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方法 21例VSD并PH患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处理。结果 1例(4.8%)患儿死于术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4.8%)患儿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随访18例,恢复良好;1例失访。结论 VSD并PH婴幼儿,若符合手术适应证应及早手术,并积极进行圈术期处理,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纯室间隔缺损(VSD)为先天性心脏缺损中最常见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由于VSD有很高的自然闭合率,多年以来,临床上对于VSD的手术纠治指征及手术最佳年龄一直存在争议。现就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机理、形态学改变、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55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应用膜式肺氧合器、胶体预充,常规建立体外转流,多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4℃含钾晶体液或4℃4:1氧合血,同时心脏表面置冰屑或冰盐水。大于5mm的VSD采用dacron涤纶补片修补,注意缝针深度。合并肺高压者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 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15例次,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日11.6天。结论 5mm以上的膜周部VSD和干下型VSD难以自然闭合,婴幼儿期手术可显著降低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损害,改善预后,但应加强心肺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10公斤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室缺)的外科治疗。方法 均在体外循环(CPB)及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均采用绦纶或自体心包片补缺损,无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治愈58例,死亡2例,治愈率96.7%,死亡率3.3%。结论 对患有VSD10kg以下婴幼儿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心衰者应尽早手术。补片修复能避免残余漏发生,围手术期心肌保护及呼吸循环管理是手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婴幼儿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纠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VSD并PH婴幼儿215例.男109例,女106例;月龄1~36个月;体质量1.5~10.0 kg.膜周型VSD 156例,嵴内型18例,干下型41例.VSD直径0.8 ~2.1 cm.并继发性ASD 16例,卵圆孔未闭8例,PDA15例,并PDA、ASD 14例,并PDA和主动脉瓣下隔膜3例,肺动脉瓣狭窄14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3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2例.肺动脉压力4.66~11.31 kPa.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后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15例出现短暂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中死亡2例;1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短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术后发生PH危象,其中死亡1例;3例气胸;2例肺不张.随访期均行X线胸片、ECG、心脏彩超检查,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婴幼儿VSD并PH病情发展快,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低氧血症,早期手术效果良好,治疗的关键在于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的手术修补结果及体会。方法 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86例VSD伴肺高压的婴幼儿采用中深低温体外循环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 治愈出院83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49%(3/86),均为肺高压临床4级病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高压危象、低心排综合征。出院病人随访6月~5年,无死亡病例,心功能(NYHA)一级62例,二级18例,三级3例。结论 婴幼儿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积极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2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高压10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大型VSD在婴儿期经常反复心力衰竭,随着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不断增高,最后导致器质性肺高压(PH),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在婴儿早期手术关闭VSD是目前先心病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tal heart disease,CHD)之一,据国内1085例CHD比较发病率分析,本病占11.5%,居第三位。我院自1992年12月-2004年7月共行VSD直视修补术612例,占同期先心病心脏直视术的27.3%,居CHD中发病率首位。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 9kg以下幼儿室间隔缺损 (VSD) 3 9例 ,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3 9例 ,男 2 8例 ,女 11例 ,年龄 5~15个月 ,平均 10个月 ,体重低于正常 2 5例 ,心胸比率 0 .5 1~ 0 .78,平均 0 .64 ,术前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均经彩色多普勒、X线、心电图、心导管等检查确诊[1] ,并肺动脉高压(PH)患儿术前均静滴酚妥拉明或前列腺素E1[2 ] ,并予综合治疗。其中VSD >10mm 2 2例。二、手术方法 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均采用冷钾晶体停跳液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切口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289例单纯膜周室间隔缺损患儿在我中心接受改良切口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操作采用长约1~2 cm的微创切口,无需损伤胸骨,完全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 289例患儿中,277例(95.8%)成功完成微创封堵;12例封堵失败,改行常规外科修补术.277例患儿均经改良微创切口入路,切口长度1~2cm,平均(1.53±0.46)cm.均未损伤胸骨,亦未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均未出现心包积液.膜周室缺直径平均(5.30±2.88)mm.封堵器大小4~12mm,平均(6.70±3.10)mm,包括对称封堵器191例,偏心封堵器86例.12例(4.3%)患儿术中存在少量残余分流.9例(3.2%)术后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儿于术后4d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5d后好转.所有患儿平均住院时间(3.2±0.8)d,随访期间,没有主动脉瓣反流、恶性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至随访结束仍有4例(1.4%)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改良切口经胸壁微创封堵术,不损伤胸骨,可以有效治疗膜周室间隔缺损.但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复杂畸形伴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直视镶嵌封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复杂畸形伴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镶嵌封堵的经验.方法 全组10例,男7例,女3例.复杂心内外畸形包括右心室双出口Taussig-Bing畸形2例、右心室双出口主动脉瓣下室缺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2例、法乐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二尖瓣反流2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重度缩窄1例.其他伴发畸形有:二尖瓣反流、单支右冠状动脉畸形、房间隔缺损、冠状窦隔缺损、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等.