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即不稳定斑块,是指冠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其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就易损斑块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历经百年,但仍缺乏根本性的突破。近年来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对稳定斑块而言,易损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包括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两大类,后者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内因。因此关于易损斑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对于防治ACS等心脑血管病急症、改善其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血管中一旦出现斑块,就会阻碍人体的血液供应;斑块一旦破裂,就会给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颈动脉斑块的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专家们指出,对于颈动脉斑块的防治须"稳"字当头,重点在于稳定易损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希腊Dimitri Tousoulis教授:易损斑块是"主要元凶"2010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希腊Dimitri Tousoulis教授在动脉硬化专场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斑块破裂取决于斑块易损性,及时识别易损斑块对预防急性心脑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ACS发病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易损斑块特点、检测及治疗的研究对预防ACS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犯”斑块的粥样病变,部分未破裂斑块亦可发生血栓性事件。易损斑块含平滑肌细胞较少,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它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机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对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但作用肯定而且还具有不良反应轻、适于长期应用的特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易损斑块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拟从易损斑块的中医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是易于受损的斑块,包括易于发生破裂的斑块及所有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进展迅速的斑块,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防治,可以使易损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甚至促使斑块消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现代医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在对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在易损斑块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我国心脏病人的重要死因。70%-80%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在易损斑块破裂和溃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损伤、坏死的病理基础上。稳固易损斑块的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西医治疗易损斑块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实验动物模型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易损斑块这一心血管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就近年来易损斑块的实验动物模型的文献进行简要概述。具体从易损斑块的概念、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各模型易损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斑块易损性评价及国内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介绍。  相似文献   

10.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分析AS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明确炎症与血栓是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黏附及其共同的连接机制——PS/PSGL 1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抑制细胞黏附、拮抗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角度,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孙胜  熊兰月  李明秀  陈学忠 《河南中医》2012,32(12):1686-1688
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是中医药干预易损斑块一种新的探索,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加以验证并证实其价值.若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基础上加上对易损斑块稳定性评价将具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赖吉珍  宋宁 《环球中医药》2013,6(3):186-18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斑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可导致高比例的致死或致残率。根据病理解剖和冠脉造影资料的统计分析,大部分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患者,其冠脉内径狭窄程度〈50%,提示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并不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在此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可导致管腔的急性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由此造成ACS的病理基础。若能及时检出和治疗不稳定斑块,同时改变易损斑块中的有害成分,将减少“易损”患者的心梗发生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是继发性血栓是否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易损斑块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等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并已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稳定As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研究认为,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有关,因此,稳定斑块已经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2000年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易损斑块的病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易损斑块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冠心病易损斑块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即阳虚、阴虚,标实即痰浊、瘀血、瘀毒.探讨了冠心病易损斑块之病因病机、辨证论及治法方药,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然而,易损斑块及斑块破裂目前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对于易损斑块研究和临床治疗都是迫切需要的。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易损斑块与斑块内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对稳定易损斑块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特点在稳定AS斑块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比斑块的大小更能反映临床预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易损斑块密切相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