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卢昕 《中国医疗前沿》2013,(6):75-75,82
目的观察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8例,应用椎动脉三维CT成像技术对患者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并应用CT血管成像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其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椎动脉正常者2例(2.94%)。椎动脉较健侧细1.0mm以上或直径小于2.8mm的椎动脉纤细26例(38.24%),均为单侧变细,其中左侧变细11例(42.31%)、右侧变细15例(57.69%)。血管硬化4例(5.88%)。管腔局限性狭窄13例(19.12%)。血管走行迂曲15例(22.06%)。两侧不对称的横突孔有2例(2.94%),一侧横突孔变小的有4例(5.88%),两侧对称且大小正常的有62例(91.18%)。43例(63.24%)患者呈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其中C4-5、C5-6最为常见。结论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能良好显示椎动脉的异常与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病理情况,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用三维CTA技术对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占总数88%)的椎动脉不同程度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2例,迂曲、无压迫3例,受压、管腔狭窄9例,畸形1例,管壁钙化1例。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对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平 《苏州医学杂志》1996,19(4):F002-F002,50
总结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就横突孔狭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明  孙峰涛 《吉林医学》2010,(33):6073-6074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72例,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并根据血管成像进行分型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72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23例,Ⅳ型共17例,Ⅴ型5例,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案69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CT征象进行了分析,并与X线平片加以比较。认为CT不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作用,而且在确定手术方法和手术途径的选择上也很有意义。作者认为在CT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摄一张良好的钩椎关节放大斜位片或椎间孔断层片对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应是首选的。CT和X线平片相结合,综合分析,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头晕、头痛或单侧肢体活动不灵、短暂性脑缺血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资料。结果: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中变异椎动脉66条,其中单纯椎动脉行径变异11例(14条),单纯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3条),起源变异合并行径变异26例(32条),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8例(8条),椎动脉窗式变异9例(9条);无变异椎动脉48条,除窗式变异9例外发生椎动脉粥样硬化23条,其中变异椎动脉发生13条,无变异椎动脉发生10条,发生率分别为22.81%和20.8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诊断椎动脉变异,并准确分型,而且无创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608-16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高级血管分析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和病因分析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临床拟诊为CSA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所得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分析(AVA)等重建技术进行后重建处理,并与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几种后重建方法诊断CSA的差异。结果:AVA重建的图像质量最佳,其中I级图像为55例(75.34%),而MIP和VR则分别为65.75%和64.38%。AVA对椎动脉钙化、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显示与MIP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AVA对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钙化、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显示与VR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AVA在无创诊断和随访CSA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为CSA临床应用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无创、便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分别对64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观察推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管壁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64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51例,横突孔异常者1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4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椎动脉CTA比CDFI更有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学民 《新疆医学》2001,31(1):48-49
自从1858年Ven.Luschka根据颈椎间盘大体解剖的研究后发现颈椎3—7椎体后外侧份存在一个滑膜关节.以后被称为Luschka关节。由于这一关节是颈椎骨赘发生的主要部位之一,与临床出现的头、颈、手臂放射性疼痛,以及椎动脉受压出现头晕、旋颈性猝倒等症状、体征关系密切,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颈椎病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目前,对这一关节的研究已经从局部解剖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近5a来所诊治的10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55例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5~10mgq.n.,两组均经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疗效情况。结果:按所定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平均初效时间或症状完全控制时间以及两个月后复发例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比灵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观察颈椎养生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5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采用颈椎养生操合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对照组27例, 采用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以14 d为1个治疗周期,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养生操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焦虑状态效果显著, 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上诊断为椎动脉颈椎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例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CT检查:病例组正常血管条、血管变细、血管迂曲、局限狭窄、管腔闭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例组椎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CT检查病例组椎体横突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与多层螺旋CT诊断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各具特点,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的对病情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邓友章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友章教授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重视中药内服,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辨证施治。在认真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创新并运用独特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此外,还结合现代检测手段仔细推敲手法的作用机理,为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现代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牵引治疗,对照组单用牵引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的治疗疗效作出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愈显效率(86%)明显高于对照组(66%),经统计学比较,X^2=5.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氙光星状神经节近旁照射结合枕颌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接受脑循环治疗仪和低周波治疗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28/30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3.3%(19/30例),治疗组CASCS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单用药物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苗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贵州省凯里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18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110例,对照组采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配合穴位电疗敷贴,治疗组采用苗药熏蒸颈部,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基本治愈率为18.2%(13/73),显效率为36.4%(27/73),无效率为45.5%(33/73),总有效率为54.5%(40/73)。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38.6%(42/110),显效率为56.8%(62/110),无效率为4.6%(5/110),总有效率为95.5%(105/11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13,P〈0.01)。结论苗药熏蒸能够促进颈动脉的血流量,使缺血性损伤得到缓解,同时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使椎动脉的刺激、压迫减轻进而消除,从而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使患者减少痛苦,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并有无创、操作简单、药物价廉易得、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对其进行继续研究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