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高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392-393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包括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两大类,后者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内因。因此关于易损斑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对于防治ACS等心脑血管病急症、改善其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贵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293-294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历经百年,但仍缺乏根本性的突破。近年来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对稳定斑块而言,易损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6.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 “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 “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雷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10,(8):7-7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说粥样硬化斑块是潜伏于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呢?这主要是因为有些斑块会突然破裂,破裂后的斑块就形成血栓,血栓完全堵住血管,会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那所有的斑块都会破裂吗?当然不是,斑块破裂与否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如何。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分析AS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明确炎症与血栓是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黏附及其共同的连接机制——PS/PSGL 1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抑制细胞黏附、拮抗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角度,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我国心脏病人的重要死因。70%-80%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在易损斑块破裂和溃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损伤、坏死的病理基础上。稳固易损斑块的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西医治疗易损斑块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易损斑块是易于受损的斑块,包括易于发生破裂的斑块及所有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进展迅速的斑块,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防治,可以使易损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甚至促使斑块消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现代医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在对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在易损斑块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发现,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后者取决于AS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血管介入治疗虽可纠正严重冠脉狭窄,但并不改变AS的生物学过程,无法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斑块不稳定的问题。目前已达成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中医学多从"虚"、"瘀"、"痰"、"毒"、"风"等方面认识易损斑块的"易损性"。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抑制血管新生、干预氧化应激、干预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环节使易损斑块趋于稳定,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斑块损伤、血栓等问题则是此类疾病的直接原因。如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目前临床上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临床用药上包括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抗氧化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磷脂酶A2抑制剂、MMPs抑制剂以及中药等,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虽然用途广泛,疗效明显,但副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医药的大力发展在此类疾病治疗方面效果卓著,中药具有多环节治疗方式及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发展前景较好,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任国星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7):3053-305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为颈动脉狭窄脑血管事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已做动脉剥离手术的26例进行斑块标本病理检查,并与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磁共振分析,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以及脂核与斑块二者面积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斑块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无论经纤维帽厚度还是脂核面积对易损斑块和稳定宽块进行区别,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的显示较清晰,能够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比诊断易损斑块,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作者针对临床的疑难病症-易损斑块的中医理论缺陷的现状,在详尽的文献总结、客观的临床观察、严谨的实验研究、缜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易损斑块的中医病理机制“微型毒瘀痰”病机学说,对促进中医理论创新,提高中医药在防治易损斑块破裂临床疗效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斑块的特点是斑块破裂、溃疡及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性斑块所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导师刘永家教授、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多年,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0.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它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机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对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但作用肯定而且还具有不良反应轻、适于长期应用的特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易损斑块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拟从易损斑块的中医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