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1次应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观察性研究.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选取未接受降糖治疗或既往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21例,平均年龄(56±1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4.4±4.2)年(0~30年),平均体重指数(25.5±2.9)kg/m2,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1.2%.使用每日1次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起始剂量和最终剂量分别为(0.16±0.05)U/kg、(0.20±0.07)U/kg.联合口服药治疗12周后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不同基线因素对于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12周后,HbA1c下降了1.8%±1.1%.HbA1c<6.5%的患者占30.8%,HbA1c<7%的患者占65.5%.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8时点血糖平均值下降了(3.8±2.3)mmol/L.分别按基线糖尿病病程、HbA1c、注射时间和体重指数分层的分析结果显示,HbA1c达标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HbA1c的升高而降低.在双时相门冬胰岛索30治疗中,非重度低血糖事件每年每例患者的发生率为1.83次.仅有1例(0.2%)患者发生1次重度(夜间)低血糖事件.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53).结论 在未使用降糖治疗或已用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治疗作为胰岛素起始方案,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HbA1c水平轻至中度升高,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胰岛素改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1chieve 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开放标签、非干预性、为期24周的胰岛素类似物研究.本文总结由人胰岛素转为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患者数据.入选患者为经医师判断需要改用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结果 1 588例因人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而转为接受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进入研究前接受预混人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比例最高(75.0%).研究期间未报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经过24周治疗,所有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次·人-1·年-1)分别从基线时6.54、1.84、0.43下降至2.36、0.45、0(均P<0.01);HbA1C从基线时的(8.9±2.3)%,下降至24周时(7.0±1.1)%(P<0.05);HbA1C达标率(<7.0%)由基线时17.8%上升至24周时的54.8%.空腹和餐后2h血糖的下降值分别为(-2.3±3.3) mmol/L和(-3.8±4.4)mmol/L(均P<0.05).结论 接受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血糖控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低血糖,尤其是重度和夜间低血糖不仅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妨碍降糖治疗.相比于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药代动力学特征更好的模拟了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均证实,BIAsp30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降低重度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小低血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实现安全控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取IMPROVE^TM的中国亚组数据,了解中国糖尿病患者治疗时的基线特征。方法经临床医生判断预启用BIAsp30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人选对象。由医生记录基线时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起始BIAsp30治疗的原因、血糖控制情况和具体治疗方案。结果共人选糖尿病患者21729例(女性37%,男性63%),平均糖尿病病程(4.86±4.98)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占99.7%,平均年龄(54.0±12.7)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4.63±3.12)kg/m^2。24%的受试者患有大血管并发症;40.5%患有微血管并发症。基线时,32.3%的患者从未进行过降糖治疗,59.3%仅接受过口服降糖药(OHA)治疗,8.1%单独应用胰岛素或联合OHA治疗。受试者基线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46±2.04)%。转用BIAsp30治疗的最主要原因是期望改善血糖控制,89.1%的患者采用了每日2次的给药方式。结论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糖尿病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开展是滞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低血糖,尤其是重度和夜间低血糖不仅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妨碍降糖治疗。相比于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药代动力学特征更好的模拟了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均证实,BIAsp30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降低重度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从而减小低血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实现安全控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A1chieve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观察性研究中,提供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以下简称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常规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有关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数据。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130家研究中心入组曾用或未用药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经医师判断需要并起始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总体研究人群(包括8578例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亚组研究人群(包括1191例由预混人胰岛素转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4周治疗,总体研究人群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2.32、0.15、0.58下降至1.54、0.00、0.28(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P〈0.01,P〈0.01)。基线时,总体研究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2.3)%,治疗24周后下降至(7.0±l.0)%(P〈0.01);空腹和餐后2h血糖后分别下降(3.5±3.6)mmo]/L和(5.5±5.0)mmol/L(均P〈0.01)。亚组患者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7.20、0.51、2.15下降至2.37、0.00、0.43(均P〈0.01)。治疗24周后,亚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时(8.7±2.1)%下降至(7.0±1.1)%(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比较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每日1次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多中心的平行对照法,纳入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且未长期使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随机接受每日晚餐前1次BIAsp30或每日睡前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及格列美脲治疗24周后评价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BIAsp30组210例,甘精胰岛素组212例.治疗结束时,BIAsp30组和甘精胰岛素组HbA1c分别较基线值下降-0.75%和-0.66%(BIAsp30组一甘精胰岛素组=0.08%,95% CI:-0.23~0.07).BIAsp30组晚餐后和睡前血糖水平低于甘精胰岛素组(P<0.01),而晚餐前血糖水平则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1).BIAsp30组餐后血糖增量均值变化及晚餐后血糖增量的变化优于甘精胰岛素组.两组间低血糖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以HbA1c作为有效性指标,每日注射1次BI-Asp30作为中国T2DM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方案不劣于每日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及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比较双时相门冬胰岛素和双时相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化分为2组,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50(A组,25例)和人胰岛素50R(B组,25例)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患者2周和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日胰岛素(INS)用量、低血糖发生及体质指数(BMI)变化的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糖都明显下降,其中A组在早餐后、中餐后、晚餐后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3.393、2.504,均P<0.05);而B组在晚餐前、睡前下降更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32、3.066,均P<0.05).