合,第3是人参皂苷Rg3+斑蝥素+青蒿琥脂组合,第4是藤黄酸+人参皂苷Rg3组合,第5是藤黄酸+苦参碱组合,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藤黄酸+人参皂苷Rg3+斑蝥素组合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藤黄科(Guttiferae)植物藤黄(Garcinia morella Desv.)树为常绿乔木,主要产于印度及中南半岛。其树汁经加热蒸干后即为中药的藤黄(Gutti)。藤黄具有消肿、化毒、止血、杀虫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痈疽、肿毒、顽癣、汤火伤等等;以外用为主。藤黄的主要成份为藤黄素(Guttiferin)、藤黄酸(Morellic acid)及异藤黄酸(Isomore-llic acid)。江西“736”抗癌研究协作组提取的藤黄酸(以下简称“736—2”)经临床静脉注射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总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体外释药速率的影响因素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以藤黄酸(GA)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填充剂用量、黏合剂类型、制备方法、压片压力和转速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优选,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K15M)为骨架材料,预胶化淀粉和乳糖为填充剂,制备了12 h缓释片。该制剂2 h释放约35%,6 h释放约65%,10 h释放约85%,12 h释放约95%,满足缓释片释放要求。结论 本方法制备的总藤黄酸缓释片外观及可压性良好,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且工艺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8.
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由于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顺性,能够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将其修饰到靶向纳米制剂表面能够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和浓度,因此聚乙二醇修饰靶向纳米制剂已成为目前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靶向纳米制剂的聚乙二醇物理和化学修饰方法,将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物理插入纳米制剂,或将聚乙二醇与纳米制剂化学键合;并探讨了聚乙二醇参数(如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修饰密度、空间构象)对靶向纳米制剂性质的影响,对更好地构建聚乙二醇修饰的靶向纳米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10种纳米结晶制剂先后上市,纳米结晶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工艺,该技术能提高药物的饱和溶解度、改善药物的溶出速率从而提高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随着新设备、新材料的出现,纳米结晶制剂技术也逐步呈现可控化和产业化,不同给药方式的纳米结晶制剂先后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本文综述了纳米结晶制剂的产业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稳定剂对产品的影响,以及利用纳米结晶技术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