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r=0.612,P=0.012)、TBIL(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PD—L1表达水平,及其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22例慢性HBeAg阳性CHB患者、8例急性恢复期乙型肝炎(A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NC)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并诱导DCs的增殖和活化。相对荧光定量PCR测定DCs的PD—L1、PD—L2分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DCs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率。同时,测定外周血DCs刺激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抗PD—L1单抗对CHB组DCs刺激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诱导了外周血DCs的增殖和成熟。与NC组相比较,CHB组和AHB组患者外周血DCs内PD—L1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P均〈0.05),但CHB组和A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组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较AHB组、NC组均有明显增高(P均〈0.01)。而外周血DCs的PD—L2 mRNA水平及PD—L2在DCs表面的表达率在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CHB组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功能较AHB组和NC组明显降低(P均〈0.01),抗PDL1抗体能显著增强CHB患者DCs刺激T细胞反应的能力。CHB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与血清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4,P=0.007)。结论: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水平在慢性HBeAg阳性乙肝患者明显升高,抗PD—L1抗体可有效增强CHB患者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表明PD—L1的高表达可能与T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和HBV病毒高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外周血Tc细胞和Ts细胞状态。方法:用双重染色免疫细胞学技术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并与HbsAb(+)、HbcAb(+)健康人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c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T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c和Ts细胞水平与HbsAb(+)、HbcAb(+)健康人不同,这两种细胞水平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含量及血清S100A9蛋白的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临床诊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2例临床外周血样本及相关电子病例,其中CRC患者52例,健康者30例。采用流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MDSCs的频数,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100A9水平,用SPSS及Graphpad Prism 进行Mann-Whitney 检验分析,Spearmanr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CRC患者外周血MDSCs以及血清S100A9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清S100A9蛋白水平和外周血中MDSCs的频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r=0.38,P=0.01);同时相比于Dukes分期中的A/B期和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处于C/D期和伴淋巴结转移2组患者血清中的S100A9水平及MDSCs频数明显升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两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P<0.01),说明两者对诊断CRC以及评估CRC患者分期情况和是否发生转移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CRC患者外周血PBMC中MDSCs的频数与血清S100A9蛋白均明显升高;两者均有望成为CRC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肝脏病理、临床分度、血清HBV DNA对数值等的关系,探讨TLR4在CHB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75例CHB及10例健康对照组肝组织TLR4的表达并予以评分,然后与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临床分度和血清HBV DNA对数值[Lg(血清HBVDN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肝组织无或仅有少量TLR4的表达,CHB组肝组织TLR4的表达明显增强并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在轻、中和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LR4表达强度记分分别为(1.0±0.5),(2.3±0.5)和(2.9±0.4)分,随着临床分度的增加,CHB肝组织上的TLR4表达逐步显著升高(F=104.8,P<0.01,两两间比较均P<0.05),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强度与临床分度间呈正相关(r=0.838,P<0.01);TLR4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呈正相关(r=0.579,P<0.05);但与Lg(血清HBV DNA)以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均无相关.结论 CHB患者肝细胞TLR4表达上调,TLR4可能与CHB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在健康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癌患者及其术后外周血中的比例,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宫颈癌患者、5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检测2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及MDSCs产生的精氨酸酶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85±0.85)%,(7.82±1.04)%],其次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52±0.53)%,(3.32±0.48)%],健康对照组最低[(0.61±0.17)%,(2.02±0.2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MDSCs、Treg的比例明显下降,MDSCs产生的精氨酸酶和NO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外周血MDSCs比例的升高可能与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Fu JL  Xu DP  Zhao P  Chen LM  Zhang H  Zhou CB  Yao JX  Rong YH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2):1522-152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HB)、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及Treg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表达。所有病例及对照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CD4+CD25highTreg表面高表达CD45RO,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CTLA-4。比较Treg占CD4+T细胞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3·9%±1·4%)与正常对照(3·5%±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3·1%±0·9%)(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Treg频率在高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4·5%±1·9%)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3·4%±0·6%)和正常对照组,并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2,P<0·01)。8例随访急性乙型肝炎患者Treg频率在恢复期(6·0%±1·7%)明显高于急性期(3·0%±0·6%),配对t检验P<0·001。结论CD4+CD25high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病毒载量组明显升高,这提示Tre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Treg在急性肝炎早期较低,随后增高,可能与Treg在急性肝炎的不同发病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朱其荣 《重庆医学》2012,41(18):1874-1877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生物学特征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在小鼠脾中发现DC。DC是目前所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重要的刺激细胞,作用比其他APC强10~100倍[1]。未成熟的DC位于抗原入侵部位,具有捕获、处理抗原的能力,但因缺  相似文献   

9.