治疗12周后,A组在HbA1c及2 hPG方面较B组下降更明显,A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6±1.9)%降至治疗后的(6.7±0.5)%,B组HbA1c由治疗前的(10.5±1.5)%降至治疗后的(7.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8,P<0.05),A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7.1 ±0.9) mmol/L,B组2 hPG由治疗前的(21±5)mmol/L降至治疗后的(8.4±1.6)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1,P<0.05),而在空腹血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岛素用量方面,12周后两组胰岛素用量都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胰岛素停用,其中A组较B组减少更明显,A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0±13)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2±12) U/d,B组胰岛素用量由治疗2周时的(59±10) U/d降至治疗12周时的(39±6) U/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9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均P<0.05);在低血糖发生方面,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4.500,P<0.05).结论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能更平稳地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特别是控制餐后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日胰岛素的用量,体重增加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艾塞那肽与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8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5岁,体质指数(BMI)>25 kg/m2,腰围男>90cm,女>85 cm,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5%~10.5%,二甲双胍与磺脲类降糖药治疗达12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在2型糖尿病中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7,P=0.023)。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血糖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疗效更为确切,且安全性更高,不会增加用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较预混人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起效快、峰值高,餐前注射能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BIAsp30应用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同时全天血糖水平更加平稳,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小。每日3次使用BIAsp30可以作为简单的强化治疗手段获得显著疗效。BIAsp30由于兼顾了有效性、安全性及灵活性,利用一种制剂、一种注射装置给患者的用药和医生进行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便利。  相似文献   

14.
年龄〉65岁的166例T2DM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用双相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用预混人胰岛素30R治疗。采用前后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法。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疗12周后平均FBG、2hBG、HbA1c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均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门冬胰岛素降糖安全、疗效好、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BIAsp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OHD)治疗组,治疗6个月,检测两组中层得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I/△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IAsp30和OHD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之间比较,BI-Asp30组在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明显优于OHD组(P<0.01),且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于OHD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给予每日两次注射BIAsp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既往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非随机、开放、单组治疗达标研究,包括2周筛选期、4周导入期和16周治疗期.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联合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用每日两次BIAsp30注射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收集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93例患者(男154,女139)入选,平均年龄(54.0±9.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8.54±5.49)年,平均体重指数(24.89±3.28)kg/m2,HbA1c 8.16%±0.89%,122例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类似物,169例使用人中效胰岛素.经16周的治疗,平均HbA1C降幅达1.30%±0.96%(P<0.01);HbA1C达到<7.0%和≤6.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0.4%和38.9%.患者8点血糖谱各点血糖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8点血糖均值由基线时的(10.53±2.58)mmol/L降至(7.79±1.58)mmol/L(P<0.01),降幅为2.76 mmol/L.早餐和晚餐后血糖增幅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1.73 mmol/L(P<0.01)和1.28 mmol/L(P<0.01),而午餐后的血糖增幅未发现显著性降低(-0.09 mmol/L,P=0.734 5).研究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和重度低血糖事件报告,总体低血糖发生率为2.68例/患者年;患者体重平均增加(0.76±0.14)kg(P<0.01).结论 BIAsp30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基础胰岛素联合OAD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治疗,一组给予中效和短效人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降糖效果、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达标时间:甘精组短于NPH组(P〈0.01),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甘精组低于NPH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能有效模拟人的生理胰岛素分泌,尽早使血糖平稳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疾病的进展,2型糖尿病(T2DM)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OADs)联合治疗后,如依然不能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时,应适时启用胰岛素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推荐在糖尿病起始治疗时就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当HbA1C水平较高时(〉10%)。多项临床对照试验表明,与基础胰岛素治疗相比,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能更全面控制血糖,尤其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是众多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与预混人胰岛素相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情况对预混胰岛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A1chieve是一项为期24周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的关于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入选患者为经医师判断需要使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包括严重低血糖在内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基线因素中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结果 共有4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4 100例中54.2%为男性,年龄(56.2±13.6)岁.研究期间未发生SADR.治疗后HbA1c由(9.3±2.1)%下降至(7.0±1.0)%;FPG由(10.2±3.3) mmol/L下降至(6.8±1.3) mmol/L;早、午、晚餐后2hPG的变化值分别为(-5.6±4.7)、(-4.9±4.3)、(-4.2±4.1)mmol/L(P值均<0.001);HbA1c达标率(<7.0%)由9.7%上升至5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HbA1c、FPG、2hPG与达标率呈负相关.结论 较低的基线HbA1c、FPG、2hPG是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7.0%)的预测因素.提示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尽早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更有助于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诊治的1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给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早餐后2h、晚餐后2h、睡前22:00血糖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降糖疗效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使用安全、方便,有力地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