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院自1981年以来共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26例,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干末端动脉瘤1例。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前破裂行急诊手术,术中再次破裂虽行夹闭术,术后死于脑血管痉挛外,余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82年3月1993年8月11年中动脉瘤患者住院期间手术前死亡2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6例,男:女为1:1.8。动脉瘤发生于颈内动脉者6例,前交通动脉者5例,后交通动脉者9例,大脑中动脉者3例,大脑后动脉者1例,基底动脉者1例。本文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与前一次破裂的关系,与动脉造影的关系,与出血次数的关系,与动脉血管痉挛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再出血,造影后动脉瘤破裂,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3.
金清东 《中外医疗》2016,(36):53-55
目的 研究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前循环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术前均急诊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后交通动脉瘤36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其它部位动脉瘤9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采用显微手术的方法 进行治疗,术中显微解剖分离动脉瘤载瘤动脉及瘤颈后夹闭,清除血肿及冲洗释放血性脑脊液,局部应用罂粟碱棉片贴敷,术后使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等药物对脑血管痉挛进行预防.记录患者的动脉瘤成功夹闭率,病人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动脉瘤颈成功夹闭率为88.24%(60/68),未能夹闭瘤颈8例:分别予动脉瘤孤立2例;载瘤动脉夹闭1例,动脉瘤包裹加固4例,血管塑形重建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7例、1分20例、2分17例、3分10例、4分2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1例,并发脑积水3例;随访6个月~2.1年,平均(11.3±5.6)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死亡1例.结论 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术中尽量彻底清除血凝块,释放血性脑脊液,局部应用罂粟碱,术后使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等药物,能够有效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4.
在112例颅内动脉中发现2枚以上动脉瘤的患者10例(8.9%),共计动脉瘤23枚。动脉瘤定位后:后交通动脉瘤12枚、C1段4枚、前脉络膜动脉瘤2枚、大脑中动脉瘤2枚、前交通动脉瘤1枚、A2段动脉瘤1枚、眼动脉瘤1枚。全部动脉瘤行开颅瘤颈夹闭,其中8例行一期手术,2例分次手术。1例术后死亡,9例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诊断、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手术切口以及一期手术问题进行了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4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14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行DSA检查,48 h内进行显微手术,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 术后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植物生存,2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防止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几年部分直视下,大部显微外科手术下夹闭颅内动脉21例,其中25例术中破裂。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破裂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2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占23.81%,其中3例术中经积极抢救处理 将破裂动脉瘤颈分离夹闭,恢复健康。另外2例破裂动脉瘤术后死亡。结论:动脉瘤术中破裂可发生在动脉瘤手术任何阶段。只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开放脑池,分离动脉遵 载瘤动脉近端-远端-最后分离载瘤动脉瘤颈。尽量不要分离动脉瘤顶。选择合适脉瘤夹,正确夹闭瘤颈,可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7.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早期手术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手术行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7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血管造影或(和)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证实,2例患者行CT检查直接手术.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辅助显露动脉瘤及检查动脉瘤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血流.结果 9例患者共10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3个月后随访时GOS 评分恢复良好者4例,中度病残2例,重度病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早期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和术中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检查措施能为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围术期的管理体会(附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颅内动脉瘤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对45例择期手术病人行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加大镇痛镇静药用量,麻醉维持相对较深,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取瘤前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所有病例围术期坟控制平稳,颅内动脉瘤无不成熟破裂,发生成熟破裂5例占11.1%,37例无初始症状加重,6例有不同程度手术后遗症,2例死亡。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务 防止动脉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预防术后脑缺血的发生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和最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重建用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闭塞载瘤动脉或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例吻合血管通畅,并通过阻断载瘤血管而使动脉瘤不显影.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随访显示8例治愈患者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脑血管重建,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是目前较为合适和有效的脑血管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疑为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行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VR,MIP、MPR后处理图像,部分病例同DSA、3D TOF MR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发现64例动脉瘤患者共69个颅内动脉瘤(5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6例:并发瘤内血栓3例:钙化2例;件脑实质血肿15例,脑室积血11例,脑血管痉挛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3D TOF MRA基本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及临近血管、骨结构的关系、有无瘤内血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覃彦平 《医学综述》2012,18(16):2564-2567