全组均解剖纠治镶嵌心内直视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平均手术年龄(8.8±5.4)个月,平均手术体重(6.3±2.0)kg.结果 手术无死亡.无心内直视镶嵌封堵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并发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术后3 d延迟关胸;1例拔肺动脉测压管出血,心包填塞,床边开胸止血.随访无死亡,2例封堵器下缘残留少量分流.结论 心内直视封堵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可避免传统手术纠治需心室切口、心室内肌束切开,对心功能影响大的缺点;可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同时镶嵌复杂畸形Ⅰ期解剖纠治,使手术简化、安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可获得较佳中长期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sent our experience using hybrid approaches to repair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mVSDs) associated with addition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 children.Methods From April 2006 to September 2010, 10 patients with mVSDs associated with addition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underwent corrective surgery at this center. Their mean age was 8. 8 month old, and their mean body weight was 6. 3 kg. The additional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cluded 2 patients with D-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 2 with 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Taussig-Bing anomaly, 1 with Tetralogy of Fallot, 2 with double outlet right ventricle, 1 with severe coarctation of aorta,and 2 with severe 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ingle stage hybrid approach repair under direct vision and all recovered from surgery. After surgery, 3 patients develop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risis among whom 1 had delayed chest closure and 1 underwent emergence surgery to relief cardiac tapenade.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to 3 years No late deaths were noted. Complete closure of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as achieved on 5 patients.Clinically insignificant residual shunt was observed on 2 patients. Conclusions 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using hybrid approaches to repair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mVSDs) associated with addition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婴儿大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难以自愈,需要尽早手术纠治,以免影响发育甚至导致死亡。但是这类患儿往往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且反复发作,很难等到肺部感染完全治愈时进行手术纠治。同时患儿需要反复治疗肺炎,费用较高且易延误手术时机。因此,该文研究婴儿大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发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选择、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 1月,收治大型ASD, VSD并发肺炎39例婴儿,36例在肺炎控制后进行早期手术治疗,3例再行儿科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病例中, 33例婴儿手术成功, 2例婴儿死于气管狭窄, 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 死亡率8.3%。儿科保守治疗病例中,1例在治疗中因心肺衰竭死亡 ;2 例好转出院,择期行手术治疗成功。结论: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做好围术期处理,在肺炎控制后对大型ASD,VSD的婴儿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可提高和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4.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 ,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2 0 0 2年 7月 - 2 0 0 4年 5月 ,2 6 2 (男 138,女 12 4 )例膜周部VSD患儿 ,年龄 2~ 18(9 3± 5 8)岁 ,体重 11.0~ 6 5 .0 (平均 30 5 )kg。 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  2 6 2例患儿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 2 7~ 13.0mm(平均 6 5mm) ,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 1 3~ 14 .0mm(平均 6 8mm) ,2 5 6 /2 6 2例 (97 7% )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 4~ 16mm (平均 8 6mm)。严重并发症 8例 (3 1% )。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conductionblock ,AVB) 5例 (2 0 % ) ,溶血 2例 (0 8% )。封堵器明显移位 1例 (0 4 % )。5例AVB患儿治疗后除 1例术后 5 0d安装永久起搏器外 ,其余 4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溶血患儿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封堵器明显移位则采用心脏外科手术处理。其他并发症有 :1例 (0 4 % )术后 6个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 ;5例 (2 0 % )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 ;4例 (1 6 % )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 ;75例 (2 9% )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 ,治疗后均恢复  相似文献   

15.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Hu HB  Jiang SL  Xu ZY  Zhao SH  Huang LJ  Wu WH  Liu YL  Wang H  W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08-81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 2 0 0 4年 7月 ,共 5 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了Amplatzer偏心状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9 1± 4 8)岁 (2~ 17岁 )。其中 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 ,2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 ,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 ,TTE)提示 ,VSD的平均直径 (4 8± 0 9)mm (3~ 7mm )。封堵前右心导管提示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 (Qp/Qs)比值平均为 1 32 (1 1~ 2 0 )。 4例中等量左向右分流 ,其余均为少量左向右分流。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4 7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94 %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2例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接受了平均 7个月的随访 (1~ 18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例残余分流于 6个月随访时消失。超声测量的左室舒张末径 (leftventricleend diastolicdimension  相似文献   

16.