3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14例乙肝患者进行3年的跟踪随访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68例有心理障碍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病情好转率明显低于心理健康者(χ2=48.81,P<0.01);肝硬化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多(χ2=5.23,P<0.01)。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对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变患者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膜型CD14(mCD14)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30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D14水平,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0.523±0.453)均高于慢性乙肝组(0.0431±0.0327)和健康对照组(0.0215±0.0158),P均<0.05,但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表达水平与慢性乙肝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慢性重型乙肝血浆内毒素水平普遍升高,但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D14水平并未上调,推测可能与mCD14大量脱落进入血清转变成可溶性CD14(sCD14)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与HBV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为G0者,仅占10%-20%,肝小叶及汇管区均未见或仅有少许炎细胞浸润,汇管区与肝实质交界处无炎症表现,汇管区无明显扩大,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星形细胞(HSCs)、树突状细胞(DCs)、库普弗细胞(KCs)和肝窦内皮细胞(LSECs)等肝非实质细胞,不但参与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和防御,还在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穿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临床诊断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例共84例,血清学检测其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VDNA病毒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Masson、网状纤维、D—PAS特殊染色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评价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HBsAg和HBcAg分布及表达模式。结果:84例患者中男:女=2:1,发病年龄0~35(19.01±7.54)岁;57.14%的患者有明确家族史;HBVDNA载量10^7~10^10copies/ml;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处于G抵者最多(51/84,60.71%),最少的为G1/S2和G2/S2,分别各占2.38%(2/84);不同炎症活动度及不同纤维化程度之间HBVDNA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毛玻璃样肝细胞量与HBsAg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r=0.472,P=0.001),与HBcAg表达量无相关性(r=-0.005,P=0.973);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量较HBsAg多,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HBcAg的表达以核型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病毒复制力强。虽然炎症及纤维化均呈静止状态,但仍有轻度的炎症及纤维化存在,应密切随访。警惕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Fas表达和凋亡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活化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lth,AICD)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分离3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2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Fas的表达;分离20例乙型肝炎病人和10例健康献血员PBMC,在PHA-P的刺激下短期培养,采用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Fas表达率[(53.31±14.53)%]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Fas表达率[(39.32±11.28)%,P<0.05]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BMCFas表达率[(37.93±15.89)%,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30.57±13.43)%]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凋亡率[(11.45±5.27)%,P<0.01]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13.59±6.44)%,P<0.01];HBeAg(+)组PBMC凋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BMC凋亡率[(29.50±12.25)%vs(11.45±5.27)%,P<0.01]。结论HBV感染能诱导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Fas表达增加,通过Fas/FasL途径使Fas+淋巴细胞发生AICD,这可能是形成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肝5种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浆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程度,初步探索慢性乙肝各中医证型间免疫反应状况规律。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结合质谱对慢性乙肝5种中医证型患者(各30例)及正常对照组(10例)的血浆全蟹白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然后扩大样本量,选取其中与肝脏损伤及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ELISA检测其变化规律。结果:①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在5种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中均存在明显规律性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共有5个:(haptoglobin,HPT)、免疫球蛋白J链(immunoglobulinJ—chains,IGJ)、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C一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1KP)、玻连蛋白(vitronectin,VN)。(~)ELISA检测发现在5种中医证型中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蛋白质——RBP、HPT较正常对照组下调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蛋白质——IGJ较正常对照组上调的高低顺序是一致的。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与机体体液免疫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肝脏病情越严重的中医证型其机体免疫功能越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方法对临床首次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未经抗病毒治疗的病人315例进行焦虑自评问卷调查。结果免疫耐受期(40.27±6.30)与免疫清除期(41.52±5.30)病人的焦虑状况明显高于残余整合期(36.87±5.49);以21~40年龄段焦虑水平最高。结论护士应掌握免疫辨证各期特点,了解病人心理,进行有针对性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许玲 《西部医学》2012,24(6):1137-1138,1140
目的观察慢病管理对慢性乙肝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8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观察组进行慢痛管理干预,对照组未进行干预。采用疾病认知、依从性、生活方式测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及生活方式积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照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认知度及生活方式积分观察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慢病管理干预可以提高乙肝患者对乙肝的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酮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3月~2010年4月间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苦参素及常规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丹参酮20~40mg/d,静脉滴注,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ALT及TBiL复常情况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ALT及TBiL复常律分别为92%、96%,对照组为55.5%、77.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及HBeAg阴转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均对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联合苦参素明显改善肝功能且抑制DNA复制,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照观察正常人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Caspase-3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探讨Caspase-3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CHB患者和15例正常肝组织进行Caspase-3检测,并检测CHB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乙型肝炎患者Caspase-3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表达与CHB炎症分级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ALT和CHB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pase-3表达的活性随肝炎炎症程度增高而增强,从而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凋亡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基于医院门诊就诊的乙肝患者队列,开展随访研究,探讨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队列,通过电话随访完成相关信息问卷调查表,并采集患者乙肝相关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564例随访对象中,血清学标志物的主要模式为"大三阳"占47.70%和"小三阳"占41.8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可见,HBeAg 阴转的影响因素为曾住院(HR=0.54,95% CI:0.42~0.68)、HBsAg定量等级(HR=1.20,95% CI:1.04~1.38)、HBeAg定量等级(HR=0.79,95% CI:0.67~0.92)。随访期间患者住院的影响因素为年龄(HR=1.44,95% CI:1.07~1.92), HBsAg 定量等级(HR=1.23,95% CI:1.01~1.50),家族成员肝硬化肝癌家族史(HR=2.97,95% CI:1.71~5.13)。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临床转归的因素众多,通过对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队列进行随访,可了解门诊就诊慢性乙肝患者HBV感染状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