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成像技术是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最新医学图像诊断技术。由于它能够在无任何辐射损伤的情况下提供被检组织的丰富的生化信息及新陈代谢状态的信息,而且有对人体软组织成像对比度尤佳,能对人体任何一个断面成像等独  相似文献   

2.
颞叶癫痫是临床常见的脑部慢性疾病,海马硬化是其主要原因[1]。据统计,25%的癫痫发作是药物难治性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应用,在癫痫病灶的发现、定位以及定性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可从形态及信号方面观察海马结构,还可通过测量其体积进行量化评价,特别是近来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的临床应用为监测脑内化学物质的代谢提供了非介入性手段,可以为癫痫病灶的定位、药物疗效检测提供重要的信息[3]。1MRS的基本原理[4~6]MRS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核化学位移作用,进行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化合物分析的方法。原子核具有围绕某个轴作自身旋转运动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含偶数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其自旋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为非磁性。含奇数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其自旋可产生磁场,为磁性。在无外加磁场时,原子核的自旋轴杂乱无章,因而单位体积内生物组织宏观磁矩等于零,不存在静磁场。当生物体置于一个外加磁场中时,含单数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一方面自旋,一方面又以一定的角度围绕外加磁场进行旋转,这种运动成为进动。进动频率(w)取决于外加磁场强度(B0),特定原子核的性质和磁旋比...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成象(以下简称MRI)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的成象技术。它不仅能提供不同平面,即人的矢状面、冠状面(正、侧位)和横断面的解剖图象,还可以提供组织特性的信息。要想取得MRI的图象,须将病人的受检部位置于一个强大而且均匀的静磁场内,人体中磁化的质子(氢的原子核)就会顺静磁场排列。此时,利用射频脉冲,使质子吸收能量而且离开顺磁场排列的取向,呈激励状态。当氢原子核回到  相似文献   

4.
医学影像是一门生物影像科学,包含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等内容.医学影像是对人体或者人体某一部分以非侵入的方式获得内部组织影像的一个过程,它包含两个独立的影像技术系统,分别是医学成像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在医学成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医学成像系统,其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主要手段.医学图像处理,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图像作出进一...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MRI,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氢质子运动产生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它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线和易引起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其成像基础为核磁共振现象(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早在1946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elix B1och)和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dward Purcel1)发现在外磁场作用下,试管中某些纯物质样品(如氢原子核)会发出一定频率  相似文献   

7.
微波CT技术     
赵宁  赵强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8,22(5):286-287,258
多年来,医学成像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医生有机会获得用别的方法无法获得的病人体内信息。自1895年伦琴(Rnotgen)发现X射线到最近发展起来的核磁共振(NMR)成像以来,用于观察人体内部信息为目的的各种成像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其它相关学科愈见成熟的影响和推动下,各种参量成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包括电磁成像。阻抗成像、红外成像、微波成像、超声成像等。微波是指频率从几百MHz到几十GHz范围内的电磁波,波长的数量级从毫米到米。它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要…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的英文缩写为MRI,曾因译为“核磁共振”而引起一些患者的误解,以为这种检查有核放射性。实际上,“核”字源于受检者体内的氢原子核,并无放射性。目前,“核”字已被去掉,称为“磁共振成像”。虽然磁共振设备目前归属于放射科,但其成像原理与x线曝光源的放射影像技术完全不同,它不使用X射线,而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励人体中大量存在的氢质子而成像。检查时,患者置身于一个比地球磁场大数千.数万倍的强磁场中,接受射频脉冲的激励,人体内的氢质子在磁场作用下经计算机重建而成像。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新飞跃。 MRI是使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引起氢原子磁共振,利用T_1、T_2及质子密度的不同成像来诊断疾病。和CT检查相比,MRI不产生X射线,使用得当对人体无任何损害。但其检查费用昂贵,成像时间较长,故需选择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曾雪燕  刘蜻蜻 《现代保健》2013,(23):157-159
超声弹性成像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弹性系数不同的特征成像的一种新技术,它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成为医学成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超声弹性成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近年来关于乳腺以外器官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甲状腺、前列腺、肝脏等,并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显示出日益增长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这些组织器官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m en ingiom a)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第二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是一种无损伤性研究人脑的新方法,本文就1H-MRS在脑膜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探讨。1脑膜瘤1H-MRS的技术进展1H-MRS在物理学上是由化学位移和J-耦合裂分的波形成分按其内在规律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均匀磁场中,利用所测组织内不同代谢产物的化学位移产生不同的波谱峰下面积反映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诊断信息。目前,1H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原子核,有高自然丰度和核磁感性,最易检测到,故最多应用于MRS研究中。根据不同的定位技术可分成单体素波谱(SVS)和…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白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重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MRI)主要使用强磁场与射频脉冲。目前使用的磁场强度为0.5~2.0T,MRI首先使用强磁场使人体组织的原子核磁化,再使用射频脉冲给予磁化的原子核一定的电磁能,人体组织的原子核接受了电磁能在驰豫过程中又释放出来,并形成磁共振信号,电子计算机将MRI信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黑白灰阶,按位置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状,灰阶与形状最终组成MRI图象,供临床诊断与分析。MRI 1981年应用于临床,目前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是70年代末随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超导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新颖医学诊断技术,简称MRI,又称核磁共振CT。它与X射线断层扫描(X-CT)相比,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明显优点。 目前核磁共振CT早已实施了商业化生产及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当今核磁共振扫描成像系统在检测人体肿瘤及组织异常等病变领域居检测手段“霸主”地位,生产此类设备的产业年创利润达20亿美元,世界几乎每个重要都市已至少设立了一个应用核  相似文献   

16.
医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航天、军事、气象、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己为众所周知。在军事上从单兵作战用的红外夜视仪 ,到现代立体作战的各种武器装备 ,红外热成像技术均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体是天然辐射体 ,红外热成像的高、精、尖技术引入医学领域 ,应用范围广 ,已经并必将得到更深入广泛的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在临床上始用于五十年代后期 ,首用于乳腺肿瘤的诊断。由于航天、军事红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并将其应用于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因此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迅速、深入…  相似文献   

17.
铅具有神经毒性,但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介入性,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在铅神经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使人们对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波谱(MRS)的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氢质子(^1H)核自然丰度最高,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灵敏度好,是目前研究活体组织器官、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惟一的无创性方法,故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中应用最广泛。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son-ance-NMR)对人体采集信号,用以重建二维或三维图象,在临床医学上有其独特的优点。它的信息量比X-CT要大得多,这是因为NMR信号取决于核子密度(通常为氢核~1H)、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T_1和T_2以及运动  相似文献   

19.
《医疗卫生装备》2011,(7):140-140
医学成像技术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成果与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实用性学科领域。各种模式的医学图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体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信息,但成像原理不同所造成的信息局限性,使得单一模式的诊断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我们已知有107种元素。每种元素由不同质量的原子构成,通常用_Z~ax_N 来表示。X 代表元素的化学符号,A 代表元素的质量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Z 代表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N 代表原子核中的中子数,等于 A—Z。由于原子序数(Z)相同的元素,在周期表上位于同一位置,所以,我们把 Z 相同而 A 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Isotope);而把 A 相同 Z 不同的元素称为同量异位素(Isobars);把 N相同 A 和 Z 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中子异核素(Isotones);把 A 和 Z 都相同而原子核处于不同能级的元素称为同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