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是其复合物的两个亚基之一。IL-23在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IL-23R的主要功能是介导IL-23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IL-23-IL-23R途径是机体炎性反应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潜在的促进恶性肿瘤发展的路径。IL-23R的遗传多态性已被证实与某些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相关。IL-23R遗传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D23/sCD23、CD19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CD23、CD19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CRF患者25例及健康体检者20人,分别抽取非抗凝、肝素抗凝静脉血各2ml,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外周血CD23 、CD19 及CD23 CD19 淋巴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测sCD23水平.结果 CRF组外周血CD23 淋巴细胞百分率[(4.19±0.93)%]及CD23 CD19 淋巴细胞百分率[(3.21±1.3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33±1.74)%,(4.79±2.1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CD23水平CRF组[(173.2±60.3)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0.1±7.6)U/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23是引起CRF患者免疫紊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人胰腺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nm23基因表达与人胰腺癌临床生物不行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与斑点杂 交法检测人胰腺癌组织nm23蛋白与nm23mRNA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nm23蛋白及nm23mRNA表达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升高,而与慢性胰腺炎组织无明显差别;胰腺癌组织nm23mRNA表达与nm2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情况及插入序列1(ISAba1)对OXA -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无重复株110株.多重PCR扩增OXA - 23 - like、OXA - 24 - like、OXA - 51 - like、OXA - 58 - like基因,并测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小鼠IL-23(mIL-23)基因转染小鼠乳腺癌细胞(MA-891),检测转染后小鼠乳腺癌组织内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了解VEGF的表达是否受IL-23基因转染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LXSN)将含IL-23的基因质粒经φ2(ecotropic)和PA317(amphotropic)两种细胞包装,G418筛选获得携带IL-23基因的病毒后,转染MA.891细胞,经G418筛选后获得IL-23/MA-891阳性克隆。用ELISA法检测IL-23/MA-891细胞分泌IL-23的能力;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分别取接种IL-23/MA-891、LXSN/MA-891、MA-891细胞30天时的小鼠肿瘤组织,采用RT-PCR法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接种IL-23/MA-891细胞组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接种LXSN/MA-891和MA.891细胞组小鼠的肿瘤组织(P〈0.01);CD34阳性的微血管计数(MVD)为18.23±6.92,明显低于接种LXSN/MA-891(36.13±10.40)和MA-891细胞组(38.16±12.30)小鼠的肿瘤组织(P〈0.01)。2)RT-PCR法检测显示,接种IL-23/MA-891细胞组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接种LxSN/MA.891细胞和MA-891细胞组小鼠的瘤组织(P〈0.01)。结论转染IL-23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通过分泌IL-23,可能降低细胞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nm23(non-metastasisgene23)、ER(estrogenreceptor)及PR(ProgesteroneReceptor)蛋白表达与其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分析nm2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指导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和PR蛋白的表达,用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行×列表或四格表χ2检验,对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各观察因素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nm23、ER及PR蛋白在对照组所有样本中均为阳性表达;将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表达状况,综合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和骨转移相关;乳腺癌晚期、低分化、nm23蛋白低表达及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检测分析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nm2 3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7例膀胱癌标本进行S -P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nm2 3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关系。结果 nm2 3蛋白在膀胱癌组织及非癌粘膜中均有表达 ,定位于细胞浆。 72 .3 4%的膀胱癌组织nm2 3蛋白染色阳性 ,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粘膜 (P <0 .0 5 )。nm2 3蛋白高度表达与膀胱癌细胞的低度分化及局部浸润有关 ,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在膀胱癌中nm2 3基因可促进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 ,nm2 3蛋白对于判断膀胱癌细胞的恶性程度 ,肿瘤进展以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癌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人肺组织中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都有从正常肺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非癌肺组织及癌旁组织、癌灶组织、到癌转移淋巴结组织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肺癌组织较正常肺组织的nm23-H2基因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癌转移淋巴结组织较正常肺组织的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肺癌组织的nm23基因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提示nm23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未发现nm23有癌转移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脊液IL-17和IL-23检测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4份脑脊液进行白细胞计数和IL-17、IL-23的检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并采用直线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IL-17和IL-23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P<0.01),病毒性脑膜炎组IL-17和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脊液IL-17与IL-23,IL-17与白细胞计数、IL-23与白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0,0.5551和0.5810。结论 脑脊液IL-17和IL-23的检测可以用于对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64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nm23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结果显示:原发灶癌组织中nm23高表达的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1);组织学高分化的乳腺癌或肿瘤最大径≤2cm者,原发灶nm23表达水平较高(均P<0.05);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1);高表达的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69.4%和58.7%,明显高于低表达者(42.9%和25.0%),P<0.05和P<0.01。以上结果表明,nm23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