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3d动态血糖监测,得到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包括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ean blood glucose,MBG)及其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MODD),同时对患者进行认知量表的测定,包括简易智力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加拿大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总体衰退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统计分析血糖波动指标与认知量表分数的关系.结果 MMSE分数<28组的血糖波动参数(MAGE、MODD、SD、MBG)均高于MMSE分数≥28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GE、MODD、LAGE、MBG、SD均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r值波动于-0.161 ~-0.263,P<0.01).MAGE、MODD、MBG、SD均与MOCA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59 ~-0.265,P<0.05).校正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后,MAGE、MODD、MBG、SD与MMSE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53 ~-0.198,P<0.05).MODD、LAGE、MBG、SD均与ADL分数正相关(r值波动于0.128~0.219,P<0.05).MAGE、MODD、MBG均与GDS分数正相关(r值波动于0.138 ~0.170,P<0.05).MAGE、MODD、LAGE、MBG、SD均与CDT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34 ~-0.205,P<0.05).以MMSE分数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文化程度、MAGE、SD是影响MMSE分数的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对认知功能有影响,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均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两种动态血糖监测(CGM)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EDKD)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60例EDKD患者随机分为回顾组和实时组,各30例。观察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代谢指标,分析CGM后第一天(d1)和第二天(d2)组内及组间24h平均血糖水平、24h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回顾组d_1、d_2 24h SD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3,P0.05)。实时组d2的24h平均血糖水平、24h SDBG、LAGE、MAGE低于d1(F=20.51、9.37、5.08、17.64,P0.05)。实时组LAGE、MAGE、MODD低于回顾组(t=18.93、4.37、16.10,P0.05)。结论应用实时CGM平稳快速降糖,能干预EDKD患者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老年科住院的27例老年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Dep组)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住院的26例单纯T2DM老年患者(T2DM组),比较两组动态血糖指标及临床症状。结果 Dep组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高于T2DM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AMD总分、阻滞因子分与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呈正相关(P<0.05),认知、绝望感因子分与MODD呈正相关(P<0.05),睡眠障碍因子分与MBG、SDBG、MODD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水平差,血糖波动明显,抑郁症临床症状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抑郁情绪越严重,血糖波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66例)和无大血管并发症组(76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CGM)资料。结果 ①大血管并发症组的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MBG、低血糖发生率、2hPPG、SDBG、MAGE、LAGE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性别比例、吸烟史、高血压史、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血脂、肝功、FPG及HbA1c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MAGE呈独立正相关。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低血糖发生率、MBG、2hPPG、SDBG、MAGE、LAGE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指标MAGE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DPN患者126例,根据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分为轻、中、重度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72 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血糖标准差(SD),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BMI、HbA1c及一般生化指标. 结果 MBG、MAGE、SD随着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分别与MBG、MAGE呈正相关(β=0.249、0.196,P<0.05). 结论 T2DM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DPN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A1c水平、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O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T2DM患者115例,分为低HbA1c(5.5%~6.5%)组、中HbA1c(6.5%~7.5%)组、高HbA1c(7.5%~8.5%)组,行持续葡萄糖监测,记录包括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ELISA法测定OS血清指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分析HbA1c水平和血糖波动与8-OHdG的关系。结果与低HbA1c组比较,中HbA1c组SDBG、MAGE升高(P<0.05);高HbA1c组LAGE、SDBG、MAGE及MODD均高于低HbA1c、中HbA1c组(P<0.05)。随着HbA1c水平升高,各组8-OHdG水平依次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水平与LAGE、SDBG、MAGE及MODD呈正相关(P<0.01),高HbA1c组8-OHdG与MAGE呈正相关(r=0.202,P=0.036)。结论 SDBG、MAGE是反映血糖波动更敏感的指标,HbA1c<7.5%时显示血糖异常波动。T2DM患者血糖波动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OS随血糖波动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0.
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Zhou J  Jia WP  Yu M  Yu HY  Bao YQ  Ma XJ  Lu W  Hu C  Xiang K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189-192
目的建立动态血糖评估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8例正常糖调节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24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餐前1h及餐后3h的MBG、血糖的时间百分比(PT)、血糖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各参数非正态分布者以百分位数法估计95%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呈正态分布者按x±1.96s计算。结果(1)除血糖的frr及AUC呈非正态分布外(P〈0.05),其余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上限:24hMBG〈6.5mmol/L,早、中及晚餐前1hMBG分别〈6.0mmol/L、〈6.3mmol/L和〈6.0mmol/L,早、中及晚餐后3hMBG分别〈7.0mmol/L、〈6.7mmol/L和〈7.0mmol/L,血糖≥7.8mmol/L及≤3.9mmol/L的PT分别〈9%和〈20%,血糖≥5.6mmol/L的AUC〈0.9d·mmol·L^-1,SDBG〈1.4mmol/L,LAGE〈5.7mmol/L,MAGE〈3.4mmol/L,MODD〈1.4mmol/L。(3)24hMBG与MAGE、MODD及SDBG均不相关(P〉0.05),MAGE与SDBG显著正相关(r=0.93,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CGMS各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应用上述参数能较全面地反映受试者整体血糖水平和血糖稳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下控制血糖漂移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93例(男61例,女32例)2型糖尿病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当天佩戴CGMS,根据监测结果分为两组:血糖高漂移组(59例)和血糖低漂移组(34例)。血糖高漂移组患者继续给予CGMS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持续治疗4w。疗程结束后再次采血复测相关指标。结果(1)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一氧化氮(NO)浓度低于血糖低漂移组[(36.57±17.08)μmol/L和(60.38±14.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51,P=0.0017);(2)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糖漂移指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低于治疗前;(3)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NO浓度升高[(36.57±17.08)和(56.83±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4,P=0.00483);(4)在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中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O与SDBG、LAGE呈负相关(β系数分别为-49.9198、-6.8321,P值分别为0.0001、0.0032)。结论CGMS监测下改善血糖漂移能明显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64例,其中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30例(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0±11)岁;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34例(B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9±10)岁,择期冠脉造影术均在患者病情稳定1周左右进行;同期住院的20例不合并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13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3组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比较3组患者间血糖波动参数,分析各组血糖波动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5.6±1.5)、(2.5±1.0)mmol/L]相比,A组[(7.2±2.2)、(3.3±1.1)mmol/L]和B组[(6.2±4.4)、(3.2±1.4)mmol/L]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43、3.465,均P〈0.05)。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MPPG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463、0.439、0.633、0.595、0.282、0.224,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579,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ODD、LVEF、MPPGE均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Y=388.629+33.794MODD-93.824LVEF+8.531MPPGE)。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ACS急性期血糖变异性明显增大,血糖波动幅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日间和餐后血糖变异性为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Ⅱ)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Ⅱ)方案治疗儿童T1D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T1DM患儿72例随机分为CSⅡ组32例和MSⅡ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HbA1 c、24 h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治疗后,两组F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CSⅡ组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值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低于MSⅡ组[MAGE:(1.9±0.5) vs (2.2±0.4)mmol/L;SDBG:(2.1±0.3)vs(2.4±0.4)mmol/L;MODD:(3.3±1.4) vs (4.1±1.5) mmol/L,P<0.05];(3)CS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Ⅱ组,但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 结论 CSⅡ治疗血糖波动较大的T1DM患儿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