272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简称干下室缺)的临床过程,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方法 总结经手术证实的14岁以下儿童干下室缺272例,观察年龄与肺动脉高压和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脉窦瘤破裂);室缺大小与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的关系。结果 (1)27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干下室缺246例,符合率90.4%。(2)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几率减少,程序减轻。年龄小于1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70%。7-14岁为28%。(3)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7-14岁出现主动脉瓣病变38.7%。(4)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几率、严重程度显著增加,干下室缺大于10mm,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达52.3%以上。(5)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性。(6)手术方式以补片修补者267例(98.2%),直接缝合5例,手术治愈(98.2%)、死亡15例(1.8%),结论 干下室缺因其解剖特点吸血流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合并严重并发症,因此该型室缺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非开胸法关闭房间隔缺损1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非开胸疗法,采用经导管纽扣式补片对15例ASD患儿进行关闭治疗及随诊研究。患儿年龄2.5~14.0岁,平均7.5岁;体重11~39kg,平均20kg。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右上肺静脉造影及球囊三者结合测量来确定ASD最大伸展直径。选择大于所测直径的2.0~2.5倍补片和相应长鞘。结果,13例关闭成功(87%),2例由于房间隔呈半弧圆形或不规则型,撤除补片改行外科手术治疗。13例成功者,术后第2天残余分流5例(38%),随诊1~12个月残余分流下降为2例(16%),1例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提示,经导管纽扣式补片关闭ASD的方法既简便、安全,又疗效佳,但有一定局限性,尚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访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并发的传导阻滞,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2002-06—2005-07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经导管介入治疗89例VSD患儿,对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应用Amp latzer膜部VSD封堵器67例,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20例,Amp latzer导管封堵器1例,pfm弹簧圈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其中1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0天恢复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例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次,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次。结论传导阻滞是VS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治疗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诊疗的关键,对心内传导系统远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Sun XJ  Gao W  Zhou AQ  Yu ZQ  Li F  Huang MR  Sun K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67-771
目的心律失常是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关系到预后。分析18岁以内患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根据家长意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及国产封堵器进行堵塞。80例应用AGA公司制造的Am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9例应用国产封堵装置,术后定期行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11例术后5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2%,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5例,不完全(部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1)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2)室间隔缺损直径≥8mm,封堵器直径≥10mm;(3)穿刺成功后动脉静脉(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及术中pH值<7·35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防止酸中毒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以及术中和术后处理。方法 1999年10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大型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29例婴儿,19例进行带机早期手术治疗,1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手术病例中,18例婴儿手术成功、脱离呼吸机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气胸、气管再插管,无全身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严重低心排病例;1例婴儿死于气管狭窄,病死率5.3%。内科保守治疗病例中,8例在治疗途中因心肺衰竭死亡,病死率80Uo;2例好转撤离呼吸机出院。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防治术中和术后肺损伤,带机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和改善大型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婴儿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